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每一个进步,都与读书有关

长江新世纪 2024-04-25 13:30:56

摘自《进击的局座》张召忠

我小时候最喜欢的就是读书,但没有书可读。当时由于家住农村,环境条件艰苦,看不到书、也买不起书。上小学的时候,最喜欢借人家书看。《中国少年报》小虎子助人为乐的事迹以及《水浒传》一百零八将那栩栩如生的形象至今仍记忆犹新。那个时候非常渴望读书,每个学期一开学,发下新课本之后,我总是一口气把它读完。老师上课的时候,经常是一边听讲、一边偷偷地看小说。小时候最喜欢诗歌,我不仅把唐诗三百首倒背如流,还经常跟大人们在一起吟诗作赋。小学五、六年纪的时候,我就开始给《中国少年报》写散文、诗歌,而且还写了一些短篇小说。当然,那些幼稚的习作没有人会给我发表。

还记得那时候,最喜欢看的书有三类:一类是《烈火金刚》、《野火春风斗古城》等小说;一类是古典名著,如《三国演习》、《西游记》等等;还有一类是《唐诗三百首》等古典诗歌、散文。当时,我还读了《毛泽东选集》、《毛主席语录》、《毛主席诗词》等毛主席著作,很多都能倒背如流。

我喜爱文学的嗜好一直持续到大学时代,当时是我诗歌、散文创作的一个巅峰。可惜,当时的一些作品全都流失了。文化大革命后半期,我被选送到县工农兵大学机电系攻读机械电子专业,当作家的梦想从此与我无缘。当时,整个社会都处于躁动不安的状态,我却很快把头埋在物理、化学、高等数学、机械制图、电子管电路、晶体管电路等一些枯燥无味的书堆里。参军以后,我被分配到导弹部队,以前的机械电子专业知识派上了用场。为了搞懂弄通电子无线电原理,我每天埋头苦读。部队晚上九点钟熄灯,我就自己缠了一个变压器,每天钻到被窝里偷偷读书到深夜。很快,我就成为部队的技术能手。

1974年,部队选送我到北京大学学习阿拉伯语,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文学艺术思维使我拥有浪漫情怀,科学技术底蕴让我更加注重精细,但外语这东西,怎么不能够随心所欲地创造和创新呢?我需要死记硬背很多东西,为此,我感到苦恼万分。足足调整了一个学期,脑子还没有完全转过来。

从第二个学期开始,我就钻进图书馆研究外语的学习方法,从中寻找学习外语的规律和特点。那个时候很少有人去图书馆学习,而我却如鱼得水,每天长在图书馆,博览群书。我没有把精力集中在背单词、记语法上面,更多的是学习研究与阿拉伯语相关的文学、历史、地理等相关知识,这些知识反过来对语言学习有着很大的帮助,我的毕业论文得了罕见的满分。继阿拉伯语之后,我又学习了英语和日语,在之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外语不仅成为我研究问题的重要工具,对于开阔视野、拓展思路也有重要作用。

1982年,我翻译出版了第一本译著《追踪红十月号潜艇》英文版畅销小说,次年我出版了第一本专著《海洋世纪的冲击》。这两本书的出版改变了我作为读书人的命运,从此成为写书人。

从读书人变成写书人之后,我始终坚持两个原则:一是要站在读书人的角度去写书。书是写给人看的,无论多么艰深的道理,一定要通俗易懂;二是要文责自负。每一个观点都要自己用心去思考,力求创新和与众不同,争取能给大家带来启发。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还要继续读,因为路还要不断走。人生就像爬山,不断地向着一个又一个高峰攀登,而读书就是向更高峰登攀的阶梯。不喜欢读书的人就很难正确地进步,他们虽然也在进步,但很多时候,他们的进步是错误的、曲折的、缓慢的。

阅读是一种习惯,但更是一种文化。西方人喜欢阅读,所以显得彬彬有礼,就是相互争吵也很少动粗。我们有些商人每天忙于赚钱,当钱赚的足够多的时候,才想起购买一些乱七八糟的书摆放在书柜之中,这只是装点门面而已,他们很少沉下心来去阅读。其实,书中自有黄金屋,不阅读怎么能够赚钱呢?怪了,在中国,真正赚钱还真的不需要阅读!这是一个非常值得警惕与思考的问题。

很多人天天盯着娱乐节目看,我感觉那是浪费时间,因为几个小时过去了,无聊的娱乐节目没有给你增添任何有用的信息和知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金钱丢了可以再赚,时光流失了可就永远无法再找回来。为何不趁着空闲的机会,去读几本书呢?利用年轻记忆力好的时候,要多阅读一些经典名著,中国的外国的都行,对于一些经典名句、重要知识点、诗歌、散文等一定要能够背诵下来,这些基础知识将来会终生受用,无论你从事什么工作都会用到。现在生活节奏快了,大家很少有时间去读书了,整天忙着争夺生存的空间,但我感觉就算再忙也要抽出点时间去读下名著,感受下经典,生存空间可以狭窄,心灵空间不能这样,要不太悲哀了。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