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村民偶然发现“穷官富墓”:史载“草席裹尸”,怎么会出现107件金器?

律令9章 2024-05-16 13:51:05

1956年,浙江临海张家渡有位普通村民,这天一早背上竹篓进山,他要捡些石头,回家垒个牲口圈。

山里人起的都早,一路上,这位村民边和熟识乡人打招呼,边提着手里的小耙钩往山里走,自然也有乡人问他“干嘛去?”

这位村民如实相告,结果,这人进山一白天都没见他回来,难道出了事?

单说这位村民,进了山再没遇到熟人,只有他一个人在山路上东瞅西看,他这是寻找扁平石头呢,这种石头垒起来就是牲口圈!

一路无话,不知不觉间走到半山腰,村民有些累了。

本打算原地休息一下,抬头看,荒草深处就有一个乱石堆,这不巧了嘛!

村民懒得再往山上走,拨开荒草就去查看乱石堆。

利用铁耙挑拣石块的过程中,村民发现乱石下面还有大块青砖,用砖砌成牲口圈,比用石头垒的结实多了!

既然有砖,村民还想啥石头?干脆改用铁耙刨土里的大砖。

说来也怪,铁耙翻出的土里竟有一块黄澄澄的“牌牌”,抹去浮土细看,牌上还有貔貅花纹,这下挖到宝了!

说明一下,事发1956年,那时的劳苦大众哪里见过黄金?就是挖出了“金牌牌”,村民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

虽然没见过金子,但山里山外都是“黄金谣言”,村民手里的“牌牌”挺压手,他心理上开始狐疑“我会有这么好的运气?”

有了“金牌牌”作为动力,村民哪还觉得累,开始卖力挥舞手中铁耙,目标不再是刨砖,转而寻找土里的黄金!

简单来讲,这位村民的运气真好,一顿乱刨,真就挖出不少好东西,包括金戒指、金发簪等稀罕物。

这些质地精美的东西一出世,村民更来了劲头。

可他忘了时间,进山已过大半天,家里人早急坏了,有邻里乡人就想进山寻找他!

直至天色渐暗,村民再也刨不出东西,他这才将“捡到”的金器丢进竹篓,高高兴兴就往山下走。

半道上,村民正遇见上山寻找他的乡人,双方见面急了眼“我说你不要命了!进山大半天也不跟家里打个招呼,都以为你被狗熊吃了呢!”

这话多少有些骂人的意思,浙江的山里哪来的狗熊?

村民自知理亏,也不顶嘴,只是嘿嘿一笑,背着竹篓就想“夺路而逃”!

寻找他的乡人正在气头上,话没说清楚,哪能让他轻易“逃”走?

就这样,村民向前窜,乡人回手抓,双方这么一挣,村民竹篓里“叮叮当当”掉出一堆黄澄澄的金器。

村民吓得愣在原地,乡人也大感吃惊,双方竟然僵住了!

还需说明一下,1956年虽然新中国已经建立,但大环境仍不太平,传说有“破坏分子”躲在深山老林里。

如今,村民身上掉出这么多黄金,咋解释?

乡人正义感十足,愣了半晌后,脸色铁青地开始“审问”村民:你干嘛去了?

村民见事情败露,自觉理亏,只敢小声回答道“这些是我在山里挖的。”

这话毫无说服力,山上又不长黄金,怎么可能被村民挖到呢?

为证明自己没说谎,村民再次将乡人带到那堆乱石旁,并详细讲述了当时情况。

“你糊弄谁呢?”

乡人仍旧不信,带着怀疑和威胁的口气说“你再挖出一件我看看?”

村民没办法,只好当着乡人的面,再次用铁耙刨起土石,这时他心里很紧张“菩萨保佑我再刨出一件金子吧,不然我就没活路了!”

这话并非危言耸听,事发1956年,如果解释不清这些“黄金”来源,这位村民真的会被扣上“帽子”,后果将不堪设想。

也是巧合,白天刨不出,这都天黑了,村民竟然又从土里捡出一根金钗!

乡人见到金钗傻在原地,愣了半天后,一把抢过金钗,不再理会同样傻愣的村民,他自己径直跑下山。

消息不胫而走,当晚,十多名村民手提马灯、锄头、铁锹等工具,一股脑涌上山要挖金子。

次日,该消息随风传出百里之外,就是外乡人也赶到这座山上挖金子,这怎么行呢?

不用猜,城里的文管部门也获知了这一消息。

第二天,几辆满载荷枪实弹的军警军车开进“张家渡”,车上除了军警外,还有一支考古队,需要这么大阵仗吗?

再次强调一下,事发1956年,那时别说老百姓没见过金子,就是城里的干部也没几人见过真正的黄金,更何况当时不太平,军警就是来抓坏人的!

再等众人赶到山上“乱石堆”,现场已被人破坏的狼藉一片,考古队迅速展开清理工作。

军警封山数天后,考古队终于传来消息:山里发现明代古墓,老百姓刨出的金器,应该就是墓里的随葬品,学名叫“文物”!

与此同时,军警开始在山民处收纳当初“捡”到的金器,总共收上来107件,大多都是各种样式的精美黄金器饰,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古墓主人的尊崇身份,会是明朝的哪个大人物?

后经考古鉴定,这座古墓的主人名叫“王士琦”,《临海县志》记载,他是明朝的抗倭名臣,清廉好官,这就奇怪了!

如果按史料记载,“王士琦”生前两袖清风,死后穷到“草席裹尸”。

如果他真是清廉好官,那他墓里的107件金器,该怎么解释呢?

要解释这个问题,考古专家得从史料中寻找线索。

史载,“王士琦”生在明代中后期,那时沿海一带已有倭敌滋扰,尤其丰臣秀吉掌权后,开始进一步对外扩张,第一个目标就想吞下高丽。

那时的高句骊有宗主国,就是中土明朝,得知消息后,明朝随即出兵高丽抗倭,“王士琦”随军参政。

说的简单,那时被派往高丽的明军一败再败,主将“刘綎”更是心生退意。

就在这时,“王士琦”赶到高丽,他虽是参政文官,威名却比主将还盛!

起初,明军屡败屡战,士气低到了极点,尤其主将“刘綎”,随时准备逃跑。

相对的,“王士琦”虽是文官,却力主出兵与倭军抗争到底,《明史》中记载“监军参政王士琦怒,缚其中军,綎惧,力战破之。”

虽只有短短一句话,却反映出“王士琦”的坚韧顽强,就连武官主将也怕他!

此后的“栗林之战”,当时明军将倭敌一部围困十余天之久,被围倭敌还想向外乞求援兵。

“王士琦”一面安排海上打击赶来救援的倭军,一面率陆军猛攻被围倭人,此战大捷!

随后,明军趁势攻城,残余倭人尽灭,赶来救援的倭军也是大败,烧船的烧船,火药库又被炸毁,倭人至此退出高丽。

在“王士琦”的指挥下,倭敌大败逃窜,明军也要离开高丽。

临行前,高丽百姓沿途涕泪,不舍“王士琦”离去,后立“去思碑”以示纪念!

1953年,金日成来华,还特地提起了这位数百年前的抗倭英雄,赞扬追思之情溢于言表。

明军如此威武,“王士琦”威名大盛,后被派往边塞以震外虏。

有“王士琦”的地方,边关少有战事,当地百姓安居乐业,外虏、中土,人人对这位“持笔文官”敬畏不已!

奈何天妒英才,“王士琦”终因积劳成疾,病逝在任上,后遗体被运回浙江临海故土。

本以为“落叶归根”,哪知“王士琦”一生清廉,回乡后竟无钱置办后事,只得“草席裹尸”而葬。

史料这么记载,单看表面,“王士琦”是一位两袖清风的好官,就连死后也要“草席裹尸”,这样的穷人,墓里咋可能存在107件黄金陪葬呢?

现实与史料严重不符,这可难坏了考古专家,报告该怎么写?

终于,专家翻开《明熹宗实录》,仍是寥寥数语,令专家眼前一亮!

古文翻译过来的大意是:“王士琦”去世后数年,万历皇帝继位,当他得知帐下名臣被“草席裹尸”后,心中大为感慨,于是下诏“重修其墓”!

虽然内容不多,但已经说明问题了。

对历史有研究的朋友应该知道,万历皇帝期间,在张居正等人的辅佐下,明朝大有中兴之势。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万历皇帝亲下诏书“重修王士琦墓”,当然少不了赏赐些陪葬冥器,以此彰显“天恩浩荡”。

皇帝赏赐的东西,当然都是贵重宝物,“王士琦墓”中存在107件金器,也就顺理成章了!

考古专家终于揭开了“穷官富墓”之谜,就看这107件金器的价值了。

经鉴定,107件宝物中,有22件被列为一级文物,仅一件“金丝冠”就能堪称无价之宝。

107件宝物,珍贵之处不在它们的黄金质地,而是其精绝繁妙的古代工艺和历史传承。

如果非要给这些金器估出一个“价格”,有人认为:1956年,这107件宝物的价值已经过亿!

如果放到今天,这107件“特殊金器”,又该价值多少呢?

0 阅读:12

律令9章

简介:惊堂木一拍,“上下五千年”张口咱就来,对错您自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