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书武侠解读篇——吴六奇,与历史殊途同归(后篇)

绝影烟花 2023-11-15 22:22:38

继续上一篇的内容进行解读,三藩起兵,乱世将至,陈近南的下一步策略是什么?吴六奇又是如何暴露的?

往期内容:金书武侠解读篇——吴六奇,与历史殊途同归(前篇)

陈近南的策略一如既往的稳健,天地会、归家三口、沐王府、王屋派等一干反清人士在伯爵府开会时,陈总舵主始终呼吁大家保持冷静从长计议,他最想看到的局面正是满清朝廷和三藩血拼互耗,等这个时机他等得花儿都快谢了。乱世魔盒一旦开启,双方陷入战争泥潭中无法自拔,待到满清三藩彼此士气衰竭时,陈近南带着天地会配合台湾郑家渡海西征,趁朝廷焦头烂额之际攻取福建和江浙沪包邮区,再以东南为跳板直取京津冀一带,如此大事可成矣。此乃A计划,先坐山观虎斗,再找时机下场捡漏,这与陈近南长期以来的“猥琐发育”规划不谋而合。

除了A计划之外,陈近南对B计划也不排斥,何为B计划?归家三口去皇宫行刺康熙,此乃B计划。

B计划的好处是可以使满清与三藩的差距再次缩小,从而让胜负的天平更加均衡,吴三桂的优势是蓄力多年且能征惯战,劣势是各种资源相对朝廷明显是不足的,容错率低。满清的优势是资源和地盘比吴三桂多的多,劣势是战力远不如昔,武备松弛,少年康熙对军事属于外行,准备工作也没完全做好。双方均有各自的优劣,相比较而言,满清赢面更大点,因为战略纵深更大,资源更丰富,容错率也会更高。但如果此时皇帝被行刺驾崩,清廷势必大乱,新皇帝继位,大大小小的事一大堆,原本对吴三桂尚有优势,现在内忧外患此消彼长,双方的差距大幅度缩小,实力会趋向平衡态势,将来等到满清三藩陷入难解难分胶着之际,天地会配合台湾郑家共同起势,过程和A计划一样,不再赘述。

两种方案都是陈近南可以欣然接受的,A计划更稳妥,B计划风险较大收益也较大,他可以接受顺其自然静观其变,也可以接受少年康熙被行刺,唯独接受不了的就是此刻给吴三桂添堵,所以在伯爵府的时候,对于归家三口要进宫行刺的“恐怖活动”,陈近南全程没提出异议,而是默许支持的态度。在反清的道路上,归家和陈近南是有种默契的,唯一的分歧就是陈近南对反清复明依然抱有些许执念,而归家的主题思想是反满复汉。

所谓反满复汉,只要能将满洲人赶回关外,哪个汉人当皇帝都无所谓,吴三桂可以当,郑经可以当,甚至陈近南沐剑声来当都可以。归辛树对反清的态度简单粗暴管杀不管埋,皇帝我们一家三口去杀,也不指望能活着回来,剩下的就看你们了,驱逐鞑虏,还我汉人河山。归二爷善莫大焉,他一生做过不少糊涂事,唯独在民族大义方面让我肃然起敬,何为气节,这就是!

不论是A计划还是B计划,陈近南落地方案的成数都是非常大的,挑不出什么瑕疵,天地会和郑家的实力相对满清和三藩都属弱势一方,他们必须要等待时机,实力所限形势不如人,不等时机真的不行。只是有一点很明确,战事前期阶段,陈近南绝不愿意给三藩上眼药,可以的话他甚至还愿意帮忙搭把手。而吴六奇的军事策略是什么?正好和陈近南完全反着来,他一直心心念念的想和吴三桂厮杀一番,这个想法早在之前的柳州剧情里就不经意表现了出来。

吴六奇哈哈大笑。众人坐了下来,吴六奇问起云南之事,韦小宝简略说了。吴六奇听说已拿到吴三桂要造反的真凭实据,心中大喜,没口子地称赞,说道:“这奸贼起兵造反,定要打到广东,这一次要跟他大干一场。待得打垮了这奸贼,咱们再回师北上,打上北京。”

吴六奇当时说的慷慨豪迈,但仔细一看根本经不起推敲,正史和小说中的吴三桂起兵后的战线都是先攻湖南再取川渝,让云贵川湘成为一个整体,然后再继续北上推进,前期阶段他根本就没有攻取广东的想法,这么做只会让战线变得臃肿,而且也用不着,广东有他的盟友尚可喜(尚之信),暂时不需要他牵扯太多精力。吴六奇说这番话的时候,陈近南并不在,在场的只有青木堂众人,这些人不懂战略,韦小宝固然聪明,可对行军打仗之事同样没概念,他们只觉吴六奇说的慷慨激昂纷纷为其点赞,看不出话中破绽。

等到吴三桂正式起兵时,吴六奇的兴奋劲不亚于陈近南,亲自写信请查伊璜到广东指点机宜,查伊璜吕留良顾炎武三人都是不知兵的文人,他们能指点得了什么,你家陈总舵主作为曾经指挥过军事战阵的人,又是自己的直属上司,不找他指点反而找个文人军事盲商量大事,不是让人觉得很诡异吗,里面必有猫腻,关于这个下文还会有相关分析。吴六奇是陈近南非常笼络看重的一个人,又在朝廷身居高位,陈近南平时不会少给他传递信息,天地会的战略陈近南也不会不告诉他,但是他却没有按照陈近南的规划行事,反而是急吼吼的想和吴三桂开片硬刚,这么做对天地会有任何好处吗?完全没有!

以广东兵力死磕尚可喜、阻击吴三桂,只会对满清朝廷有利,他带着兵马充当抵御三藩的前排兵,朝廷有了喘息的机会,势必会收缩掉一些兵力用来防备中原及东南沿海一带,这对天地会和台湾郑家来说百害无一利。帮着朝廷节省资源缩短战线,自己在前线血拼三藩,吴六奇的军事动向严重违背了陈近南的规划,可谓是非蠢即坏,他能靠战功作到广东水陆提督,不至于看不清形势和战略,原著吴六奇属于粗中有细之人,有性情暴躁的一面,可也绝不是茅十八之流的莽夫,所以他大概率不是蠢,既然不是蠢,那就是坏,之所以坏,只能说明他又变节了,在他心中最重要的已经不是天地会和反清事业,满清朝廷才是他真心效力的主子。

阻击吴三桂的行为在汉人世界里同样是有市场的,吴三桂名声太臭,汉人豪杰和百姓也并非个个都是陈近南那种头脑清晰之人,为朝廷力战三藩,一些看不清形势的人反而还会为他叫好,这样的民间氛围可以让其更好的隐藏真实动机。

吴六奇写信请查伊璜来广东的动机现在也可以顺便分析一下了,让这帮文人来自己的地盘,首先是可以将他们保护起来,吴六奇对查伊璜的恩情始终是铭记于心的,这点和正史吻合,现在天下大乱,让查伊璜在外面胡说八道煽动汉人反清复明早晚会被抓,缉拿一个完全不会武功的文人,区区一个吴之荣都能做得到。其次,将这几个笔杆子握在自己手里,可以帮自己起到一个宣称造势的作用,文人的笔有时胜过千军万马,抵御吴三桂这种非蠢既坏的行为,经过这几个文化人的润色,可以洗白成伟光正的“剿除大汉奸”义举。

再者,若吴三桂兵锋实在太盛,自己顶不住,朝廷也有顶不住的趋势时,到时候他自己也可以站出来成为一股新的独立反清势力,痛打落水狗浑水摸鱼,所以他同样需要自己的文人幕僚团队,查伊璜等人正合适,这帮人对打仗一窍不通,但是写个小作文之类的是把好手。

吴六奇为何会反复无常的再次变节?个人推测应该是为了儿子,是的,你们没有看错,视女人爱情如粪土的吴六奇是有儿子的,小说第一回就出场了。吴六奇在朝廷身居高位,混的属于很不错的了,反清运动即使成功,自己的官职待遇也未必能比现在好,一旦失败就是万劫不复满门抄斩,这个抉择真心不难选。

原著吴六奇并不是一无是处的坏种,他的变节同样是有一段历程的,最大的转折点就是少年康熙掌权后实行仁政,这对反清复明或者反满复汉的杀伤力非常大,古代老百姓的诉求非常简单,能够安居乐业吃饱饭就可以,想事情不像我们现代人那么深邃,康熙的前任们,对汉人做的坏事太多,屠杀、剃发、圈地、文字狱,黑脸已经唱完了,压迫也给足了,这时候一旦满清朝廷抛出几根胡萝卜,前后反差之下老百姓们也会格外拥戴康熙,实际上都是攻心套路,少年康熙的手段比鳌拜高明太多,又是永不加赋又是修忠烈祠的,所有仁政组合拳打下来,老百姓只会将前朝逐渐淡忘,反清复明或者反满复汉亦会逐渐失去市场。

庙堂之高与江湖之远,吴六奇两者兼备,民间支持率和当下形势,他对此洞若观火,反清的决心,开始有所动摇,直到他在广西见到郑克塽的脓包相,并对郑家与陈近南的猜忌暗流略有所闻之时,他彻底坚定了立场。

有一个人对吴六奇效忠满清的决心最清楚不过:平南王尚可喜(尚之信),尚可喜与吴六奇都盘踞在广东,一个是异姓王一个是提督,三藩驻地上的巡抚和提督并不是傀儡,他们也有监视异姓藩王的重任,吴六奇敌对三藩的强烈态度尚可喜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江湖上的事,朝堂之人看不清楚,同样的,朝堂上的事,江湖之人也看不明白,他们是两个世界的人。吴六奇的伪装瞒过了天地会,却瞒不过尚可喜,只有这样才能解释为什么吴三桂要设计借刀杀人铲除吴六奇,二人并无任何交集,驻地防区离得八丈远,归辛树是把非常好用的屠刀,让他直接去朝廷行刺皇帝不是效果更好吗,但吴三桂没这么做,而是将刀口对准了和他本无瓜葛的吴六奇,原因只有一个,他早就收到了尚可喜的情报,清楚吴六奇抵御三藩的决心,他要为自己和盟友扫除障碍,出击吧,神拳无敌归二侠。

综上,《鹿鼎记》原著中,金庸对祖上的洗白,确实是有的,正史里的查伊璜和小说里的完全是两种人设,大汉奸被洗白成反清运动的积极活跃分子。对吴六奇,却是用的一种隐喻手法,通过暗线描写,将小说中的吴六奇与正史的汉奸军官又重新联到一起,形成殊途同归的合流效果。

历史上的吴六奇结局是很好的,病死于任上,康熙甚为哀悼,追赠了一大堆荣誉头衔。小说里的他死得挺窝囊,在自己的地盘,一大堆亲兵保护的情况下,被一个老妇人和智力残障者联手格毙杀翻,归二爷甚至压根儿都不屑出手,原本善终的结局被写成不体面的死于非命,这真的是种洗白吗?

本系列专题完,感谢大家阅读。

4 阅读:185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