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鹅鼻嘴看云听潮阁里,再也找不回被人为抹去的鹅鼻轮廓

爱写游记的江南小哥哥 2024-03-17 18:05:48
写在前面的话

接上一回,经过鹅鼻嘴寒江独钓亭,体会姜太公愿者上钩的淡泊和坦然。看到了江尾海头的巨大石碑,原来千百年前,这里也曾是入海口。在看云听潮亭里,感觉名称的来历和故事,就像是绝迹的物种一样,只能留存在博物馆的史料中去了。因为,再也无法从最直观的视觉上,找到曾经的让人心驰神往的轮廓。而这一切,都是人为的,本可以避免的。

1.这里曾经是入海口

离开了寒江独钓亭,重新回到了栈道,随着游客人群走向下一个目标。这一段栈道都是用标准的水泥道板铺设,看起来很平坦很整齐,却缺少了户外最引人入胜的那种自然随性的精髓。

这里同样设立了观景平台,和前几个平台不一样的是,这里放置了很多石桌石凳,方便有人歇息。所以,在此逗留的人群,比前几个地方的要多得多。

石碑上写着“江尾海头”四个大字,是由著名文人苏东坡题写。据考证,在古时春秋时期的本土,的确是处于江尾衔接海口的位置。只不过后来,长江流域每年都会有大量泥沙被冲刷到入海口沉积,形成了喇叭形海湾,把一座座孤岛慢慢连接起来,形成了如今的魔都地域。

曾经有诗词专门阐述了随着岁月的地质环境的变迁,“暨阳城北皆洪流,尚是江尾已海头”,其中暨阳就是本地的别称,江尾海头的出处也来自于此吧。长江口历经几千年的演变,鹅鼻嘴的独特地形,让长江流经此处形成了窄小狭长的节点,在历史记载中,一直被标注为江尾入海口。历史上曾经在本地还设置过暨阳盐署,专门负责加工海盐制品。

旁边摆放了多块产自不同地区的奇石,这一块是产自南方的墨石,颜色和外形都很有看点,石头周身很有层次感。不过摆设在这里有些突兀,估计是为了陪伴那块巨大的石碑,不至于那么孤零零的吧。

大妈们倚靠在江边的岩石上,摆起了pose。感觉场面显得不那么热烈,总觉得缺了点什么。想了半天,原来这一次她们没有拿出极具标志性的红丝巾。

江滩上有好多人在嬉戏,这也是个难得的放松机会,有不少的低龄儿童参与其中。有的在用薄石片在水面打着水漂,有的四处张望翻找着搁浅的小鱼小虾。

江中的航道依旧繁忙,大块头的海轮看上去很明显,和旁边的船只并驾齐驱,尺寸比起来很悬殊。它们见惯了海洋里的惊涛骇浪和天马行空,如今在江河里航行,一定会感觉仿佛进入了小街小巷,有些束手束脚。

2.有些场景只能在史料中找寻

前面的楼阁就建立在江滩上,这里本来是整个公园最险峻的地方,四周都是怪石嶙峋。外面也拉起了警戒线,劝导游客不要轻易地下去,避免发生危险。

绕着亭子一周,各个方向能看到不同角度的江景。据考证,几千年前,长江河口一度还要上溯到扬州、镇江一带,每逢海潮过来,都能形成汹涌澎湃、气势惊人的自然奇观。可见地理环境的变化,也是在悄然发展中。若干年后,如今的所见所得,也许会和现实大相径庭。如今的所思所想,只不过汇集成百科全书中的一段豆腐块。

这座看云听潮亭,顾名思义,在此可以既看云又听潮,一举两得。原本是鹅鼻嘴风光之最,鹅鼻嘴最突出的山脉余脉伸入江中近200米,前端的巨石就像是鹅鼻,每逢江水冲击过来,会激起很高的浪花,仿佛一片片白雪落在巨石上,这也是曾经的经典景色“鹅鼻积雪”,场面十分壮观。

因为山脉的余脉伸入江中,阻滞了江水的正常流淌,形成了不可多见的江水西流的奇观。因为这样的地形造成了江中很多漩涡,不熟悉水文的船只在此屡屡出现沉没的险情。到了上世纪60年代,伸入江中的部分被采石场炸平,用于开采石料。沿江的山体也被一刀切,天然形成的壮观景象荡然无存。

再看到文字资料的描述,越是优美煽情,越觉得很汗颜,也是一种莫大的讽刺。时至今日,为了眼前的局部的短期利益,还有很多对于周边动植物环境不可逆的损伤,依旧在野蛮地实施着,令人遗憾。

亭子门前有一幅楹联,上联是“吴天低岸嘴,看云去云来,幻成今古”,下联是“东海叩亭阶,听潮生潮落,变尽沧桑”,内容也呼应了名称的意义。其中赞美了这里的自然风光,也感叹了岁月变化带来的沧桑。如果古人得知这个翻天覆地的变化,是炸毁了铲平了,内心一定是悲悯的。亭子里面出售文创用品,上面有二楼,但没有开放。

这些据说都是亿万年前形成的泥盆纪砂岩,用于建筑材料的话质地很好。正因为如此,才造成了此处的大肆开采。鹅鼻积雪和大江西流的景色消失了,只能在潮水拍打岸边时,听听潮起潮落的声音,聊以自慰。

书法家写的字很隽秀,不过名称的来历和故事,就像是绝迹的物种一样,只能留存在博物馆的史料中去了。因为再也无法从最直观的视觉上,找到曾经的让人心驰神往的轮廓。而这一切,都是人为的,本可以避免的。

江边的栈道走到这里,就告一段落。继续走,前面兵分两路。迎着看云听潮亭前的阶梯,去往山上参观炮台等景点。一直沿着栈道,就到了出口处,前往船厂公园方向。

0 阅读:0

爱写游记的江南小哥哥

简介:自由行,始终在路上。一边行,一边记录生活点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