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试之前联系导师是「规定动作」吗?不联系有什么影响?

莺燕向露谈公考 2024-03-17 23:12:31

是这样的,所谓的规定动作,是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规定的,只能够成为惯例。

私下里联系导师,大家都知道有几类,一类是依托大大小小的关系,打声招呼看看能不能得到导师的青睐,从而增加胜算或者稳操胜券的,这种大大小小的关系,有但不限于导师的师兄弟、亲属、亲戚、同事等等,甚至有导师的学生的关系。这些是比较常见的。

第二类是,自己想提前获得一些信息或者先机的,比如有的学生对于导师有一定的要求,希望自己能够进入到理想的导师门下,那至少要从复试,他觉得就要培养跟导师的感情了。

换言之,这个子问题会引申出一个问题,就是复试联系了导师,将来选导师还要不要选同一个人。出于学术礼貌的话,是同一个人的。所以很多学生为了能够提前选到青睐的老师,其实从复试就开始暗自准备了。

转回到主题上来,私下联系导师的,当然不止这两类。比如有的同学感觉心里不踏实,也会私下里联系。至少会在导师那里留个印象。

这种情况,有人问也有必要联系吗?我的感觉是,也是可以联系的。

有一个关键性原则是,大多数老师在复试里面,比较习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

说实话,现在复试受到的监督很多,动不动就被爆出来之类的,因此很多参加复试的老师们,不会就某个人骤然就表达自己的支持看法,往往要找个合理的理由。

雪中送炭意思是,一个能力并不强,复试表现也不突出的考生,突然得到某导师的力挺。这种情况下,很容易让人引发是不是权力寻租的结果。

因此,老师们喜欢锦上添花。也就是说,如果你提前联系了老师,而且老师有印象。那么当你表现好的时候,老师往往会引导你表现得更好,或者是明确表达支持你。这种情况下,不进进复试稳了,有可能导师都确定了。

当然了,其实现在让大家去联系导师的另外一个动力就是,那么多考生,你如果不联系,有的是人来联系。

3 阅读:1256

莺燕向露谈公考

简介:公考信息、资讯和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