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湶号茶知识分享·013辑】茶叶萎凋工艺——初步萎凋

岩湶号 2024-02-17 11:30:05

科学研究表明,自茶叶采摘离开树枝时起,就开始发生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和化学变化。萎凋过程中,茶叶中的酵母得到充分发展,而酵母是影响茶香和色泽的主要要素,也是决定冲泡后茶汤品质优劣的关键因素。萎凋处理的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茶叶的品质。在红茶制造中,萎凋与揉捻发酵过程分开进行,已经不容易处理,更不用说岩茶制造中半发酵的萎凋与发酵过程无法明确划分。然而,经验丰富、技术老练的武夷茶师却能够处理得当,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

1、日光萎凋(俗称晒青)

茶叶从山场采摘进入工厂后,做茶师需要首先识别茶叶的种类,执行“看青做青”的唯一法则,对不同种类的茶叶进行分别处理。如果是普通的菜茶或水仙茶,数量较多,就会倒入青弧内。青弧是一种直径约为175公分,高约30公分的竹篾编织的网眼,每个网眼约有40公分,边缘有较宽厚的竹篾作为支撑。然后,将茶叶倒入青篮中,稍作翻动,称为“开青”。接着,用敏捷的手法将茶叶摊放在竹制圆筛中。摊叶时需要将鲜叶放入水中,双手稍微抖动一下,鲜叶就会均匀地摊开在水筛上。每筛摊叶非常薄,几乎看不到叶片重叠。这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技巧,力量的使用要适当,可以使叶子均匀地摊开在筛子上,而不会有叶片掉落。摊完一筛后,就交给帮手,排放在竹制的萎凋棚上,也称为晒青架。晒青棚的大小取决于制茶的数量、场地的条件和日光的照射程度,通常每个棚可以晒青五六十筛到一百一二十筛。晒青架宽约5公尺,长度不一,一般为五六公尺至十余公尺。晒青架向内倾斜,使工作的一边较低。水筛从一端排到另一端,排筛和收筛需要使用一根竹柄,尖端装有14公分长、3公分径的小木节,柄长约3公尺,用于推拉晒青架上的水筛。这种工具非常灵巧,被称为“青钩”。

初次采摘下来的茶叶含水量为70%-80%,具有弹性和光泽。如果天气晴朗、阳光炎热,晒晒茶叶8-9分钟后,水分蒸发约减至60%-65%。此时,叶子的呼吸减缓,细胞的生机大减,物理上的萎凋已经相当程度,化学上的萎凋也随之开始。一些碳水化合物开始活跃,供给养分,并发生复杂的作用和反应。过氧化酵素和氧化酵素也开始发挥作用,加速变化。此时的处理速度较慢,叶片已经呈现萎凋状态,原有的光泽也减退,叶中的芬芳精油随着水分的蒸发扩散出来,靠近叶子闻起来已经有芬芳的味道。如果用手握住叶子(通常岩茶制造中要避免用手触摸鲜叶,以免伤害叶细胞,导致局部发红),感觉就像握着绸缎。此时就将两筛茶叶合并成一筛。但如果阳光较弱,就需要翻动一次叶子,然后再合并筛子。合并筛子后,放置在阴凉处的凉青架上,进行阴萎,也称为凉青,以便散发热气,使水分慢慢蒸发。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水仙茶的日光萎与菜茶的日光萎略有不同,水仙茶由于叶大水分多,一次晒在烈日下的时间不能过长,否则厚实的叶柄和叶脉的水分未能蒸发,而较薄的叶片已经变成了日焦。因此,需要晒十分钟左右的日光才能使萎凋达到适度,然后晒

六七分钟即可合并筛子,放置在阴凉处凉青架上,使水分慢慢蒸发,不至于出现过度或不足的情况。等叶子冷却后,再放置在晒青架上晒三四分钟,并轻轻摇动叶子,离筛边约一寸。在凉青架上放一层略厚的摊布,经过相当时间的凉青处理。菜茶的叶片较小,水分蒸发较快,如果阳光不强烈,就无需晒两次和凉两次。

有时晒青架的容量不够用,或者晒架已经无法受到阳光照射,可以将水筛放在地上晒,但需要特别注意,水筛不应该紧贴在地面上,底部要填充竹木,再把水筛架在上面,使水筛离地面数寸,以免上面的叶子受到阳光照射,下面受到地面辐射的热量,造成叶子日焦。

晒青的程度因采摘次数而异,例如第一次晒的程度较第二次稍轻。因此,在后续的萎凋和发酵处理中,时间比其他次要长,水分蒸发不能在一次处理中达到相当程度,否则会导致后续处理出现困难。相反,午后采摘的茶叶,晒青的时间可以稍长。一天采摘的茶叶,到当天午夜全部处理完毕,但午前和午后采摘的茶叶相差十几个小时,自然的萎凋处理就会有所不同。由于天气、茶叶品种、数量和工具等各种因素的不同,处理方法也有所不同,需要根据茶师的经验来调整。

详论请参:邵长泉,《岩韵》(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17年);侵删。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