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战争年代不考虑职务高低,评军级认为自己应是兵团级非正军级

从阳化石 2024-05-12 05:26:41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评衔时!

对于1952年评军级,以及1955年评军衔,有人认为自己的级别或者军衔定低了。

在战争年代,大家对职务高低并不看重,只要能到前线打仗,职务高低无所谓。进入和平时期,军队按资历、职务、功勋等情况评级、授衔。有些人资历老,评级、授衔并不算很高,像王智涛将军。

王智涛是一位特殊的将领,他的人生转折或许是1925年被派往苏联而改变。

那时候,正值国共合作时期,与苏联关系不错,国共双方都派不少人到苏联学习,无论是蒋介石,还是冯玉祥也都派去人员,这也少不了我党方面的人员。

王智涛是冯玉祥的部下,是一位学员兵,被抽调去苏联学习,先后在基辅红军军官学校和莫斯科高级步兵学校学习。1927年随着大革命失败,他接到冯玉祥部电报让其回国工作,但长期在苏联学习的他对革命有了新认识和看法,并回电表示与之分裂。此后,他就留在苏联继续学习,担任步兵学校中国科分队长,列宁学院军事教员,甚至在1928年加入共青团。

他用行动证明了自己要加入革命队伍,在苏8年后回国参加革命,1933年进入苏区从事军事教育工作,翻译工作等。

抗战爆发后,他在抗大工作,担任训练部长。副校长是滕代远、教育长何长工,政治部主任张际春。他的级别至少也是旅级。

自从回国到1941年的8年,他基本上没有在作战部队,因此非常希望到部队历练。如今抗大到前线办学,给了他一个机会,到129师工作。刘邓首长给他安排一个职务“过渡”,先让他干训练科长,这样可以一边熟悉部队,一边把部队训练好。因为部队需要加强军事训练工作。

刘邓首长也考虑到该职务不高,在安排他到同时也征求意见。他说:需要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没有意见。用了几个月时间,连续举办6个短期训练队,效果显著,受到首长表扬,让全师训练上一个新台阶。

几个月后,刘邓首长给他两个职务选择,一个担任旅参谋长,一个担任军分区副司令。前者职务不算高,但在作战部队,后者属于副旅级,但在后方工作。他回答:不考虑职务高低,只希望多打仗,打大仗,打胜仗。担任385旅参谋长打仗的机会多。甚至他都想到作战部队当团长,历练一下独立带兵打仗的能力。

对于他的想法,邓政委笑了,认为他的长处在军事教育和训练方面,如果当主官需要通过战争学习补课,而且当团长级别低也不合适他,最终安排担任旅参谋长。

385旅是陈锡联领导的部队,是一支能打硬仗的部队。陈锡联让他先抓司令部工作,主要是整顿,提升司令部工作效率和质量,制定旅不少规定、条例、计划等。

在旅部工作3年后被调回延安。这是抗战8年里,只有3年时间在前线。抗战结束后,他被派往东北工作,抵达冀热辽工作,干了几年参谋长,如冀东军区参谋长,冀察热辽军区副参谋长。是从事军事工作,但并不在主力部队,因为地方军区的工作是配合主力作战,他们负责工作琐碎,打辖区内的敌人或者剿匪,扩编部队,支前等,战斗任务并不像作战部队那么紧张。

解放后,从空军转入上海防空军司令部、华东防空军司令部担任副司令。就在担任副司令期间,展开打三反运动中,被无辜牵扯受到审查。也就在此时军队评级,他被评为正军级。他认为华东防空军司令部属于兵团级,按照职务来说至少应该是兵团级干部,怎么是正军级呢。

因此也联想到一些“所谓原因”,或认为受到之前审查的原因所致。实际上,有没有关系呢?

华东防空军是兵团级单位不错,可并非担任正职就评为正兵团级,担任副职就能评为副兵团级。司令员兼政委郭化若被评为副兵团级,他如果也是兵团级合适吗?

郭化若在解放战争时期担任过9兵团政委,从职务、级别、资历来说,应该评为正兵团级,怎么是副兵团级呢?

他1925年黄埔军校毕业,并入党,在苏联留学2年,回国后担任过一方面军代参谋长,从1932年离开作战部队转为军事教育,一直干到1945年,担任过抗大分校校长、炮兵学校校长。1946年调前线打仗,担任军区副司令,纵队副司令、政委、兵团政委。

他被评为副兵团级,或许还是考虑在前线时间不长,主要时间在后方工作,战绩浅一些。

那么,王智涛与他有不同之处,也有相同之处。相同之处都是长期在后方干军事教育工作;不同之处,郭化若入党资历深,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职务高,而且解放战争时期在前线担任军事主官,而王智涛只是参谋长,而且还在后方。

有职务并不代表评级高,像张震为三野参谋长,评为副兵团级;阎揆要一野参谋长为副兵团级,华北军区参谋长唐延杰为副兵团级。他们三位都是大战区参谋长,也只是副兵团级。冀察热辽军区只是东北军区二级军区,他只是二级军区副参谋长。

因此可以说,评级也是考虑职务、战绩为主,有战绩没有职务不行,有职务没战绩也不行。

0 阅读:12

从阳化石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