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涨再说,别管对错!

远望金牛 2024-03-11 21:12:09

二月二,宁抬头。宁德时代大涨15%,新能源指数大涨6%!

1 AI的耗电量算个球

有人把新能源大涨归结到英伟达CEO黄仁勋的头上——「AI的尽头是光伏和储能」。纯谣言,黄就没说过这话!

关于AI的真实耗电,我早就帮大家总结过多家权威机构的数据,包括但不限于施耐德电气(全球顶级电工企业)、《焦耳》(全球顶级能源期刊)、中国信通院(工信部直属科研机构)、OPENAI和谷歌。

结论很明确,AI的耗电量大,但仅针对中小国家,对于中美这种大国,根本不是制约因素。

哪怕在高速增长到5年后,全球AI的年耗电量也不过是中国年发电量的2%,而中国每年发电量增速还有5%呢。

总之,很多朋友还是高估了AI的耗电量,低估了世界工厂恐怖的生产力

当然,也不排除你猛拍脑袋就是对的,我们严谨分析数据就是错的——也许未来AI耗电量将会远超过预期,比如是中国年发电量的20%,甚至更多。

如果真是这样,那情况就好办了。除了中国,没有哪个国家能满足AI未来的耗电量。无论是现有体量、基建效率,还是新能源技术或制度优势,在能源供应上,中国都领先全球。

一旦能源成为AI制约因素,届时就不是新能源大涨的问题了,是中国国运又起飞了。A股3500点只是起步,5000点不是梦

2 新能源还未反转!

所以新能源究竟在涨什么呢?大摩的研报只是个催化剂,资金更多地是押注材料价格反转。

碳酸锂最新价格处于历史最低位。

硅料价格也在历史最低位。

理论上讲,诸多新能源材料的价格已经到了成本线附近,下跌的空间很小,但上涨的空间很大,确实有反转的可能性。

2022年咱们也押注过面板的价格反转。

此后面板价格确实迎来了反转,面板龙头京东方的股价也成功触底反弹。

昔日的面板案例能套用到今日的新能源上吗?

我觉得不能。

价格这个东西取决于两个因素:供给和需求,但供给(产能)才是核心。毕竟产能的出清更为确定,需求的扩张并不确定。

所以我们买入面板的核心因素是产能的出清,而非需求的扩张。

可新能源这回并非如此。市场讲的故事主要集中在需求层面,而不是产能。

造谣者忽悠的是AI的能源需求;大摩讲的是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对需求影响弱化的故事;国内券商吹的是绿电消纳的故事。

所有的故事里,只有所谓的需求超预期,而没有产能的出清。

这不是一个好现象。别忘了,全球新能源的产能和需求是这样的:

即使新能源的需求增速超预期,全球规划产能依然是远超需求的。

从这个角度讲,新能源更接近于反弹,而非反转

3 新能源该卖出了吗?

当然,也不排除新能源行业的产能确实有所出清。但新能源行业的产能出清并不容易计算。

毕竟,从电池到光伏再到风能,这是一个充分竞争、群雄并起的市场。各方产能情况并不容易确定。

而我们希望的产能出清是肉眼可见的。

面板就是如此。面板属于重资产苦差事,关键是一点都不性感,全球生产面板的企业就那么几家。所以2022年那会儿,面板的出清力度是很容易判断的。

一如巴菲特所言:「在投资方面我们之所以做得非常成功,是因为我们专注于寻找我们可以轻松跨越的1英尺栏杆,避开那些我们没有能力跨越的7英尺栏杆。」

因此,也许新能源真的反转了,但我们很难看清。但是没关系,我们赚到能力圈内的钱就足够了,我们专注于跨1英尺的栏杆

最后再说一点。新能源真正牛逼或唯一确定的东西就是估值,这才是我去年下半年一直在说的。

去年下半年,新能源的股息率已经能做到2%~2.5%。而存款、包括今天大火的国债,也就2%+的收益率。

从这个角度出发,在有安全垫的前提下,可以暂且持有;在安全垫保护不足时,应该考虑卖出。

例如,当新能源行业整体股息率降到2%以下,行业整体市盈率涨到15倍,再或者个别新能源龙头涨到20倍。

注意,是个别,比如宁德这种。不信你去看车企的宣传,宁德电池通常都是卖点之一。说明宁德还是有一点消费属性和品牌护城河的。

这么算的话,新能源上限不高,20%~25%撑死了。具体的,大家自行掌握。

最后特别声明,虽然没有看好新能源,但坚定支持新能源继续上涨。先涨再说,别管对错!务必打爆整天jjww、各种看空中国的空头。估值摆在那,就不应该看空。

报下格指2.66。还望各位大佬点赞、在看和分享支持!~

0 阅读:240

远望金牛

简介:华宝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徐鹏 S089012206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