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因诸葛亮姜维穷兵黩武而致灭亡?

郑青春谈天地 2024-02-05 18:38:51

【蜀汉因诸葛亮姜维穷兵黩武而致灭亡?】

个人认为,读历史关键在于逻辑观和价值观,一定要理清楚事实,弄清来龙去脉,加以分析判断,才能得出正确结论,历史也才能成为一面镜子,以鉴得失,获得有益的知识。而如果曲解记载,罔顾事实,那恐怕只能适得其反。 三国是中国人最熟悉的历史,也一直是网上的热点。但近些年,有个很不好的现象,屡屡吹起翻案风,比如刘禅不是庸主,其实很聪明,诸葛亮姜维穷兵黩武,是蜀国灭亡的罪人等等。我前几天还看到一篇神论,说刘备是强盗出身,居然从者如云,赞扬一片。凡提出此类观点的,要么是坏故意歪解,以求哗众取宠;要么是蠢,连最基本的逻辑观念都没有。如果历史是这样读法,那还有何意义?又能起到什么作用?所以读历史一定要有正确的逻辑观和价值观。

就以蜀汉举例,究竟是谁导致了灭亡?先从基本事实入手:一、公元263年司马昭力排众议,决定伐蜀。为什么不是东吴?理由很简单,伐吴需要战船,耗费时间太多,他等不及。而灭蜀之后,就地打造水师,可以沿江而下,一举灭吴,所以先伐蜀并非蜀弱,仅仅只是战略需要。司马昭认为蜀军兵力还有九万,驻守成都后方的有四万,其余各部有五万。但九万人并不是司马昭出兵的理由,真正理由是姜维在沓中,只要将他困住,其余人就可以直捣汉中,长驱直入。刘禅羸弱,看到大军突至,一定束手就擒。 二、从结果来看,司马昭的计划只实现了一个,刘禅确实没种,但姜维没能困住,他打了个漂亮的突围战,虚晃一枪,从邓艾和诸葛绪的包围中逃脱,赶至剑阁固守,困住了钟会的主力部队。虽然只成功了一半,但已经足够了。  三、再来看过程。姜维听说钟会在长安练兵,警告刘禅魏国有伐蜀可能,但刘禅认为他庸人自扰,不做理会,直到钟会大军逼近汉中,才慌慌张张派兵驻防,结果部队还未走到,阳平关就已失守,只好拐头跟姜维会合,退回剑阁驻守。钟会虽然夺得了汉中,但对严防的姜维无可奈何,加之粮运不济,正在商议退兵的时候,突然听到消息,邓艾攻破了绵竹,刘禅投降了。  邓艾是怎么过来的?他率部沿景谷道由东转南,一路上凿山开路,遇水搭桥,几度因为粮食跟不上,陷入绝境,走到马阁山的时候,实在找不到路,邓艾裹着毛毡,率先冒死从山坡上滚下来。我为什么要把邓艾行军过程描述的这么详细,是想说明两个问题,一,邓艾军不可能携带重型攻城武器;二,他很缺粮食。  虽然诸葛瞻在绵竹战死,后方蜀军濒临崩溃,但蜀国真就到灭亡地步?大大不然,第一,谁都明白冷兵器时代,攻城难度有多高,邓艾在缺少重型设备的情况下,只要刘禅决心固守,邓艾有多大把握攻下成都?刘禅根本不用出去打,守上个把月,饿都能把邓艾饿死。退一万步来说,就算成都丢了,刘禅大不了北上跟姜维会合,再不然去永安,又或者去南中。当时也不是没人建议,北地王刘谌请求决一死战,南中监军霍戈请求带南中驻军驰援,但刘禅就是不肯,铁了心投降。  所以姜维部下听到投降命令,愤而拔刀砍石;罗宪死活不信,收杀溃逃官吏,亲自守在都亭三天三夜,等待最新报告;北地王不堪其辱,愤而自杀。这些人每个都在告诉我们,蜀国还有一战之力,根本没到最后地步。  所以很明显,蜀国灭亡,最主要就是刘禅无能。摊上这么一个没种的主子,就算诸葛亮姜维不北伐,蜀国也不会有好结果。所谓乱世,就好比是一个角斗场,最终只能活下来一个人,你躲在一个角落里瑟瑟发抖,大念阿弥陀佛,别人也不会放过你。一旦对方打过来,以刘禅见面就磕头的尿性,你能怎么样?历史上从来也没出过,主君是废物,却能一统天下的先例。  诸葛姜维已经是竭尽全力,延缓蜀国灭亡的过程了。纵观整个历史,偏安西蜀一隅的人不少,不折腾不找事,但结局怎么样?不管谁一统北方之后,都不会放过西蜀,所谓的地利,又有什么用?  战争,从来靠的是人,而不是地利,只要上下一心,同仇敌忾,土墙也能变成坚城,而如果贪图享逸,贪生怕死,天堑也不过坦途。人最怕的就是安逸,失了锐气,一切都无从谈起。那些批评诸葛姜维屡动刀戈,损耗国力的人,有没有想过另一个问题,不经过战火洗礼,新兵如何跟老兵抗衡?没有铁与血的考验,谁能视生死于度外?人都是有惰性的,所谓从简入奢易,从奢入俭难,人一旦安逸下来,就很难再回战场上拼命。

有的时候真的会纳闷,什么时候积极进取的人成了负面典型,而苟且偷生却值得表扬了?历史怎么会出现这种结果?最后用五代后蜀后主孟昶宠妃花蕊夫人的一首诗,送给这些批评诸葛姜维误国的人。

君王城头坚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四万人齐卸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0 阅读:39
评论列表
  • 2024-02-06 11:01

    如果不是刘备演一出托孤的戏,把诸葛亮赶上架,他也不会穷兵黩武,刘备是假仁义,害苦了身边一帮子真性情。

郑青春谈天地

简介:谈天说地、人文历史、诗词歌赋,作品维度绝不单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