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邓小平得知王近山的近况,向中央提一要求,中央批示:同意

一更历史 2024-03-17 21:58:43

开国中将王近山,在新中国数百位璀璨将星中显得那么特殊。了解他的人都不直呼其名,而是称为“虎将”。不太了解他的人,则是称呼其“王疯子”。

战争年代所向披靡的王近山,到了和平年代却成为情场里的败将。1964年,他卷入一场离婚事件,被开除党籍,下放到河南某地农场工作。

1974年,老将军身患癌症。第二年,邓小平同志来到南京视察工作,得知王近山的近况后,回到北京,立即向中央提出一个要求……

近些年,许多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以王近山为原型,塑造出众多英雄角色。

比如大家普遍喜爱的《亮剑》男主角李云龙,其原型便包含开国中将王近山。相较于电视剧里的角色,现实中的王近山一生更加跌宕起伏。

1915年,他出生于湖北省红安县高桥许家田村,15岁从军,16岁担任连长,作战勇猛,参加部队后不久便先后负伤七次。

抗日战争时期,时任太岳军区二分区司令员的王近山于1943年10月,在山西临汾韩略村一带,干净利落地打掉一个日军军官观战团。

如同电视剧《亮剑》里的桥段一样,这个日军军官观战团包括一名少将旅团长、一名联队长,还有120多名日军军官。

解放战争时期,王近山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六纵队司令员。在刘伯承、邓小平二位首长的正确指挥下,于1946年8月歼灭敌军整编第三师,活捉敌师长赵锡田。

1947年6月底,刘邓千里跃进大别山,王近山的第六纵队担任开路先锋,为大部队转移扫清障碍。

1948年6月,刘伯承命令已经改编为中原野战军第六纵队前往唐河地区,等待时机攻占襄阳。

1948年7月15日,王近山率领中野第六纵队向襄阳发起总攻,经过一夜苦战,全歼两万多名国民党军,活捉时任襄阳守军司令康泽。

解放战争结束后,王近山出任第二野战军第三兵团副司令兼十二军军长,率部参加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和上甘岭战役。

胜利回国后,王近山历任公安部副部长、北京军区副司令,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彼时的王近山不仅是闻名全军的虎将,在家庭生活中,他与结发妻子韩岫岩相敬如宾,二人共同组建的小家庭生活幸福美满。

正应了那句老话——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战场上所向披靡的王近山,到了和平年代却成为情场中的败将。

1964年,因为一场离婚事件,王近山受到严厉处分被撤销,大军区中将副司令员职务降为大校,并被开除党籍,前往河南周口地区一个条件艰苦的农场担任副场长。

几乎是一夜之间,王近山从人人尊敬的开国中将成为一名生活作风有问题的“下放干部”,落差之大,外人难以想象。

更令将军感到痛苦的是,前后两位红颜知己离他而去。人生最低谷时,一位名叫黄慎荣的女勤务员挺身而出,决心一辈子照顾首长。

就这样,王近山与黄慎荣再组家庭,二人一起前往河南农场生活工作。

1969年春,已在河南地方工作五年的王近山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承认错误,这封信由时任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直接交到他老人家手里。

不久,中央“九大”会议召开,其间,心情极佳的毛主席把许世友找到身边说道:“你不是经常在我耳边念叨要王近山吗?我已经同意了,给你吧。”

伟人的一句话,王近山彻底解放。就这样,王近山带着家人从河南来到南京,成为军区主管作战和战备的副参谋长,党籍同样得到恢复。

平心而论,若非许世友、肖永银、尤太忠包括邓小平屡屡在毛主席面前美言,王近山想必不可能会如此顺利地回到军队工作。

尽管王近山长时间身处逆境,但在那段特殊时期,他还是竭尽所能地为老战友说好话,与反革命分子作斗争。

1974年,王近山渐感身体不适,但他强忍病痛,继续主抓部队的训练工作。1974年11月,老将军因为大吐血被家人送往医院,经详细检查后发现患上胃癌。

1975年5月,此时的王近山已经做了第二次手术。不幸的是,术后肠子破裂造成肠瘘,由于病痛的折磨,卧床许久的王近山已经骨瘦如柴。

与此同时,邓小平同志陪同金日成来到南京视察,下榻中山陵五号,向时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肖永银提出登门看望王近山。

由于王近山身体状况不佳,小平同志未能如愿见到自己的爱将。

小平同志之所以一到南京就会迫不及待看望王近山,原因倒不复杂。前面简单提过,解放战争时期,王近山活跃于晋冀鲁豫解放区,长时间受到刘伯承、邓小平二位首长的领导。

解放战争后期,身为中野六纵司令员的王近山,更是在党中央与刘邓二位首长的指挥下打了许多胜仗。

长时间的相处,让邓小平十分挂念老部下王近山,才会趁着前往南京出差之际探望一下昔日的爱将。

不过,邓小平虽然未能探望王近山,却从肖永银那里得知他当时生活比较困难。

这件事小平同志一直放在心上,当他回到北京后,向党中央提出一个要求:恢复王近山原先行政六级的工资待遇。

对于这一要求,中央很快作出批示:同意,从1975年6月起,王近山恢复行政六级待遇,每月基本工资为300元。

往后数年,王近山身体情况愈发不容乐观。1978年,老将军进入弥留状态,当时神志不清,在昏迷中,他还是用微弱的声音询问:“敌人打到哪里了,我们谁在前线?”

小儿子立即回答道:“李德生叔叔在前线!”听到这话,王近山长舒一口气:“李德生上去了,我可以放心地睡一觉。”

1978年5月10日,王近山永远地闭上了眼睛。党中央副主席、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的邓小平同志亲自指示:王近山有很大战功,他的后事一定要办好,悼词我要亲自批阅修改。

王近山去世时,职位是军区参谋长,许多同时期的将军都觉得这与王近山立下的战功不太相称。

邓小平得知后,在王近山的悼词上把“副参谋长”几个字圈去,挥笔写上“顾问”两个大字。

1978年5月11日,中央军委补发任命通知,任命南京军区副参谋长王近山为南京军区顾问,丧事标准按照大军区领导级别办理。

1980年,王近山去世的两年后,小平同志亲自派专人将王近山的骨灰从南京迁往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1992年,军事科学院出版《回忆王近山将军》的文集,邓小平亲自题写四个字:一代战将!

参考文献:

[1]崔红 ,田入尹.人民的战将王近山 《亮剑》山城的“王疯子”[J].环球人文地理,2023(12):68-71.

[2]王媛媛.父亲王近山:一样的初心,永远的忠诚[J].新阅读,2020(10):22-23.

0 阅读:135

一更历史

简介:看历史,阅人物,品人生!欢迎关注一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