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子,要来一碗“心灵鸡汤”么?

唐宋书斋 2024-01-23 14:23:22

    心灵鸡汤是从何起源的呢?它的定义是怎么来的呢?这要从一个叫杰克·坎菲尔德的美国人说起。

杰克·坎菲尔德,一位世界的顶级励志大师。19世纪60年代在哈佛上大学,学的是中国历史。毕业后他在加州当中学当老师,迷迷糊糊地过了一大半,到80年代后期,他欠债十四万美元,每天靠面条过日子。在他45岁生日那天,他用一张大纸,画了张一万美元大钞,挂在墙上,盯着看,一直看,他后来在演说的时候,说有一瞬间忽然有了“灵感”,就像“上帝伸出手来,拍了一下我的肩膀”,中国人叫做“福至心灵”。总之,从那天开始,他决定开始做个励志书作家。他花大力气写出了大约100个小故事,都是让人激发志气,有所作为,天天向上的。在取书名的时候,他想到在他生病的时候,奶奶就会熬鸡汤给他喝,说是治百病,于是就把书名取为《心灵鸡汤》。

所以我们通常把那些以鼓励、启示、激励为主题,通过讲述治愈、感人或者启发、哲理性的故事或名言的文字称之为“心灵鸡汤”。

刚开始很多人都很喜欢,觉得有用,但是时间长了,人们逐渐产生了免疫,称它们为“毒鸡汤”。所以现在很多人对这个词和这个方向讳莫如深,即使要讲,也是换一种说法。

但是,“心灵鸡汤”就是“心灵鸡汤”,它的性质不会变,只不过我们要看这鸡汤是谁熬的。假如我们把“心灵鸡汤”定义为缺乏科学依据的书,那么连《论语》可能都算是“心灵鸡汤”,但是《论语》其实是智慧。而现在很多人对于“心灵鸡汤”这个词的过度敏感,可能就反映了大家缺乏“被讨厌的勇气”。

人类历史上所有的书,不全是讲科学、事实的,还有一类是像《论语》、《传习录》等讲他人智慧的好书。他人的智慧也分高低,所以,即使是喝鸡汤,我们也要选择“鸡汤”中那些水平高的、质量好的来喝。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