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野分兵古怪一幕,上将参谋和粟裕有分歧,毛主席巧妙化解

新新史界 2024-04-17 15:04:13

1947年7月,为应对敌军攻势,中央电令华东野战军兵分三路、外线出击,这就是著名的“七月分兵”事件。

明面上看,分兵作战,既能拉扯敌人、多点开花,也能各路配合、互为犄角,是一条绝妙之策。

但是,如果各位有心,应该会发现此次分兵行动的古怪之处。

哪里怪呢?

简而言之:三路的首长分配名单不同寻常。

一,“不务正业”的参谋长

华野兵分三路,具体部署如下:

第一路:陈毅、粟裕带领第2纵、6纵、7纵、9纵及特种兵纵队,集结于沂水县一带,寻找战机;

第二路:叶飞、陶勇带领第1纵、4纵,组成叶陶兵团,挺进鲁南;

第三路:陈士榘、唐亮带领第3纵、8纵、10纵,组成陈唐兵团,进占鲁西。

陈、粟作为华野核心二人组,带领主力与敌盘旋,无可厚非;叶、陶分别是1、4纵司令员,率兵出击,也是理所当然。

但第三路首长的身份就有点不对劲了,哪里有问题呢?

请注意陈士榘的身份:华东野战军参谋长。

何为参谋长?

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央在兵力达到一定规模的部队里,都设有参谋长一职,其具体职务是:了解战场态势,制定具体作战方案、兵力分配等,然后上报司令部。

这也就要求在部队有大动作时,参谋长必须坐镇指挥部,协助司令工作。

可能有读者拿刘亚楼举例子,平津战役期间,刘上将就曾担任前敌指挥,率兵解放天津,以此反驳参谋长不能离开司令部、带兵打仗一说。

笔者在此提前打个预防针,本文并非说参谋长不能带兵打仗,而是在强调参谋长的职务特点。我军名将辈出,可统兵者何止百千,难道要让有打仗才能的都去一线指挥?

参谋可以有指挥打仗的能力,但是没有擅自带兵的权利。如果军队人人都违规甚至越权行事,岂不是要乱成一锅粥。

这才是要害所在。

所以在其他野战部队里,由参谋长直接带领部队,在一线作战的情况少之又少。

只有华野最特殊,陈士榘作为一军的总参谋长,多次在战时离开司令部,指挥兵团甚至一个纵队作战。

比如在莱芜战役中,陈参谋在临沂带领一个半纵队,与敌周旋;孟良崮战役开打后,他又跑到泰安前线,指挥几个纵队打攻坚战。

尽管陈士榘带兵有中央和华野的默许,但毕竟没有真正发挥其参谋的作用,多少有点“不务正业”了。

二,陈粟分歧

实际上,陈士榘“不务正业”的原因,主要在于他和粟裕两人在作战风格上的差异。

具体有何差异呢?各位看完宿北战役中两人的想法就明白了。

此战,粟裕以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的身份,仅带着一位参谋,连夜从盐城跑到沭阳的山野司令部。

由于中央已有命令,战役由粟裕全权负责,再加上战局紧急,所以粟裕也没多想,直接上手指挥。

然而,粟裕话还没说两句,山野就有人提出了不同意见,此人正是陈士榘。

粟裕曾长期在闽浙一带打游击,擅于在运动战中,巧妙的把部队兵力集中起来,歼灭敌人。他的作战原则可以概括为:飘忽不定,出没无常,支配敌人,掌握主动,不在消灭敌人,而在消磨敌人。

粟裕的运动战水平,已达“有鬼神不测之机,天地包藏之妙”的境界。

反观陈士榘,他早年跟随毛主席参加了秋收起义,之后上井冈、征赣南、开辟江西根据地、转战三晋、东进山东,基本都留在党中央或者红军主力中,很少带领小部队游击作战。所以他更偏向于提前集结重兵,打攻坚战。

两种打法没有高低优劣之分,都有各自的适应情况。但如果把他们强扭在一起,让爱打攻坚的陈士榘,给擅于运动战的粟裕当参谋,那就有大问题了。

在宿北战役之后的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中,粟裕和陈士榘的分歧越来越大。

三,毛主席的大智慧

两位将军都是名垂史册的开国元勋,有大格局、大胸怀,自然不会有个人私怨,完全是指挥风格存有差异。

中央也明白其中缘由,所以干脆把两人分开,让粟裕坐镇司令部,陈士榘则到一线专打攻坚战。

至此,大分歧已经解决了,还剩一个小问题。

什么呢?

陈士榘毕竟还顶着参谋长的名头,他到前线经常指挥几个纵队,偶尔一次还可以,频率一多就有点“名不正言不顺”了。

当时华野没有组建兵团,让陈参谋去当一个纵队的司令,肯定不合适。他又是仅次于陈粟谭的第四号人物,怎样安排陈士榘的职务,是一个考验智慧的技术活。

“七月分兵”计划确定后,毛主席没有插手华野人事调动,而是把权利交给华野,毛主席此举,既尊重华野自主权,也想让陈毅、粟裕两人把华野家务弄清楚。

如果是中央直接任命,那性质就变了味,其中门道,各位应该可以领悟。

毛主席真乃有大智慧的伟人。

1 阅读:178

新新史界

简介:半路出家的中国史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