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逃难时,写了一首赞雨诗,全篇皆是名句,千年来无人超越

文学推荐使 2023-12-09 20:18:21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颠沛流离,漂泊不定,一段时间的流离转徙的生活后,终因陕西旱灾而来到四川成都定居。

在这个时期,他亲自耕作,与农民交往,对春雨有着深厚的感情。

公元761年(上元二年)春天的一个夜晚,一场及时的春雨给了杜甫灵感,他挥笔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诗作。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首联“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中,“好”字含情,“知”字有请,“当春”直点主题。“乃”字承转自然,有娓娓道来、惊喜于意外之感。既写出了春雨应时而来的特点,又表达了诗人见到春雨时的惊喜和迫切期待。

颔联“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潜入夜”承上“当春”而来,“随风”启下“润物”而来。

“潜入夜”状述春雨有意避开当春白日喧闹的人群,而乘夜静悄悄地滋润万物的情态,既有情趣,又有神韵。

同时,“随风”“润物”两句连用双声叠韵,读来音调铿锵,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春雨轻盈、细密的特点。

颈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中,“俱黑”显出天气之阴沉,“独明”则显出雨意之及时。“云”“雨”“风”“火”,一暗一明,一黑一红,两相对照,相互呼应。

这两句以黑夜为背景烘托出了云之厚重与雨之稠密;以江船之火为画面点染出了夜雨之明亮与云天相接处水天一色的奇观。形象地描绘了春雨滋润万物的特点。

尾联“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中,“红湿”是承接颈联的“润物细无声”而来,形象地描绘了雨水浸湿了花朵,“重”字托出了带雨而开的花朵那饱满润泽的生命力。

“锦官城”则由颈联的近镜头转到了远镜头,由写一人一物转变为一座城市,既展现了花团锦簇、满城皆是的美景,又通过“花重”二字展现了整个城市因春雨滋润而生机勃勃的景象。这两句既描绘了春雨的润物之功,又展现了一幅花重锦官城的美景图。

《春夜喜雨》是一首赞美春天和雨水的经典诗篇,以其深邃的意境和优美的语言而广受人们的喜爱。全诗充满着引人入胜的名句,一直被人们传颂不已。

诗人以强烈的喜悦之情,细腻地描绘了春雨滋润万物的景象。他运用优美的文字,将春雨的细腻、滋润、温柔等特点跃然纸上,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同时,诗人将自然的美丽与人生的感悟相互交融,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

《春夜喜雨》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其优美的语言和深邃的意境,更在于其独特的艺术构思和匠心独运的表现手法。

诗人通过生动的描绘和细腻的刻画,将春雨的美妙之处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诗歌的节奏明快流畅,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自然的美好与生命的活力。

汉代乐府诗曾云:“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这与《春夜喜雨》所展现的境界不谋而合。两篇诗歌都表达了对自然的崇敬和生命的热爱,同时也体现了诗人高尚的情怀和人文精神。

2 阅读:1359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