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的“布拉吉风”为何只是昙花一现?

大熊的聊斋 2023-12-25 13:47:45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苏联成为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国家,中苏两国的关系进入蜜月期。

当时苏联的舶来品备受国人的喜爱,不仅文学、电影风靡中国,连苏联的服装也一统中国社会的时尚江湖。最初流行起来的是列宁装。其款式是西装领、双排扣、双襟中下方均带一个暗斜口袋(多为蓝灰黑色),各有三个纽扣,腰中束一根布带。因为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后经常穿着故而得名。

列宁装

列宁装本是男装上衣,但是传到中国后却演变出女装,并成为革命“时装”。那时的进步女青年的标准打扮为:短发、列宁装,白衬衣领子翻在列宁装外面,显得潇洒干练。

这种穿法迅速在中国流行起来,从城市到农村,几乎所有的姑娘都希望能得到一套列宁装。

列宁装在中国的普及过程中发生了演变,从合体收腰变成了宽松直筒,恨不得掩盖了一切女性特征,以此来体现“男女平等”。但是,列宁装的过度流行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使得当时全国的着装过于单一,而且也造成了布料浪费。

那些年,中国的棉花欠收,《人民日报》还专门发表社论,鼓励人们穿着旧式衣服,不要人人都买蓝布做制服。

1955年,时任纺织工业部副部长的张琴秋在《新观察》杂志上发表文章,其中写道:“现在有很多人为了要适应社会风气和表现自己朴素,把过去原有的旗袍、裙子或男子的西服积压在箱子里不穿......另一方面反要拿钱出来做制服。”她号召机关的女干部带头,敢于穿起花衣服。

张琴秋

张琴秋早年曾在莫斯科中央大学留学,深受苏联文化的影响,后来因中山大学停办回到国内。在革命根据地组织宣传队时,她就曾教姑娘们跳苏联海军舞、乌克兰舞。

她在文章中介绍了真正的“苏式时尚”:“在先进的社会主义社会,人们穿得漂亮是和崇高的生活、工作相结合的。以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人民来说,由于实际工资收入不断提高,生活水平随之提高,一般都穿得很漂亮,材料好、颜色鲜艳、式样多样化。”

就这样,一场声势浩大的服装美化运动开始在艺术界的倡导下兴起,人们急于寻找一种服装来替代单一的列宁装,那么有什么衣服可供选择呢?

当时呼声最高的是中式旗袍和布拉吉。

相比布拉吉,旗袍有行动不便、在工作中不切实用等硬伤。而布拉吉洋气美观,时尚靓丽的特征迅速成为姑娘们的最爱,很快在中国流行起来。

布拉吉,是俄语音译而来,其实就是连衣裙。准确地说,这是一种俄罗斯风格的连衣裙。通常是由棉质花布制成,小翻领,泡泡袖,松紧腰,百褶蓬裙摆。穿起来能体现出女性的温婉大方,即使放在现在也不过时。

传入中国的布拉吉有所改变,常见的泡泡袖变为宽松的短袖,还有圆领、碎花、格子或者条纹的样式,裙摆适中,不会太长也不会太短,但一般都会露出小腿。

当时布拉吉是非常流行时髦的衣服,但是价格也比较昂贵。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一件质量不错的布拉吉就要花费四五元,当时人们的收入普遍不高,学徒工一个月18元,一些正式职工的月收入也不过三十多元。做一件布拉吉,几乎要用掉月收入的三分之一到六分之一。前些年的电视连续剧《金婚》,文丽因为买了件布拉吉,花了不少钱,造成当月家中花销超支许多,几乎揭不开锅,佟志对此大为不满。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全民穿花衣并不只是浪漫的自觉,因为当时苏联的工业发达,生产出来的花布过盛,中国为帮老大哥解决销售的困难,允许苏联向中国倾销花布,并号召男女老少购买苏联花布做衣裳,连男人也一度穿苏联的印花衬衣,如果不好意思穿,领导还会给他做思想工作。

随着时间的推移,服装美化运动逐渐淡出历史舞台,有人说是因为反右运动结束了对美的探索,也有人说是经济困难不允许国人大做新衣,也或许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因为这些花衣被当作小资产阶级的玩意儿而消失了。列宁装短暂回潮,绿军装流行的年代即将到来。

但是这昙花一现的布拉吉,正是人们追求美好事物的体现,也是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

0 阅读:60

大熊的聊斋

简介:与大家一起分享历史上的逸闻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