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这首诗,才知道杜甫的爷爷有多牛,可媲美王勃的成名作

槐序姑娘本人 2024-03-11 22:42:17

每天读一首好诗

01.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王勃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很有可能就是写给杜甫爷爷杜审言的。

王、杜两家是世交,太宗宰相杜淹就是王勃祖父王通的学生,而杜甫的叔祖杜易简曾夸赞王勃为“王氏三株树”。

最重要的是,杜审言早年曾在蜀川为官,因此杜甫童年时期就是在蜀地度过的。

杜审言晚年被贬峰州时,曾去过交趾,并留诗一首,王勃因“官奴曹达案”牵累父亲王福畤,王福畤当时正是被贬为交趾县令。

种种迹象都表明,王勃诗中的“杜少府”为杜审言的可能性不小,虽然王勃27岁早逝,但他和杜审言却是同时代的人,尤其王勃9岁就能写诗了。

杜审言在江阴任县丞时,曾写过一首《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我们把这首诗和王勃的成名诗《送杜少府》相比较,发现不仅题材相同,就连用词也颇为相近,虽然此时王勃早已辞世,但这何尝不是一种化用与借鉴。

因此我们说,这首诗可媲美王勃。

并且,这首诗是杜审言的代表作,韵脚分明,平仄和谐,对仗工整,为初唐时期近体诗体式的奠基之作,具有开源辟流的意义。

所以杜甫总是在文章和诗中写“吾祖如何如何”,比如他在《赠蜀僧闾丘师兄》就曾写:吾祖诗冠古,同年蒙主恩。

杜审言的五言诗,在初唐近体诗萌芽时期的确冠压诗坛,因此杜审言过世前,曾对宋之问、武平一等人说:我死了,大唐的诗人们就都能松口气,他们都被我压得太惨了!

若用一个字来评价杜审言,那就是:狂。

他参加考判时,苏味道为考官,杜审言出考场就说:味道必死。

在场的人都很惊讶,纷纷相问,于是杜审言才解惑:他见了我的判文,将要羞愧而死。

不仅如此,杜审言还曾放狂言:比起我的文章来,屈原、宋玉只能做衙官,比起我的书法来,王羲之只能做学生。

02.

有些人狂,是在吹牛。

有些人狂,是真有那个本事。

杜审言贬官吉州司户参军时,以陈子昂、宋之问为首的45位大唐诗人纷纷作诗相送,要知道陈子昂有“诗骨”之称,从不谄媚拍马屁,连武则天也敢怼,可见他对杜审言是真的很佩服。

李白从翰林待诏位被赐金放还后,在洛阳偶遇了杜甫,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两人又一同漫游齐鲁。

当时文章、书法大家李邕听闻杜甫在济州,特意邀请他们和当地名流宴饮,席间谈论的皆是杜甫的爷爷杜审言,因此杜甫曾有诗写: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李白刚出社会时,曾拜访过李邕,但却遭到了李邕的嘲讽,因此李白写下了: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杜家是名门望族,“京兆韦杜、去天尺五”,这正是让杜审言狂傲的地方。

就算在文坛,他很早就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并称“文章四友”,这让很多人都很妒忌。

03.

杜审言祖籍襄阳,是个出名士的地方,不过后来他随祖父迁居到了洛阳巩县,就是如今的巩义。

公元666年,杜审言以恩荫入仕,征为州县僚属,这时候他还很年轻。

次年,杜审言乡试高中,于是赴长安参加省试,不过并没有考中。在整个唐朝,进士都是比较难考的,因此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

首考后的第三年,杜审言进士及第,入吏部待选,随后封隰城县尉。

任期满后,杜审言就转官蜀川县尉,此间已经结识了宋之问、苏味道等人。此后杜审言宦海沉浮20年,中间曾短暂任京官,其余时间皆为下僚。

公元698年,杜审言因事贬吉州司户参军,大唐的诗人们纷纷作诗相送,在吉州任上,发生了一件大事。

因为杜审言个性太强,得罪了上司郭若讷和周季重,两个人合起来诬陷杜审言,定了死罪。

当时杜审言的儿子杜并只有16岁,知道自己父亲蒙冤后,连夜潜入了周季重的府邸,将其刺死,而自己也遭到护卫刺杀。

于是这件事就闹大了,周季重为朝廷命官,若搞不好是要连坐的。

武则天知道这件事后,就把杜审言召回了京城,决定亲自过问此事的缘由。

可杜审言还未抵京,朝堂上就早已展开了一场争论,有人认为该将杜审言处死,也有人认为杜审言蒙冤在先,儿子杜并为父报仇是行孝道,所以该赦免。

而支持杜审言的,大多都是文臣,因此就连“燕许大手笔”的苏颋,也亲自为杜并写了墓志铭,弘文馆学士刘允济写了祭文,这下朝堂之上彻底炸开了。

要知道,苏颋和他的父亲苏瑰可都是唐朝的宰相。

迫于压力,武则天不但没有治杜审言的罪,反而任命他为著作佐郎,并召见了他。

这些,都是杜审言狂傲孤高的资本。

04.

不过,担任京官后的杜审言也开始依附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和张昌宗兄弟,这也成了他人生最大的污点。

因此,“神龙政变”后,杜审言被贬峰州。

公元707年,唐中宗李显将杜审言被召回,任国子监主簿,次年加修文馆直学士,但这一年也是杜审言人生中最后一年,年六十余。

他因病辞世后,宋之问、武平一为其作祭文悼念,追思这位文坛巨匠。杜甫当时还未出生,因此也没有见过自己的爷爷。

纵观杜审言的一生,实际上并不得志,这可能也是他依附张易之兄弟的主要原因,毕竟武周时期,“二张”一手遮天,权倾朝野。

在诗坛,杜审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让形式与内容完美结合,为后人树立了典范。

1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