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后的“伙婚”村落:一半家庭都是一妻多夫,该如何生活?

宇宙天文馆 2024-05-08 18:46:38

听说过一夫多妻制,那你听过一妻多夫制吗?

在中国云南省和四川省的交界处,坐落着一个极为特别的村庄。在这里,不仅可以一妻多夫,而且生下来的孩子要随母姓。

婚后丈夫们要一起挣钱养家,一起照顾老婆孩子。妻子生下来的孩子,无论是哪个丈夫的,都会被一视同仁,享有同等的继承权,这种制度被称为“伙婚”。据当地人介绍,这种家庭占当地的一半以上,而且都过得很幸福。

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种习俗?伙婚制度下的人们又是如何生活的呢?

伙婚制度下特殊的村庄

中国婚姻制度的回溯

新中国成立以前,大多实行的是一夫多妻的多配偶婚姻方式,即男性可以同时拥有两名或者两名以上的女性作为配偶。

中国古代有“娣媵制”、“一夫一妻多妾制”、“一夫多妻多妾制”,都属于广义上的一夫多妻制的范畴。

中国古代的封建大家庭

这种制度主要根源来自父权社会下血缘宗法制度,为了保证继承秩序的稳定有序,父权社会还确立了一夫一妻多妾、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这两个原则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宗法制的重要保障。

西周宗法制度

一夫多妻制度在中国社会运行了千年之久,在不少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的历史资料里,我们都可以看到一夫多妻制度的身影,比如《红楼梦》中的贾府和荣府,就是典型的一夫多妻家庭。

《红楼梦》中的贾府

但我们知道,一夫多妻制度是经济时代落后的产物。这种制度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形态的集中体现,将女人视为男性的附庸,封建时代女性遭遇的种种不幸,多源于这个无法改变的婚姻制度。

随着时代的变迁,一夫多妻的婚姻制度逐渐遭到了抵制。

民国时期,政府就已经呼吁“一夫一妻”制度,但种种原因,一夫多妻的现象依然盛行。

直到新中国诞生,并于1950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一夫多妻制度正式走向历史的终结。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如今,无论是法律还是社会道德方面,都只承认一夫一妻的配偶制度,其他任何人都是婚姻中的“插足者”。

不过,仍有一些原始部落,还保留着原先的“一夫多妻”制,比如云南的曼联三队,在这个只有67个人的原始部落中,一个男人可以有5个妻子。

而在四川大凉山下的俄亚大村里,则传承着另一个特殊的婚嫁习俗:一妻多夫,又被称为“伙婚制”。

俄亚大村:最后一个“伙婚制”村庄

俄亚大村风景秀丽,整个村子安静祥和,空气新鲜,没有被外界污染,外来文明也没有对他们产生任何的影响。生活在这个村落里面的纳西族,始终以最原始的生活方式繁衍生息。

美丽的俄亚大村

在这个地方,一个女人可以同时拥有很多丈夫。

为了保护家庭中的女人,家庭中的男人们各司其职、分工明确。比如说,有的男性负责照料孩子,有的男性负责抚养孩子、有的男性负责外出狩猎。

也许看到这里有人不禁要问了,既然是一妻多夫制度,人们怎么知道谁是孩子的爸爸呢?

在俄亚大村的社会文化习俗里面,他们普遍都默认女性丈夫里的长兄就是孩子的爸爸,纳西族不会特意去追问谁才是孩子真正的爸爸,兄弟中的长兄自然而然地承担起了照顾家庭的责任。

一妻多夫的生活方式

在同一个大家庭之中,男性是相互合作的,即使在家庭中的孩子不是他们自己的孩子,这些男性也会把这些孩子看作是自己的小孩,细心呵护。

举行婚礼后的第三天,新娘就要回娘家去住了,而且不用回夫家,这种情况可以持续几年甚至几十年,直到妻子生了孩子,才会到丈夫家去住。

即便住在同个家庭里,女子也不会和丈夫同住一个房间,丈夫们一般会住在三层楼上的男子单间里,而妻子则和公婆一起,住在二层楼的主人房里。

有人可能要问些夫妻有关的问题了,如果需要同住一间房时,丈夫会在半夜悄悄去楼下和妻子会面,结束后再顺着原地悄悄回到楼上。

虽然丈夫很多,但他们并不担心会出现大家一起上来的情况,因为一般一个丈夫上去时,就会在门上挂一件衣服当做标记,其他丈夫看到了,自然也就不会进去了,避免了某种尴尬情况。

伙婚制的原因

有人认为“伙婚”指的就是搭伙过日子,其实这样子说也没错。

他们实行这样的婚姻制度,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家庭能够生存下去。这样的婚姻制度相比一夫一妻的制度来说,少了些爱情的浪漫,多了些现实生存的压力。

俄亚大村属于云南与四川两个省份的交界处,四周被高山和大河环绕,既没有发达的通讯,也没有便捷的出行方式,他们靠着自己种粮食,然后在粮食收获的季节收获粮食并且把粮食储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收获粮食

因此,俄亚大村纳西族以家庭为单位生产和生活,家庭是他们生存的根本保证。

不过,并不是每个家庭都会有男孩。要是家里能干农活的人口少了,收成少的家里就会饿肚子,不利于整个家族的延续和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纳西族人并不是坚持生到男孩为止,而是采用了灵活变通的手段,从女嫁男娶,改成女娶男嫁。男子嫁到了女子家中,就是女方家的人了,要从妻姓,为妻家增加人手。

而且,纳西族人认为,如果实行一夫一妻制,那男孩多的家庭就会娶很多媳妇,妯娌之间很容易闹矛盾,有的媳妇甚至会闹分家,想要自己过,这样不利于家庭团结。

每个纳西族小伙一到成年,就可以自由寻找他的“安达”,也就是女朋友。一个可以,多个也没有问题。不过,结婚的时候,他只能听从父母的选择,父母要他“嫁”给哪家的姑娘,他就必须“嫁”过去。

在俄亚大村,血缘婚极为盛行。因此,男子不仅可能嫁给自己的表姐表妹,还可能是他的姑姑,他的外甥女。

这种血缘婚就属于亚血缘婚,在当地人看来,一方面有利于家庭团结,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夫妻关系的维持,而且不会因为芝麻大点问题,对彼此的父母作出不尊重的行为,最重要的是,因为大家都是亲戚,不用考虑彩礼问题。

新婚的夫妻可能会难以接受,婚后还会各自寻找自己的“安达”,不过等他们成了真正的夫妻,或者是家里农活多的时候,就会因为没有时间,渐渐和彼此的安达断了关系。再往后,这个新的小家庭就变得坚固无比了。

神秘的象形文字东巴文

除了婚姻制度之外,生活在俄亚大村的纳西族还有属于自己的文字,他们使用象形文字,这种象形文字被称为“东巴文”。

纳西族的象形文字-东巴文

纳西族人会在传统的祭祀环节、宗教节日的时候使用属于他们的文字,来进行祭拜活动。

比如,每逢结婚丧礼,为土地求雨祈福等等重大节日的时候,纳西族便会使用他们的象形文字来进行这一系列活动。

东巴的象形文字同时兼具文字、图画两种特征,也就是说他们的文字既可以用来传达意义,相互交流。同时他们的文字也具有观赏性和美观性,东巴文字色彩鲜艳、线条流畅,是人类文明史上独特的文化遗珠。

不过话说回来,纳西族的一妻多夫制度是非常罕见的,它代表了截然不同的社会形态与社会文化习俗。

也许有些人不能够理解纳西族的生活方式,但我们仍然可以从纳西族的生活中寻找到原始文明留下的痕迹,继续去探究人类文明的起源以及最早期的人类社会的社会形态。

对此你怎么看呢?

参考资料:

[1]史邃萌,浅谈俄亚纳西族的婚姻伦理[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科学版), 2016.03

[2]宋兆鳞,俄亚纳西族的伙婚礼仪[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

1 阅读:21

宇宙天文馆

简介:宇宙天文馆,不止有宇宙天文,万物皆可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