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账户:影响你理财决策的无形之手

基歪财说 2024-05-07 21:40:09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理财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都希望能够合理地分配自己的收入,让钱花在刀刃上,同时还能存下一笔钱作为未来的保障。但是,在实际的理财过程中,我们的决策往往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一个重要但容易被忽视的因素,就是"心理账户"。

心理账户这个概念最早由美国行为经济学家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在1980年代提出。他观察到,人们在处理自己的财务时,往往会在心理上将金钱划分到不同的"账户",并且对这些账户采取不同的态度和策略。这种心理账户的存在,对我们的理财决策和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举个例子,假设你每月的工资收入是8000元,而这个月你又得到了一笔2000元的奖金。对于这2000元,你可能会想:"这是额外的收入,应该拿来犒劳一下自己,买些平时舍不得买的东西。"但是,如果你把这2000元和8000元的工资收入放在一起考虑,可能就会更理性一些,想着应该存起来或者用于投资,而不是挥霍。

这就是心理账户的作用:当我们把钱划分到不同的"账户"时,会倾向于对这些账户采取不同的态度和策略。对于"正常收入"(如工资),我们可能会更谨慎些,更注重存储和必需开支;而对于"额外收入"(如奖金、红包),我们则可能更容易放松警惕,产生一些非必要的消费。

心理账户的影响还体现在我们对"沉没成本"的态度上。"沉没成本"指的是已经付出且无法收回的成本,如时间、精力、金钱等。根据传统经济学理论,沉没成本不应该影响我们的决策,因为它们已经发生,无法改变。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会受到沉没成本的影响,倾向于继续投入,即使面对损失也不愿意放弃。

比如,你买了一张电影票,但开场几分钟后发现电影质量很差。此时,你可能会选择继续看下去,即使你并不喜欢这部电影。因为在你的心理账户中,这张电影票的钱已经花了,如果中途退场,就意味着这笔钱"打水漂"。这种心理账户导致的非理性行为,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

另一个与心理账户相关的现象是"禀赋效应"。这指的是人们对已经拥有的东西赋予更高的价值,而对尚未拥有的东西则估值较低。比如,你可能不愿意花100元买一个杯子,但如果这个杯子是别人送你的礼物,你可能就会觉得它很珍贵,舍不得丢弃。这也是心理账户在起作用:我们会对"已拥有"的东西产生一种特殊的心理归属感,从而影响我们的决策和行为。

在投资领域,心理账户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很多投资者在面对盈利和亏损时,会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当投资赚钱时,他们会快速卖出,落袋为安;但当投资亏损时,他们则倾向于继续持有,期待市场回暖、扳本。这种"快乐赚钱,不愿认亏"的心理,正是心理账户在起作用。投资者在心理上将"本金"和"收益"划分到不同的账户,对它们采取不同的策略,导致了非理性的投资决策。

心理账户还影响着我们对风险的感知和承受。人们往往会对"自己赚来的钱"和"意外之财"采取不同的风险态度。对于辛苦赚来的钱,我们可能会更加谨慎,倾向于选择低风险的投资;但对于意外获得的钱(如彩票中奖),我们则可能更愿意去冒险,尝试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这种风险偏好的差异,也是源于我们在心理账户中对金钱的不同划分。

总的来说,心理账户是我们每个人都难以避免的心理倾向,它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我们的理财决策和行为。在生活中,我们要尽量避免受心理账户的影响,做出非理性的决策。比如,不要把收入划分到过多的"小账户",而是要从整体财务状况出发,制定统一的理财规划。在投资时,也要客观评估风险和收益,而不是被账面盈亏所左右。

此外,我们还要学会克服沉没成本效应和禀赋效应的影响。要学会及时止损,不要为了已经付出的成本而继续投入。对于已拥有的东西,也要理性看待,不要因为心理归属感而做出错误决策。

理财之路漫漫,心理账户只是其中一个需要注意的因素。认识到它的存在,并采取一些策略来减少其负面影响,对于提升我们的理财水平和财务状况,都会有很大帮助,你学会了么?

0 阅读:2

基歪财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