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不会想到:自己去世数百年后,墓葬会被盗挖,原因并非图财

人文之光 2024-05-18 14:17:00

王安石,是文学史上的唐宋八大家之一,同时也是北宋著名的宰相。王安石一生最具代表性的主张,以及最受争议的话题,莫过于在宋神宗时代,推行的变法。对于王安石的变法,时至今日依旧存在巨大的争议:有人认为王安石的变法动摇国本,甚至认为金兵能顺利灭亡北宋,也是因为王安石变法的后遗症;有人认为王安石挽救了北宋,他的变法很大程度延续了北宋的国祚。

当然本文讨论的倒不是王安石的变法利弊,而是王安石的身后事。

1、王安石的选择

王安石去世的时候,墓葬安葬在南京附近。王安石虽然职务很高,但是并不侧重享乐,所以按照王安石的主张,他去世以后,薄葬就可以。其实薄葬是非常理性的。王安石作为唐宋的大文豪、高级知识分子以及政治家,必然会意识到一个很关键的问题:那就是之前朝代的皇陵和贵族陵寝,在王朝太平的时候固然能够保全。但是到了王朝后期社会动乱的时候,越是陪葬丰厚的墓葬,越容易被人盗挖。比如唐朝陵寝在晚唐时期就被唐朝的藩镇给盗挖过。新莽时期,很多农民军虽然名义上表示复辟汉朝,但是对于盗挖汉武帝的陵寝,却毫不手软。

反倒是薄葬的陵寝,因为里面没什么值钱的东西,所以后世的盗墓贼考虑到时间成本问题,也没有动力去盗挖这样的墓葬。

所以为了保证自己身后能处于安息不被外界搅扰的状态,王安石选择薄葬。王安石的选择也确实给自己的墓葬换来了宁静:因为之后数百年时间里,几乎没有盗墓贼去打王安石墓葬的主意。这一切,直到明朝正德帝在位时期,发生了变化。

2、王安石被盗墓

明朝朝廷有两套行政机关:即北京的六部和南京的六部。当然南京六部本质上属于备份。南京的宫殿里也有大量的太监。并且也掌握一定的权力。

南京六部的太监里有一个叫石严的。因为生前已经富贵无边,所以他倒是更关心自己死后的墓葬华丽程度。于是石严出资开始修造自己的坟墓。但是,南方的墓葬更多属于砖石墓葬,需要大砖头。而石岩搜集不到那么多的大砖头。这时候,他手下给他献计:说打听到南京周边有个很大的古代墓葬,据说里面有很多大砖头。石岩一听,急忙派人去挖掘,看看里面到底有没有自己想要的大砖头。结果在挖掘的过程中,也发现了墓主的身份:墓主就是王安石。

王安石可能没想到,自己千方百计避免死后被人盗挖墓葬,但还是被盗挖了。而更让王安石在九泉之下觉得无语的是:自己的墓葬被挖,居然是因为后世有人惦记自己坟墓里的大砖头。

3、结语

其实明朝中期,太监喜欢盗墓似乎成了一种传统。比如后来万历帝在位时期,就有明朝太监为了给万历帝敛财,还把嘉靖帝父亲的陵墓给盗挖了。万历帝虽然知道祖坟被挖,但考虑到太监盗墓是为了自己享乐,倒也没有在乎。而对于明朝太监来说,盗墓也的确是敛财手段里性价比最高的项目:毕竟搜刮活人的财富容易激起民变,到时候容易引起朝廷文武大臣的围攻。而盗墓则不用考虑这些成本。

不过,像王安石这种因为砖头而被盗墓的,在中国盗墓史上,倒是很罕见的现象。

0 阅读:18

人文之光

简介:为文史爱好者提供一座象牙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