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彩陶坊:站在光里的图腾,中国之前的中国

食代评论 2024-01-25 11:13:14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天下。智慧的仰韶先民将群族社会现象与群族内在精神形成既有的传承,加以创造,并发展保存下来,形成一套古老人类生活的状态,决定了生活内容和文化深度,形成早期社会历史对完美的研究和追求。

一、仰韶文化:矗立在最早的中国之前的文化江山

有人说,历史上有两种中国。一个是二十五史里的中国,叫做王朝中国;一种是贯穿所有王朝的中国,叫做文化中国,所有的王朝都在兴亡中交替,唯有文化中国越千年,历百世,还在发展,凝然而成文化的江山,江山自然生成,人居其中,文而化之,而成国家。

彩陶上弧线勾勒的三角纹、带竖纹的花瓣纹、细腻的斜线纹、规整的绳索纹……这些精美的图案,看到了人类文明的起源。人面和鱼优美的结合在一起,人面在做梦,鱼游人梦里,是吃鱼的快乐,人鱼相寓,还是对鱼的图腾,知鱼之乐?那些用几何图形的平面创意,仅以圆、三角和直线,就向我们展示了仰韶先民做梦的表情。《淮南子·墬形训》里说:“后稷垄在建木西,其人死复苏,其半鱼,在其间。”就是彩陶时代的仰韶文化中国。

“黄河之水天上来”,滚滚东流的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正是他们的勤劳、智慧,在这块热土上创造了彩陶、谷物,定居生活为特征的新石器时代。仰韶先民学会了用泥土做陶,掌握了用火的烧制彩陶器,使人类进一步支配了自然力,完全超越于《山海经》女娲抟土造人和炼石补天的神话。“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仰韶先民从梦想到思想,从灵性到理性,在经历工具化成长的同时,开启精神上的成长,在中华文明的摇篮里,形成万物的尺度。

彩陶文明的出现,比先哲产生的更早。中国也从来就不是从夏朝开始的,它之前还有王朝,而比王朝更久的,就是这些文化,盛开在陶器上的彩陶之花,有双瓣式,四瓣式和多瓣式,“花”与“华”同义,所谓的“中华”,所谓的“华夏”,“华”就是花,“中华”就是花的中国,“华夏”就是花夏,“中华”的根底就在那些花瓣里,绚烂多姿,构成史前彩陶风景,时至今日,大美仰韶,花开中国。

二、仰韶文化:点亮华夏历史新石器时代的第一缕曙光

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镇仰韶村,坐落于渑池县城北9千米处韶山脚下,这里黄河岸边一个小村落,随着20世纪20年代的一次考古发现,瑞典的地质学家——安特生使这个北方的普通村庄成为中外史学界、考古学界向往的古文明“圣地”,此处的古文化遗址被命名为“仰韶文化遗址”,翻开了我国原始社会考古研究的第一页,而这一发现,也将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从仰韶文化遗址中找到源头,推向了史前文明。

仰韶村遗址的发掘,无可辩驳地证明了我国不但有石器时代,而且还相当发达,仰韶村确实是古人类活动的一个遗址。在出土的一大批石器、陶器等珍贵文物中,陶器以红陶为主,也有灰陶,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极具特色的彩陶,其表面的釉彩是用红、黑、白色矿物作原料研成粉末,涂于器物表面烧制而成,不会脱落或褪色,成为学术史重大的成就,在国际考古学界引起轩然大波。

陶器不但可用于贮存谷物,烹饪美食,而且它变化多端的优美造型和装饰更满足了人类最初审美的需求,在这些精美的彩陶中,它不仅色彩绚烂,而且绘有精美的装饰图案,其纹饰有宽带纹、网纹、花瓣纹、鱼纹、弦纹和几何图形纹等,历经数千年不变。

2021年,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之际,考古科研人员在第四次仰韶文化遗址考古发现:在仰韶文化出土的小口尖底瓮中,发现了以黍、粟、水稻、薏苡、野生小麦族和块根类植物为原料制作的发酵酒,其所酿造的第一瓶谷物粮食酒——曲蘖酒,找到了我国历史上最早酿酒的证明。

三、仰韶文化:在历史的台阶上开启对美好生活的表达

从人类的石器文明,在诸多工具、器皿和图画,为万物的生存创造了必要的自然条件之后,在粗糙的工具上,朴素直观地“记录”了人类最初的物质和精神生产实践活动,朦胧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与心态、思维,也从侧面体现了他们的价值观念与审美情趣,为日后的“中期文明”奠定了基础。

石器的产生是一个渐进过程,亦是见证人类形成的重要标志,早期的先人在经过漫长的旧石器时代之后,以庙底沟、半坡、河南龙山三大文化为基点,开创新石器时代,当时人们的生活用具均以陶质为主,拥有陶鼎、罐、碗、盆、钵、杯、瓮、缸等日常用品,这表明了新石器时代人类智力的提升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它变化多端的优美造型和装饰中,我们发现了人类最初审美的需求和表现,揭开了中华历史灿烂的证明,翻开了原始社会考古研究的第一页,也照亮了中华文明的漫漫长河。

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人类从借助一个原始的石块、石片,到利用一块泥土创造一个彩陶,渐渐开始从事农业和畜牧,将植物的果实加以播种,并把野生动物驯服以供食用。不再只依赖大自然提供食物,让食物的来源变得稳定。同时农业与畜牧的运营也使人类由逐水草而居变为定居下来,节省下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为了便于生活进行发明与创造,那些覆盖在陶器上发着红与黑的极其简约的色调,向我们宣示着人性的原生态的大朴之美,一种万物有灵特有的美的诉求,开启了以审美为标志的宇宙。

如果说彩陶的纹饰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对美的追求,那么其所酿造的第一瓶谷物粮食酒——曲蘖酒,则是对他们聪明才智具体表达和对美好生活的向住,它像是一个文明之火,把人的喜、怒、哀、乐联系在一起。陶是中华美学最早的载体,它在文化、审美、工艺等方面直接影响到了后来中国文化审美的发展。时至今日,国际上依然用“CHINA”称呼中国,陶与瓷奠定了中国给世界带去的最鲜明的文化特征。

四、仰韶文化:酒以彩陶闻名,陶以香传世界

知其所来,识其所在,才能明其将往,中国酒曲 始于仰韶。《中国科学技术史·化学卷》中说:“伴随新石器时代而到来的农业振兴,制陶术的出现,表明谷物酿酒的社会物质条件已经逐渐成熟,谷物酿酒由此肇兴。到了仰韶文化时期,许多部落已掌握了谷物酿酒的技术。”

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中国酒就发展在仰韶文化时期,而中国的“酒”字更由仰韶文化小口尖底瓶衍变而来。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仰韶先民就在渑池大地上劳作生息,在“酒”和“醴”中,以小口尖底瓶为载体,酿造出了中国最早的谷物发酵酒,开启了中国酒文化的源头。

“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仰韶彩陶坊在保护中继承,在继承中创造,在这块中华民族远古文明的圣土之上,一直在沿袭着古老的荣光,也为中国酒业古老的文化体系,以及在创新酒文化赋能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最新的样本。

在这里,中国酒与中国文化、艺术、精神的浑然一体,以海纳百川的胸襟与耐力,革故鼎新,在仰韶先人对酒曲的创造的脉络里,以陶承载最初的陶融香美酒,在珍视历史文化遗产和“活态文化”赓续中不断创新,在转换中建起大众与历史沟通的桥梁,用精神和文化的化赋予当代消费者美好生活。

仰韶有酒,辉映世界。我们翻阅人类文明发展史,不难发现,任何一种伟大文明的诞生,往往都离不开新文化的形成,追求内心自由的状态,达到对生命本身的美化而形成艺术,推动着人类走向更高级的生活,以“至人”境界获得“陶醉”体现,仰韶的,河南的,中国的,世界的,更是属于人类的。

矗立于渑池县仰韶文化遗址上的仰韶文化博物馆,承载着这缕耀眼的光辉,向世人展示中国灿烂辉煌的远古文明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而仰韶·世界酒史馆,不仅拉近公众与古老中华文明的距离,看到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与发展,名酒、名陶也令崤函大地光彩续增。

0 阅读:19

食代评论

简介:立足大快消,专注品牌、市场、渠道与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