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传播中心的2024:打造内宣外宣联动的融媒传播体系

中视财华 2024-01-19 17:30:57

湖南国际传播中心、今日广东国际传播中心、成都国际传播中心、烟台国际传播中心、南通国际传播中心、陕西华商国际传播中心、泉州海丝国际传播中心……可以看到,过去一年,全国各地有越来越多的国际传播中心挂牌成立,试图向世界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日前,全国宣传部长会议强调,全面增强国际传播效能。无论是成立已有一段时间,还是去年刚刚成立不久的国际传播中心,大家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积极制定2024年计划表,发挥各自所长,让各地的中国故事传播到更远方。

不断完善国际传播多元建设

“今年,西部国际传播中心将进行股份制改革,中央及市级国有文化企业将入股国际传播中心,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机制。”重庆日报社社长、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产业公司董事长向泽映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们将打造西部国际传播中心“1331”功能集群,即西部国际传播中心这个传播“枢纽”,iChongqing文旅传播平台、Bridging News陆海财经传播平台、重庆国际新闻中心媒体服务平台等3个融合型平台,陆海国际传播公益基金会、重庆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陆海书局等3个国际化机构,1个市场化的国际传播产业孵化园区。

而在重点策划方面,向泽映介绍,他们将持续推出精品视频,做优视频栏目,打造出更具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精品视频内容;做好新中国成立75周年重大主题报道,通过提前精心策划、深挖选题素材的内在深度,把新闻“做深”,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新时代中国人的故事;持续关注中国企业“出海”、产业“出海”和资讯“出海”,深度融入国家和重庆的对外开放。

“2024年,我们将会着力加强渠道建设、内容建设、智库建设、技术建设、队伍建设,并作出一系列规划,全面支撑广东国际传播工作。”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今日广东国际传播中心(GDToday)总编辑赵杨向记者透露了他们的计划。据赵杨介绍,在渠道建设方面,他们将继续打造立体化国际传播网络,精准触达目标,破除壁垒,融通中外;在内容建设方面,坚持受众意识,聚合资源、再造流程,讲好故事,共情共鸣;在智库建设方面,充分服务用户,融通各类资源,为“五外(外贸、外资、外包、外经、外智)联动”提供支撑;在技术建设方面,拥抱用户、技术引领,推动科技与国际传播全链条融合。

“未来,湖南日报社将继续运营好海外社交媒体矩阵,整合资源、搭建渠道、策划品牌、建设队伍。”湖南日报社内容运营与品牌推广中心副主任黄晓辉解释,他们将具体围绕“三化”持续发力:圈层年轻化,定位好“Z世代”;主体国际化,邀请发展一批特约海外通讯员;内容湖湘化,打造湖南“个性人设”。

而在国际传播的经费投入上,湖南国际传播中心将积极争取各级文化资金项目扶持,并积极对接各外向型企业、商协会,争取部分项目支持。

河南国际传播中心编辑组组长沈剑奇透露,今年,河南国际传播中心将在平台建设、渠道建设、品牌塑造和精准传播四方面发力。沈剑奇介绍,他们在2024年将进一步完善传播矩阵建设,增加专题化、品牌化栏目打造,扩大海媒账号粉丝量和影响力,进行垂类细分,定位精准人群;继续擦亮河南国际传播的名片,重点打造“了不起的甲骨文”主题推广项目,推出“一城一品”、“老外奇豫记”第二季,丰富完善“世界观”等品牌,以“甲骨文”“黄河”等为主题组织“爱河南·中原行”国际传播活动,邀请更多外国友人走进河南、爱上河南。

2024年,贵州日报国际传播中心将牢牢把握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不断提升国际传播效能。贵州日报报刊社编委、天眼新闻采编中心主任、国际传播中心主任王璐瑶表示,2024年重点是进一步明晰贵州在中国国际传播体系中的定位和价值,精准把握讲好贵州故事的方向和目标,特别是把握好自然珍宝和文化瑰宝“两块宝贝”,围绕“村超”“村BA”名片,通过主动转换话语体系,将优质传播资源转化为外国人听得懂、感兴趣、有共鸣的精彩故事。

借外眼外脑外嘴传播中国故事

2023年,媒体在国际传播方面取得亮眼成绩,系列报道、纪录片、新媒体互动产品等多种报道形式层出不穷,大家也从中总结出自己的经验。

去年,西部国际传播中心全年开展全球英文直播44场,灵活巧妙配合各大重要节点热点话题,内容丰富,涵盖经贸、文旅、教育,向海外观众带去第一手现场资讯。如《两会策划|重庆@越南:“重庆造”向东盟》,主播从重庆演播室连线越南,分享重庆企业开拓东盟市场的故事。负责运营的重庆各区县账号效果显著,全年区县账号共发布2400条海外推文,收获海外传播量超过1245万次。

“我们通过发挥海外媒体强大的社交属性,发展‘外交使节+国际政要+KOLCOL+国际组织+国际名城’多层次宽领域的朋友圈,从而扩大了影响力。”在国际传播中心的运营维护方面,向泽映结合西部国际传播中心的案例总结了3个经验:拓展海外媒体朋友圈,形成多维传播流;持续做强海外直播,探索海外直播新场景;积极运营重庆各区县账号,促进粉丝量稳定增长。

“要贴近对象国的舆论场、要贴近受众的关切、要有精彩的故事讲述。”赵杨将国际传播中心的实践经验总体概括为这三点。他进一步解释,国际传播一定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

“任何一个报道被广泛传播首先就要捕捉到舆论热点,这就要求国际传播的工作者必须生活在国内、国外两个舆论场之中,既了解国外舆论热点,又能在国内找到新闻故事。”赵杨认为,“有传播力的新闻产品,首先要回答读者的提问——‘这事和我有什么关系?’国际传播的作品要充分思考能否满足读者的资讯需求、审美需求、打发时间需求或者其他需求。”同时,赵杨表示,经过国际舆论场视角筛选出新闻报道线索后,必须换视角报道,不断追问故事是否有吸引力,进而选定报道的结构与叙事逻辑,将“走转改”进行到国外,挖掘鲜活的新闻和故事。

沈剑奇结合河南国际传播中心的案例总结出两点经验。一是借外眼外脑外嘴讲好故事。“在华生活的外国人既拥有独特的思维视角和表达方式,又对中国的美食、美景、美人、美物有真切体会,是国际传播的绝佳主体。‘自塑’不如‘他塑’,借嘴说话,往往更能令人信服。”二是以小切口展现大爱真情。“真诚的话语讲述能‘通心’,可以超越国籍和年龄。特别是通过丰富饱满的细节,讲述个体发生的真实故事,以见微知著的‘小’来反映真爱之‘大’,从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与全球网友共情,《麦吾兰江的“心”事》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沈剑奇说。

黄晓辉同样介绍了湖南日报社在运营维护方面的经验。作为湖南省级国际传播事业龙头的湖南国际传播中心,联动省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和14个市州的国际传播资源,构建起内宣外宣联动的融媒传播体系,从资源整合、渠道搭建、品牌策划和队伍建设等方面着手,加快了建设国际传播渠道账号矩阵,打造多元主体参与的“大外宣”格局;策划地方特色文化推介活动,线上线下联动传播。黄晓辉表示,2015年至今,湖南日报社先后开展了湖南文化走进法国、芬兰、澳大利亚、新西兰等湘菜文化推广活动,通过味蕾“外交”,有力展现了湖湘文化和中华美食文化。

自培+招募双管齐下建团队

从采访中不难发现,要想做好国际传播,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参与其中,大家共同参与,方可编织好这张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友谊之网。在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方面,各国际传播中心也探索出各自的经验之路。

据向泽映透露,目前,西部国际传播中心正在开展股份制改造,加强队伍建设是其中重要的议程。他表示:“我们将优化现有的组织架构,制定3年人才招募计划,在全球招募全能型的国际传播人才队伍,更加突出涵盖国际传播专业性人才、产业经营人才、技术应用开发人才的团队。”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目前正在打造专兼结合、多元共生的国际传播队伍。赵杨透露,他们不仅计划将GDToday打造成一支国际传播的精英队伍,还要通过各类机制,倒逼集团2000多名采编人员成为国内传播与国际传播“内外兼修”的媒体人,进而全面提升集团媒体的国内外传播力。此外,GDToday还将实施“湾区友人、境外网络达人培育计划”“广东传播精英计划”“国外智囊发展计划”等,联动国内外民间机构、网络大V、海外华侨华人、留学生等民间力量,构建多样化传播主体;组建全球“报道员”队伍,提升海外信息采集及时性和国际传播有效性。

湖南国际传播中心也在人才队伍建设上推出了相关政策。黄晓辉介绍,他们首先在报社内部进行资源盘活,具有良好语言功底、政治素养较高的海外留学人才会被优先任用,以小组形式进行海外账号运维、国际传播报道策划及实施;同时,湖南国际传播中心逐步制订培养计划,为有一定基础的员工提供不同层次的培训机会,提升其国际传播能力与全球视野。

河南国际传播中心主要注重内外两种资源。沈剑奇告诉记者,除了整合内部资源,打通多个媒体的优质外宣人才和资源外,河南国际传播中心在借势外部资源方面,启动了“海外推荐官”招募,目前已有来自六大洲的12位国际友人、知名侨领、网络达人受邀担任河南国际传播中心首批“海外推荐官”,其中包括会说河南话的德国留学生无名、会中国功夫和豫剧的喀麦隆小伙儿刘汴京等外籍网红。他们还与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高校签约,聘请了近30位外语专家,在内容翻译审校、联合培养人才、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开展课题研究等方面进行务实合作。

贵州日报国际传播中心在贵州日报报刊社社务会全力推动和省内各相关部门大力支持下,于2023年正式引进了省内媒体首位外籍专业人员。王璐瑶告诉记者,为了进一步充实国际传播专业人才力量,他们通过事业编制招聘、社会公开招聘等方式引进多名具有海外留学、工作经历的运营或采编人才。同时,贵州日报国际传播中心以特约撰稿人的形式邀请了多位外籍友人在天眼新闻客户端和Discover Guizhou海外社交媒体平台账号开设专栏,讲述自己的中国故事。王璐瑶说:“目前,我们正在尝试扩大特约撰稿人或顾问资源,尝试线上对话、沙龙等形式,进一步丰富海外朋友圈和传播形态,扩大传播效能。”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