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借“奥德修斯”重返月球?我国鹊桥二号准备发射!自主研发的航天员能量餐争气

谦奇评论 2024-02-23 17:00:51

在“游隼号”尝试登月失败后,老美这次发射的“奥德修斯”成功在月球着陆了,不过着陆的过程也称得上一句“一波三折”。

有意思的是,之前在今年1月8日发射的“游隼”月球着陆器,原计划于2月23日在月球表面实现“软着陆”,最终却失败了,但是它计划的月球着陆时间,与奥德修斯号登月着陆时间相差仅一天,奥德修斯号还早了一天登月,不知道是美国有意还是无意这么做的。

“游隼号”由美国的航天机器人技术公司开发,于美国当地时间2024年1月8日凌晨,搭乘“火神”运载火箭升空。

只不过,在“游隼号”发射后不久,推进系统的氧化剂罐发生了破裂,推进剂泄露了,着陆器也因缺少推进动力而不停转动,太阳能板无法一直对准太阳。

地面团队对这样的棘手情况抓耳挠腮,想尽办法,最终在各种尝试都无果后,只好无奈宣告此次任务失败。

最终“游隼号”在南太平洋上空升腾的熊熊烈焰中结束了自己的任务。

这艘原计划完成世界上首次私营企业登月任务的着陆器,被地面操控再次进入地球大气层,完成了自毁。

奥德修斯虽然和游隼号一样,也是私企研发的着陆器,却有惊无险的完成了月表的着陆。

据《卫报》报道,当地时间2月22日18时23分,美国直觉机器(Intuitive Machines)作为一家太空探索初创公司,研发的“奥德修斯”号(Odysseus)着陆器,成功地降落在了月球南极附近。

52年过去了,这是自1972年阿波罗号登月后,美国航天器首次成功返回月球,也是美国的商业航天器首次成功登陆月球。

此次任务名为“IM-1”,属于NASA商业月球有效载荷服务即CLPS计划。

美国当地时间2月15日凌晨1时5分,“奥德修斯”号搭乘SpaceX猎鹰9号火箭发射升空,原计划在近十七个小时的飞行后,于当地时间2月22日17时49分降落。

不过就像我前文提到的,这次着陆过程“一波三折”。

先是在“奥德修斯”准备着陆前几小时,导航系统出现了故障,没有按照预想的飞行路线行进。

最后研究人员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启用激光雷达上的传感器用于导航,因而“奥德修斯”号多绕行了一圈。

后面在着陆过程中,“奥德修斯”号又出现了通讯中断的状况。

不过根据直觉机器公司首席执行官在社交平台的网络直播中的发言:“我知道这很令人紧张,但我们到达了表面,我们正在传输信号”,“欢迎来到月球。”

我们可以知道,“奥德修斯”号在排除通信故障后,飞行控制人员已确认“奥德修斯”号处于直立状态,目前正在下载首批来自月球的图像。

此文前面的“奥德修斯”号立在月球表面的图片,是直觉机器公司用计算机生成的“奥德修斯”号艺术图像。

根据直觉机器发布的其他照片和信息来看,“奥德修斯”着陆器是一个六边形柱体,高4米,宽1.57米,有6个着陆腿,满载推进剂的情况下重约1900公斤,接近两吨。

根据公开报道,这次“奥德修斯”执行的发射任务,共向月球运送了6种科学仪器,比较重要的两个仪器,是一台用于捕捉“奥德修斯”号接近月球表面时扬起的尘埃的立体摄像机,和一台用于测量带电粒子对无线电信号影响的无线电接收器。

根据公开信息,“奥德修斯”号后续预计将运行14个地球日,在月夜到来,太阳能电池板无法工作时关闭。

对于美国来说,这次“奥德修斯”的登月,弥补了上次“游隼号”发射失败的遗憾,虽然后续能否正常工作完成任务还是未知,但是美国目前确实已经完成时隔五十多年后,重返月球第一步。

这样看来,老美确实在他们之前计划的重返月球的前一天完成了任务,而我国的登月计划也在稳步实施。

目前来看,计划在2024年3月进行发射的“鹊桥二号”中继卫星,如今也算是进入到了倒计时阶段。

该中继星重约1.2吨,鹊桥二号中继星重约1.2吨,天线长度约为4.2米,设计寿命8年,携带极紫外相机、阵列中性原子成像仪、地月VLBI试验系统。

其任务包括为嫦娥六号、七号、八号等任务提供中继通讯服务,并具备太空变轨技术等多项领先技术。

根据报道,2月22日,长征八号遥三运载火箭已运抵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该火箭就是用于执行探月工程四期嫦娥七号中继星即鹊桥二号的发射任务。

按照官方报道的说法:“目前,发射场设施状态良好,中继星任务准备工作正有序展开,鹊桥二号蓄势待发,将于今年上半年择机发射。”

按照计划,在嫦娥六号任务完成后,鹊桥二号将会择机调整轨道,从而为嫦娥七号、嫦娥八号以及后续月球探测任务提供服务,同时,鹊桥二号还要继续接力之前发射的鹊桥号,为在月球背面探测的嫦娥四号和玉兔二号提供中继通信服务。

最值得一提的技术提升是,鹊桥二号并非是在一个区间执行任务,还可以根据需求在轨机动变轨调整。

另外鹊桥二号还将采用独特的航天频率段,使用X和UHF频段与航天器通信,使用S和Ka频段与地球通信,具有多种数据速率和可重新配置的软件。

除了这些技术提升,鹊桥系列还有后续鹊桥三号等规划,为中国卫星走向深空持续布局。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航天专家吴伟仁曾说:“美方表示,他们准备到月球背面去,希望到时也能利用这颗中继星。”

美国还提出请求,希望我国把“鹊桥”中继星的设计寿命由3年延长到5年。

2019年1月,《科技日报》曾发表题为《多次封锁数据后,美国为何要借中国“鹊桥”中继星》的文章。

在这里多说一句,老美要是想使用中国的鹊桥二号助力他们的登月计划,恐怕得按照中国的标准来行事。

毕竟,在航天领域谁掌握了核心技术,谁就有话语权。

当然了,我们也多次表现诚意,中国愿意与世界各国进行航天科技上的合作,但合作的前提是平等、互利和尊重。

虽然中美在科技进步上的确存在竞争,可以说我们一直在“追赶”,但是航天科技的发展不是一场速度竞赛,而是一场持久战。

只有自己不断积累经验、提升技术、同时也开放包容,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才能走得更远、更稳。

不过未来中美是否会在登月上携手共进还有疑问,我们可以拭目以待。

当然了,合作的前提是我们有底气,有一定的实力,中国航天在科技探索中,正是凭借着自己的实力和智慧,不断向前探索,才创造到如今属于自己的一系列的辉煌。

比如在二十多年前,我国首次执行神舟五号载人航天任务,就面临着一系列艰难险阻。

杨利伟在执行任务时拍的照片中嘴角都因“共振”而渗血,另外很多航天技术只能自己突破。

就拿吃的来说,由于特殊的环境和任务性质,航天员在任务中吃什么,就是一个大问题。

科研团队在大量查阅资料后发现,国内外还没有这样一种,真正适合我们国家航天任务性质的食物,最终在大量实验后,研发出了航天员能量餐,又名太空早餐。

这个航天员能量餐,可以帮助航天员在太空中执行任务、或遇到紧急状况时,能够摄入足够的能量和营养素,保障他们的安全和健康。

航天员能量餐的特点是吸收快、能量持久、营养均衡、消除疲劳、安全可靠、体积小、携带方便、可长久保存。

目前这款产品也已被推向市场,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将航天员能量餐专利转让给了神舟太空产品公司,专利号是:航天员能量餐:ZL201310066992.3。

航天员只要食用8块即120g(15g/块)航天员能量餐,人体就能快速吸收热量、还能保持8-10小时身体持续供能,里面的米糠脂肪烷醇等成分,也能有效增强肌体耐力、消除疲劳。

当年杨利伟随神舟五号上天是在中秋节前后,在太空中曾当着镜头吃过航天员能量餐,那时的新闻报道把航天员能量餐称作“月饼”。

除了“鹊桥二号”和“航天员能量餐”,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航天科技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既有竞争也有合作才是正常现象,愿中国航天越来越好!

3 阅读:345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