沈氏家族的老祖先是谁?为什么有人说老子是沈姓的远亲?

江舸 2024-02-28 19:21:50

熟悉中国姓氏文化的朋友们一定知道,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姓氏往往都以“女”作为偏旁部首,这也体现了远古母系社会的影响力。

但在古老的姓氏里也有不以女字为偏旁的存在,比如现在排名全国第三十七位的沈姓,就有4500年以上的历史。

那么他们的祖先究竟是谁,又为什么以沈作为姓氏呢?

历史上最古老的沈姓族人出现在神话故事之中,他们是传说中的上古天帝帝俊的后代。

这支部落的首领为帝俊的儿子实沈,他们居住在山东曲阜的沈犹,以猴子作为图腾,是古老姓氏嬴姓的一个分支。

之后由于部落之间出现了内乱,部分族人便迁徙到了山西南部临猗县西的地方,建立起了沈国,并在那里耕种生活。

随着夏朝的兴起,这支嬴姓族人无力抵挡夏人强大的势力,他们的国家也被姒姓夏人所侵占。

无家可归的他们只能到河南固始的寝丘立国,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夺回故土的念头。

成汤灭夏之后,这支嬴姓族人再次回到了故土,重新建立起了沈国,作为殷商同盟的他们就这样度过了数百年的时光。

周武王灭商后,沈国依然存在了一段时间,但随着旁边晋国的不断强盛,沈国的地盘最终被晋人所夺,族人们只能逃到河南沈丘立国。

但好景不长,随着周昭王的南征沈国最终覆灭,这支嬴姓子孙再也没有容身之所了。

为了铭记自己的祖先,这支嬴姓族人用故国沈的名号作为自己的姓氏,他们也是传承时间最久的一个沈姓分支,从实沈算起已经有4500年的历史了。

前面我们提到了这支沈姓先祖建立的沈国曾经在夏朝被姒姓人占据,而这支姒姓人后来也成为了沈姓的一个分支。

他们在商朝崛起后被迫先逃到了河南新城县北的邥垂,后继续南迁至河南固始的寝丘立国,这里也是嬴姓沈国最后建立的位置。

周朝初年蒋国吞并了他们的土地,这支姒姓族人只得继续南逃,最终在楚国的沈鹿一地站稳了脚跟,但此时的他们已经没有力量建国了,只好臣服于楚国成为了一个小小的邑城。

为了纪念曾经的沈国,他们也将自己的姓氏改为了沈。

这两支古沈国的遗民就是沈姓的最早来源了,但帝俊的传说只见于《山海经》等古籍,其真实性非常有限,因此人们对沈姓的这两种起源一直抱有怀疑态度。

而周代两支新出现的沈姓族人,目前才是有据可考的沈姓鼻祖。

西周初年周平王继位之后国内出现了长时间的动荡,东夷等部族相继起兵反抗周王室,这让这个新兴的王朝面临着极大的困境。

此时领命摄政的周公带领亲信投入到了艰苦的平叛战斗之中,经过数年的鏖战叛军终于被击溃,周王朝也在周公的领导下走上了正轨。

在平叛战斗中立下大功的将领们,也都收到了丰厚的赏赐。

其中周文王第十子季载被周公举荐为周天子的司空,成为了周王室的核心人物,在成王主政后,季载又被封于聃国(今河南郑州一带)。

在古汉语中,聃也可以被写作“冉”,如今古汉语研究人员证实了当时冉和沈字乃是同音字,因此季载的封国在部分古籍中也被写为“沈国”。

春秋时期周天子威望下降,沈国等姬姓诸侯国也日渐衰微,后来竟被周边的蔡国所灭,季载的子孙从此失去了自己的封地,为了纪念先祖他们选择以沈作为自己的姓氏。

值得注意的是,季载的后人除了改为沈姓的一支外,还有改为冉姓的一支,因此如今沈、冉两姓都将季载作为他们的先祖。

与此同时“聃”字似乎也被部分季载后人作为自己的姓氏,不过如今已经无人使用。

但在周代时聃似乎可以指代季载的后人,因此有人认为老子很有可能就是季载的后人,不过这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进行佐证。

除了季载的沈国之外,周代还曾经有过一个沈子国,在周昭王征服嬴姓沈国的时候,鲁炀公的庶子沈季也参与了战斗并立下了战功。

战后周昭王册封沈季之子沈子它于安徽阜阳西北的沈丘集,沈子它随后建立起了沈子国。

在沈子国覆灭之后,其国人也将姓氏改为了沈,而鲁国的先祖为周公姬旦,因此这两支沈氏其实是同一源流。

前面我们提到了姒姓族人在河南固始建立了沈国,之后被蒋国所灭,但蒋国占据这片土地的时间并不长久,这里很快就成为了强大的楚国领地。

在楚庄王在位时期,他将一支楚国公族的子孙封于原来的沈国地界,又将公子贞封于沈鹿,这两支楚国公族的后人之中,便有一些人以沈为姓,他们自然是来源于楚国国姓芈。

而到了楚平王在位时期,楚地内又多了一支出自芈姓的沈氏族人。

他们的先祖是当时在沈县,即前面提到的沈子国担任县尹的楚庄王曾孙芈戌,因为工作职位的原因,楚国国民也将其称为沈尹戌。

楚平王在位时期楚国虽然国力强盛,但由于其过于宠信费无极等奸臣,导致太子建被赶走,伍奢父子被杀,伍子胥出逃吴国,这对楚国的国力造成了极大的削弱。

之后费无极又勾结鄢将师,害死了在楚国深得民心的贤臣左尹郤宛,这令楚国臣民愤怒不已。

最终沈尹戌在楚国百姓的支持下杀死了费无极和鄢将师,这令其收获了楚国人的敬重。

在此后的吴楚之战中,沈尹戌提出了坚守汉水东岸,之后包抄阻截吴国后勤道路的战略方针,这样不但能够扰乱吴军军心,还能形成前后包夹之势。

但其他将领为了争抢功劳主动放弃防线与吴军主力拼杀,最终在柏举被吴军杀得大败。

前往阻截后路的沈尹戌得知后,赶回都城防守,但最终因寡不敌众被擒,壮烈殉国,其后人为了纪念沈尹戌便开始以沈作为姓氏。

嬴、姒、姬、芈四姓便是如今沈姓的来源了,从他们在先秦时代的演变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当时沈姓后人普遍在河南、安徽、湖北一带活动,少部分曾经去往山西,陕西,四川等地,分布范围并不算太广。

但如今沈氏已经遍布全国各地,在南方诸省分布尤多,这说明沈氏后人在历史上进行过大规模的南迁。

其中东汉沈戎全家南迁至会稽吴兴,是有记载的第一例沈姓南迁故事,之后其后人在当地开枝散叶,逐渐成长为著名的武康沈氏,在之后的几百年间涌现了不少人才。

魏晋时期由于北方战乱频繁,中原人士纷纷南迁,沈氏后人自然也不例外。

到了南北朝时期沈姓已经是江南地区知名的望族之一了,南梁文学家沈约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他不但创作了二十四史中的《宋书》,更在韵律学上有着出神入化的造诣,我们如今使用的汉语拼音,还残留着沈约注音符号的影子。

唐代沈姓族人开始迁入福建漳州等地,并在当地发展壮大。

到了南宋时期福建地区的沈姓族人又进入了广东生活,大埔、梅州等地都是当时沈姓人的落脚点。

明朝末年,沈斯庵举家迁徙到台南县善化镇居住,沈姓自此也在宝岛台湾扎下了根。

随后到了清代中后期,东南地区的沈姓族人开始频繁出洋寻求新活路,因此沈姓侨民的数量也不在少数。

除了迁徙之外,清代满族入关后不少八旗子弟也将自己的满姓改成了汉姓。

其中后金姓沈谷的族人便改为沈姓,申佳氏的后人中也有部分改为沈氏,这也令沈氏的人口数量有所增加。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远古时期在山西等地的沈氏族人,曾经西迁到了甘肃境内,并与当地的羌族混居,部分羌人因此以沈为姓。

陕西渭洛地区很多地名中都有沈字,这可能就和这一支羌人有关。

与此同时,还有一些沈氏族人早早进入了四川地区,并和当地的黎民生活在了一起。

因此在黎族等少数民族中也有部分沈姓族人,但他们的先祖究竟是嬴姓还是姒姓,已经不再可考了。

姓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但是我们每个人身上的符号,也是家族乃至更大宗族群体的重要纽带。

通过分析姓氏的演变过程,我们还能窥见被史书忽略的细节,这也是如今民俗及历史研究的重要环节。

沈姓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对其来源的探究让我们对先秦时代的社会形势,有了更多的认识。

远古时期一个个王朝建立的背后,是诸多小国无奈的退场,他们改换的姓氏可能就此成为铭记这段历史的唯一印记,这不禁令人感慨历史的残酷与先祖们的坚强。

参考资料

本文部分内容,参考自《中华姓氏大典》,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出版。

0 阅读:3

江舸

简介:读奇闻历史,品天下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