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取巴蜀获得粮仓,近在咫尺的楚国,为何没有吞并巴蜀?

老张聊史 2024-03-21 22:52:43

巴蜀这个地方在中国历史前中期非常特别,一方面中原人士极度嫌弃那地方穷苦,打进去还千辛万苦。可一旦收服,当中原打成一团糟的时候,巴蜀又成为了一个不容易受战争影响的稳后勤补给处。历史上巴蜀加关中地区,是争夺天下成功率很高的一个组合。有巴蜀就得有关中,有巴蜀没关中就被人按着打,越打越弱,有关中无巴蜀就没有一个成熟的大后方,虽然比较舒服,但还是两线作战,不过相对于其他地方,关中的地形本身就很不错了。

早期的巴蜀也是小霸王的角色,多次征战都是跟楚国打配合,若非地理原因,离中原太远,争霸必然有巴蜀两国。最重要的一点是体制,楚国属于分封制,大国国君之下还有诸侯,这种体制注定不会去啃硬骨头,强啃就是老晋国的下场,本来的春秋霸主,被三家大诸侯给分解了,还有一大诸侯智氏直接被灭了。而秦国是郡县制,其动员力和控制力远强于楚国,故而敢啃硬骨头,也能修诸如都江堰郑国渠之类的大型工程。

秦灭巴蜀是找准了时机,趁着巴蜀内乱才成功插手,楚国不是没有机会,但啃不动硬骨头,没法平衡各方利益才是重点。最后秦楚战争就能看出来,王翦带着60万大军打楚国,后勤毫无压力,而项燕同样带60万大军,艰难维持。若非有灭国的压力,他连这60万大军都凑不齐,王翦更是看穿这一点,按住耐心对峙,项燕最后不得不撤兵而被王翦抓住破绽。

秦灭巴蜀主要原因还是巴、苴两国引狼入室,否则巴蜀两国没那么容易被灭的。而楚国对巴蜀的兴趣不是很大,楚肃王时蜀伐楚取兹方,楚国却并没有立刻采取报复,反而是修筑了扦关采取防御态势。楚国自始至终的目标一直是挺进中原,对远隔千里穷山恶水民风彪悍的巴地自然是没什么兴趣的。楚国国内封君贵族多不假,但大都是养的蛀虫,让他们违逆楚王是做不到的,屈景昭三家别说和楚王作对,就是楚王的宠臣他们都没能力对抗。应该说屈景昭三家但凡拥有左右楚王意志的能力,楚怀王都不至于被张仪骗被打的满地找牙。

楚国因为领土太过庞大,又没有克服地理交通的限制,国土范围远超施政半径,因此学周天子大量封君在边疆抵御外敌,而在柏举之战后楚国宗室衰微,又大量分封屈平景昭等公族旁枝守卫郢都附近地区,结果就形成外部封君防御敌对国家,内部宗亲封君防御外部封君的病态政治格局。

而屈原变法导致的一个严重后果是,带动楚国各个封君在自己封国内部开始私自变法,外部大量封君因为更加靠近中原核心,因此生产力发展更快,变法速度甚至超过江汉平原的内部宗亲封君,楚国既要防御秦国又要防止外部封君趁和秦国交战时趁机扩张。在和秦国交战后,内部屈平景昭死伤惨重,更加不信任外部封君。

秦国吞并巴蜀,虽然不能支持在三晋及中原的战争,却能狠狠敲打楚国,在此之前只能出函谷关-河洛、武关-南阳、汉江-南阳三条直面楚国的正面战场。但吞并巴蜀之后,却能增加长江上游及黔中两条路线骚扰南楚后方,最后吞并洞庭湖平原也证明了巴蜀板块的重要性,直插楚国后方是要比直面楚国正面战场省事多了,还切断了楚国剩余部分跟南阳盆地的联系。楚国未能先一步吞并巴蜀,让其在日后失去南阳盆地和洞庭湖平原两大核心板块,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6 阅读:4633
评论列表
  • 2024-03-29 07:39

    战国七雄只有秦国有统一天下的想法,其他都是安于现状的。

  • 2024-03-26 14:38

    郡县制是楚国的首创,最先置“县”的是楚国。楚国要灭巴蜀(蜀灭了巴,否则蜀楚不交界,就不会有蜀楚兹方之争了),必须是“逆水而上”,难度较大(古代船运),所以只抢了巴国少量土地(今巴东县一带),而秦灭蜀则是“顺水而下”,运兵运粮都有优势。

    江湖百晓生 回复:
    得蜀即得楚[哭笑不得]最早的县制是楚武王,灭权国设置权县,春秋第一县。不管是白起攻楚还是王翦灭楚大战还是三国时期的晋灭吴之战。都是从巴蜀出兵的,水路并进,顺江而下[哭笑不得]
  • 2024-04-26 19:50

    说楚国对巴蜀没兴趣的,先了解一下楚国的巫郡是怎么设立的。[横脸笑]楚国虽联合巴国对付蜀国,但一直对三峡地区垂涎三尺,此地有丰富的盐卤资源,也是进攻巴蜀的要道。[呲牙笑]楚国占领三峡地区后设立了巫郡,在经济上与黔中郡同样重要(后者产金,朱砂,还有楚国境内仅次于铜绿山铜矿的麻阳铜矿),所以楚怀王被秦国劫持到咸阳后,秦国就威胁楚怀王割让巫郡、黔中郡。[吃瓜]

  • 2024-03-22 12:10

    吞并巴蜀可以说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江湖百晓生 回复:
    路塌了[哭笑不得]
    平静~开开开 回复:
    秦朝乃至刘邦的时候巴蜀都有水路连接关中,运粮很方便,汉文帝时那地方发生了一场大地震彻底改变了地貌,才成了后世的样子

老张聊史

简介:历史其实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