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俩穷国开战,打法连战地记者都想笑,联合国把它列为反面教材

枕梦读史 2024-04-30 06:04:48

1998年5月,位于非洲东部的两个国家,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突然间变成了国际新闻的焦点。一场看似突如其来的战争,在两个人口稀少、经济贫困的邻国之间爆发了。

尽管双方国家曾经是兄弟之邦,共享着相同的历史和文化,但是,由于历史的变迁和政治的错综,他们最终开始了彼此的对抗。

这场战争的导火索是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之间的边境争议,尤其是争夺出海口的权益问题。厄立特里亚占据着埃塞俄比亚至红海的出海通道,这关乎两国经济的生死存亡。

虽然两国各自拥有自己的诉求,但是当局采取武力解决冲突的方式,让整个局势走向了复杂化和激化。

在这场被后来称为“荒唐”的战争中,面对埃塞俄比亚军队的进攻,厄立特里亚不得不动员全国的男男女女加入战斗。最为令人嘲讽的是,两军的战术不仅落后,甚至被描述为仿若“一战”的堑壕战。

当世界各地的军队都在采用现代化的战术和装备时,这两个贫穷的国家却仍在用着过时的战争方式,来解决它们之间的纷争。

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都投入了巨额经费来购买苏联时期的过时武器装备,包括T55和T62坦克以及苏制战斗机。这些昂贵的军事开支加重了两国原本就贫瘠的国库,至今,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人力资源上,两国都仍在承受着战争的后遗症。

国际社会对此战争的关注逐渐升温,由国际记者报道的战况引来了业界同行及外界的嘲笑,使得这场战争的荒诞性愈发凸显。

记者们尤其对双方军队挖掘战壕并进行传统的地面攻防战术表示难以置信,战争被描述成一场苍凉而低效的悲剧。

正是这场荒谬的战争,中止了两国民众的平静生活,带来了广泛的破坏和难以估量的生命损失。而两国军队施行的无差别轰炸不但没有让任何一方获得胜利,反而造成了基础设施的毁灭和数十万人成为难民的局面。农田荒废、家园凋敝,当地人民的生活变得更加困难。

独立与国界:根本冲突的起源

从殖民时代开始,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这两个共享着许多历史和文化纽带的邻国,一直在为争夺自身的独立和权益而奋斗。

埃塞俄比亚,作为非洲少数未曾被殖民化的国家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遗产,包括在19世纪时期的阿克苏姆帝国和更早期的埃塞俄比亚帝国,这些历史深深地根植于其国家认同之中。

相对而言,厄立特里亚经历了意大利和英国的殖民统治,直至20世纪50年代才最终加入埃塞俄比亚形成联邦。

然而,埃塞俄比亚与厄立特里亚在合并后逐渐出现的理念与目标的不一致,尤其是在政治和文化自主权上的分歧,为后来的矛盾埋下了伏笔。

当厄立特里亚在联合国的帮助下并入埃塞俄比亚成为一个自治省的时候,不少厄立特里亚民众仍有独立的渴望,这最终导致了厄立特里亚解放运动的产生。

在紧张的冷战背景下,厄立特里亚解放运动茁壮成长,与埃塞俄比亚政府间不断擦枪走火。30年的长期武装斗争,标志着厄立特里亚在追求自身独立权利的艰难旅程,而这段历史同样牵动了国际社会的神经。

直至1991年,厄立特里亚解放阵线的胜利使其实际掌控了厄立特里亚境内的权力,继而在1993年通过了独立公投,正式从埃塞俄比亚分裂出去,建立了自己的国家。

尽管解放阵线的胜利看似为厄立特里亚带来了独立的黎明,然而其地理位置以及资源分配的特点却意味着它与生俱来的安全与经济挑战。

岂料,独立之后的边界划定问题并没有得到妥善处理。在无清晰边界线的情况下,两国为了争夺那些未明确归属的地区加剧了紧张局势。

由意大利残留下来的简陋地图,可以说,是埃塞俄比亚与厄立特里亚之间边界纷争的见证。锯齿状的线条难以定义两国确切的疆界,在加之出海口的争夺和复杂的民族、语言和文化背景,让两国的关系显得更加脆弱。

在20世纪90年代的非洲,埃厄两国的边界争端并非孤立现象。在整个大陆,随着殖民压迫的解除,新独立国家的建立过程中,很多类似的矛盾都在内部和邻国间产生。而埃厄战争可以被看作是这一时代内衍生的众多冲突中的一个典型案例。

当边界问题和对独立的争执升级为武装对抗时,两国关系迅速恶化。在高度军事化的背景下,小规模冲突很快升级为全面战争。

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之间的战争不仅凸显了绝望、贫困和对立的情绪,也无情地揭示了非洲大陆上历史遗留问题的现实性及世界各国在处理这些问题上的艰巨性。

战争爆发:出海权的角逐

冲突的火苗点燃于1998年5月12日,当时厄立特里亚军队占领了巴德梅镇,一片位于两国争议边界上的领土。紧接着,埃塞俄比亚声称遭到了侵犯而启动全面的军事反击。这个事件迅速升级,成为了新独立国家之间的第一场全面战争。

这场冲突的焦点,出海权,从一开始就是埃厄两国剑拔弩张的核心原因。厄立特里亚的地理位置直接割断了埃塞俄比亚通往红海的通道,这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生命线而言,无疑是致命的。

此前几年,两国间的紧张关系已渐渐公之于众。实际上,边境冲突只是压倒这对邻国关系摇摇欲坠友谊的最后一根稻草。

由于厄立特里亚的海岸线占据了埃塞俄比亚的所有出海路线,埃塞俄比亚成为了没有通向大海的国家,这对于土地资源匮乏、依赖进出口贸易的埃塞俄比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压力。

更进一步,争夺边界上的肥沃土地和战略要地之争,也在这两个主要依靠农业经济的国家之间产生了紧张的关系。在战争爆发前,双方对边缘领土的陆续军事占领试图通过武力控制对方,这只是加剧了紧张局势。

尽管国际社会在战争爆发前就试图通过外交手段平息争端,但当局的行动已将此冲突推到了无法轻易挽回的地步。

随着冲突的不断激化,后来发展成了大规模的战斗。埃塞俄比亚在国内大规模征兵,而厄立特里亚也宣布全民动员。在红海沿岸,一场看似简单的边界争夺战挑战了两国的民族抱负和经济生存。

伴随着两国军事的指挥官下达的一声声攻击命令,巨大的炮火和尘土遮蔽了天空,战争的残酷画面很快在全球各大新闻媒体上铺展开来。

条形的沙漠和岩石组成的争议区域成为了战争的主要战场。这里缺水缺氧,荒凉而光秃,原本没有多少居民。然而,这些土地上原本稀少的灌木丛和尘土,却因战事被冲刷出一个又一个兵器和炮弹留下的弹坑。

地形上的不利以及气候上的极端,对于打算在本就十分恶劣的环境中开疆拓土的两军而言,这无异于雪上加霜。

军事对峙期间,双方的军队均采取了阵地战策略,建造了难以计数的堑壕和掩体。厄立特里亚虽然在人口和武器装备上处于不利地位,但通过巧妙构筑战壕系统,使得埃塞俄比亚的重装部队难以突破防线。

埃塞俄比亚则试图利用其相对较为现代的军力优势,开展一系列试图把厄立特里亚军队赶出争议地区的战役。

虽然双方势均力敌,战线曾多次推移,但没有一方能够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死伤和破坏的程度迅速增加,但是实质性的领土变化却甚微。两国因战争而耗费了宝贵的经济资源,还给地区带来了稳定性的巨大威胁。

最后,这场因出海权而起的角逐不仅没有给争端双方带来任何正面结果,反而在国际舞台上成为了混乱和暴力的象征。

悲剧性军事对抗:战争的荒诞和残酷

随着冲突的升级,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之间的战争迅速演变成了一场全面的军事对抗。这场战斗不仅仅是关于边界线的争夺,更是两个国家为了国家尊严和生存权而进行的绝望抗争。然而,随着战事的拖延,这场冲突的悲剧性开始逐渐显露。

两国部队在边境线上挖掘了连绵不绝的战壕,构筑了一道道防线,极其类似于一战时期的战术。这种落后的战争模式在20世纪末看似不合时宜,但在当时的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却是双方不得不选择的策略。

两军阵地对垒,战壕里的士兵们忍受着水和食物短缺以及极端天气的折磨,他们在恶劣的条件下苦苦坚持,守护着自己国家的边界线。

战场上的武器和装备大多数也是过时的苏联遗留下来的军备。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分别从国际市场紧急采购了大量的二手武器装备,尽管这些老旧的装备带来了一些火力支持,但比起现代战争的要求还是远远不够。

两军在边境地带发生的多次大规模对峙中,坦克和炮兵成为了主要的火力输出,但往往因为临时拼凑的维修和保养问题频繁。

两国在准备和发动这场战争时耗费了巨大的经济资源。数以亿计的美金被用于购买武器和养精蓄锐,这对于本就经济状况不佳的两国来说,无疑是沉重的负担。

农业生产几近停滞,很多农田被战火破坏,战争给两国民众的生活带来了致命打击。数百万公民被迫从家园逃离,成为了难民,他们在食物和饮水匮乏的情况下艰难生存。

在长达两年多的战争期间,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估计共有数万人死于非命,无数战士和平民在这场看似无果的争斗中失去了生命。

死亡的士兵和平民几乎都葬在了自己的国土上,沙漠和荒原变成了他们的永久安息之地。两国之间因族群、地理和历史而形成的深深的裂痕在这场战争中进一步加深。

联合国介入:平息战火的努力

随着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之间的战事愈演愈烈,成千上万的人民无家可归,家园荡然无存,国际社会终于采取了行动。

观察到这两个贫穷国家由于战争造成如此严重的人道主义灾难,联合国和许多国家组成的非洲联盟开始采取措施,强烈呼吁双方停战并寻求和平解决争端。

在联合国的协调下,经过一系列交涉和会谈,包括美国和欧洲国家在内的国际社会达成共识,对两个交战国实施军事禁运。尽管禁运对双方国家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但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的冲突并未立即停止。

随着国际社会的介入,战争最终在2000年达成了脆弱的停火协议。然而,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却远远没有得到解决。

两国的关系始终处在紧张的状态,边境线上仍然时不时有小规模的冲突发生。战争给两个国家带来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后果将会是长久并且痛苦的。

2000年5月,联合国安理会投票通过了对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实行武器禁运的决议。这一措施旨在遏制两国间的战争蔓延,阻止进一步的军备竞赛。

尽管如此,武器禁运并没有立即让双方投降,而是使得局势陷入了一种暧昧状态,战争似乎早已失去了它的道德基础。

在长期的斡旋和外交压力下,2000年6月,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达成了一个脆弱的停火协议。

作为协议的一部分,联合国随后在两国争议边境地区部署了多国部队参与的联合国维和任务。这个名为联合国使命在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UNMEE)的行动,旨在监督停火协议的执行,并维护边界地区的和平。

虽然联合国维和部队的部署在某种程度上稳定了局势,使得较大规模的战斗得以停止,但战后双方的紧张状态并未完全消弌。联合国也对重建工作进行了支持,帮助战争中受创的基础设施得以重建,同时在教育、卫生及社会福利方面提供了援助。

然而,由于双方仍然对边境线路的归属持有强烈分歧,边界的最终划定问题仍然未解决,导致两国间的敌对情绪时有爆发,边界小规模的冲突时有发生,促使联合国不得不长期维持其在该地区的存在。

至此,联合国的介入无疑降低了该地区的冲突强度,为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提供了返回谈判桌的机会,给了这片饱受战火和政治纷争折磨的土地一线和平的曙光。

尽管停火和后续的和平进程并不是一帆风顺,欧洲联盟、非洲联盟以及联合国的积极参与促使双方至少在表面上恢复了相对平静的状态。

联合国的努力成为在全球治理中解决区域冲突所应采取的例证之一,即使解决过程错综复杂,但仍然展示了国际社会通过外交和和平手段解决争端的决心。



参考资料

来自 (英)克里斯托弗·赛克斯著;杨虎译. 为战而生[M]. 2020

0 阅读:2215
评论列表
  • 2024-05-01 08:58

    那鹅乌之争呢?

枕梦读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