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八路被鬼子紧追,无奈钻进墓地群,不料却撞见一又聋又哑的农妇

写在云端的历史 2024-04-01 12:29:53

1941年11月4日,山东沂南县横河村的西河岸边,一名受伤的小八路军战士在艰难地跑着,身后不远处有两个鬼子,一边朝他射击,一边追赶。

好在山路崎岖,小战士七拐八拐地将鬼子甩开,但他深知鬼子不会善罢甘休,就想钻进一片墓地群中躲藏。

让他想不到的是,竟然在这里遇到了一位穿着破烂的农妇。

小战士低声求救道:“大娘,救救我,鬼子正追我呢!”

可一沟通才发现,农妇竟然是个聋哑人。

小战士心里一沉,这次不但自己跑不掉,还会连累到老百姓……

这位不起眼的农妇名叫明德英,出生在山东省沂南县岸堤村一户贫苦家庭,父母靠给地主种田为生。

两岁时,她生了一场大病,成了聋哑人。本就不容易的生活,变得更加艰难。

21岁之前,明德英没吃过一顿饱饭,还处处收到欺凌。这一年她一路乞讨,来到离家10里的马牧池乡横河村。经人介绍,嫁给了大他10岁的李开田。

李开田老实本分,为李氏宗族看管祖坟,在半山腰有间团瓢(沂蒙地区特有的小草屋,尖顶、矮小),两口子靠种植墓地之间的边角土地,勉强糊口。

日子虽然还是紧巴巴,但能吃上顿饱饭,明德英已经很满足了。

然而,就连这样的日子也没能持续多久,没几年,日军就开始全面侵华,跑到各个村子烧杀抢掠。老百姓好容易种点粮食,都被鬼子抢走了。

幸亏1938年时八路军山东纵队成立,将司令部设在了马牧池,政治部和保卫部就驻扎在横河村。

八路军与别的队伍不一样,不但打鬼子,还帮老百姓担柴挑水,带着乡亲们搞生产、学文化,就连部队首长也是照样干活。

明德英虽然又聋又哑,却将一切都看在眼里,她真心拥护八路军,盼望早点将鬼子赶出中国去。

为了给抗日出一份力,她也尽己所能地帮战士们做军鞋、缝补衣服。

但她从没想过,自己还能为抗日做出更大的贡献。

1941年11月4日,明德英很早就起来,打算看看山下八路军战士们出操的景象。

可当她站在山腰上往下望时,却发现有一队人马正在向河西岸悄悄靠近。

明德英看不清下面是什么队伍,但却知道这不是八路军。

她猛然想起,前几天有个鬼鬼祟祟的人曾来这里探查。

明德英赶紧跑回团瓢,叫醒丈夫,用手语焦急地比划。

李开田虽然穷,却是个机敏的汉子,他赶紧跑到外面观察情况。这一看不得了,竟然是鬼子的大队人马,全部埋伏在河西岸。

李开田知道,山东纵队司令部就在河东,而他们东面的山上又驻扎着鬼子。万一山上的鬼子先打起来,八路军向河西突围,那可就正中圈套了。

李开田让明德英回家,自己则快速跑到司令部报信。

当时纵队的首长们正在研究如何“反扫荡”,不知该从哪里突破敌人的包围圈。得到李开田的情报后,这才最终确定了突围方向。

经过一番激战,纵队得以从敌人防守薄弱的地方冲出包围,打乱了敌人的计划。

然而,小战士彭小春为了掩护主力撤退,右肩受了枪伤,掉了队。

他想找地方躲藏一下,不料却被两个鬼子发现了,一边开枪,一边追了过来。

彭小春咬紧牙关,在山路上七拐八拐,总算将敌人甩下。

但他深知鬼子不会善罢甘休,就一头钻进了墓地群。没想到,却正好碰到了明德英。

当他得知明德英是聋哑人时,为了不连累到她,就想去别处躲避。

可明德英一看就明白了,使劲拽着小战士,将他拉进了团瓢里。

团瓢又小又矮,根本无处藏人,但明德英却利索地掀开炕上的被子,将两个正在睡觉的孩子放到一边,让彭小春躺倒炕上去。

看彭小春说什么也不肯,明德英急了,使劲将他推了上去,用被子蒙好,又把两个孩子分别放到他的左右,从被子中露出两个小脑袋。

做完这些事,明德英拿起尿罐,若无其事地走出屋外。

两个鬼子四处乱找,看到团瓢后赶紧向这边走来。

鬼子向明德英询问小八路的去向,明德英指指耳朵又摆摆手,告诉他们自己是聋哑人。

鬼子觉得她“傻”,也不理会,一脚就踹开了团瓢的门。

可团瓢很矮小,要使劲低着头才能进去,而且里面一览无余,除了炕上睡觉的两个小孩,根本没有能藏人的地方。

鬼子用手比划着,询问小八路的去向,明德英仿佛突然明白他的意思一般,用手向西边指了指。

鬼子着急抓人领赏,顾不上想别的,一路向西追去。

明德英怕鬼子再次回来,赶紧进屋,将彭小春扶到墓地群,藏到一座空墓中。

她又将准备修缮房屋的干草抱过来,将墓口堵住,这才返回团瓢。

幸亏,两个鬼子最终并没有回来,明德英才赶紧去空墓察看小战士的伤势,结果却让她大吃一惊。

明德英打开墓口,却发现彭小春身下的血已经成了黑褐色,他也因失血过多昏了过去。

明德英扒开他的眼皮,却发现眼睛里已经没有了生气,手指伸到鼻子前,却只能感受到极其微弱的呼吸。

明德英不知所措,赶紧将彭小春抱在怀中。

拉拽的过程中,再次碰到了伤口,一阵剧痛让彭小春又恢复了意识,他动了动嘴唇,却什么也说不出来。

明德英想给他一口热水,但当时取水非常困难,要冒险下山,回来还要烧柴,一来一回会耽误很长时间。

她看着这个只有十几岁的小战士,仿佛自己的孩子一般。一时间,她再也顾不上什么传统礼数了,直接解开了衣服,将自己的乳汁灌进小战士的嘴里。

就是这口甘甜的母乳,救下了彭小春的生命。

鬼子的三八大盖穿透力强,子弹在彭小春的肩上穿了个窟窿,但却没留在体内。彭小春吃了明德英送来的饭后,就躲在墓穴中养伤。

到了晚上,明德英怎么也睡不着,心里反复想:“我们一家人盖着被子挤在一起还觉得冷,小战士藏在墓穴中该怎么熬?”

她摇醒丈夫,让他将被子给小战士送去。

李开田犹豫了,家里只有一床被子,拿走了自己一家四口就要冻着。大人还能凑合,两个孩子肯定扛不过去。

但他想到了八路军的种种好处,还是毅然抱起被子,跟明德英来到墓地中。

墓中的彭小春虽然铺了厚厚的稻草,但还是冷得缩在一起。当他看到明德英二人将唯一的被子拿来时,说什么也不肯盖。

明德英无奈,干脆将彭小春背了回去,让他和孩子们睡在炕上,她自己则在边上坐了一夜。

就这样,为了安全起见,明德英每天白天都将彭小春藏进空墓中,晚上再将他接回来睡觉。

为了让他快速恢复身体,明德英将自己偷偷养着的老母鸡杀了,给彭小春炖成鸡汤。

彭小春想给孩子们吃,明德英却坚决不让,两个孩子只好眼巴巴地看着,谁也不敢吃。

但家里多了一口人,粮食根本不够吃,明德英只好下山,去村子里讨饭。

她心肠好,在村里很有人缘,大家一看“哑巴嫂子”没吃的了,都会从自己口中节省下来,拿去救济她一点,但谁也不知道她家里藏了个八路军。

就这样过了将近一个月,彭小春的伤好得差不多,他也该启程去找队伍了。

临别前,明德英从村里借来点玉米面,给他蒸了一锅馍馍,让他带着路上吃。

彭小春一跪在地,哭着高喊:“爹、娘,儿子将来要是还能活着,一定回来看您二老!”

拿着热乎乎的馍馍,彭小春一步三回头,流着泪走了。

但令明德英两口子揪心的是,彭小春再也没有回来……

1964年8月12日晚,毛主席在北戴河观看了一场京剧演出,这部戏的名字叫《红嫂》,是以被誉为“山东红嫂第一人”的明德英为原型。

看到高潮部分,毛主席曾数次落泪,演出结束后,又给出了高度评价。

在沂蒙地区,流传着无数军民鱼水情的故事,明德英老人也只是无数红嫂中的一个。

当年,八路军爱民,老百姓拥军,才造就出一支战无不胜的军队。

政治,是一把双刃剑,一支军队只有先为人民服务,老百姓才会拥戴。反之,那就是“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了。

这也是为什么时间越久,越多人会怀念一心“为人民服务”的毛主席了。

0 阅读:60

写在云端的历史

简介:60年一个甲子,他们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