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寻爱记:三年、163次相亲,最终我妥协了

明朝似锦 2024-02-26 15:21:18

在县城里,到年纪就该结婚生子已成为了一种文化,一种约定俗成。对我而言,过去的三年里,我从第一次尴尬的相亲开始,到最后接受妥协之爱,我经历了163次的相亲,刚开始的我,怀揣着满心的憧憬和对爱情的向往。

我相信真爱,相信灵魂伴侣的存在,相信在某个转角,爱情会以最美的姿态出现。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一次次的相亲,从最初的期待到后来的麻木,我见过形形色色的人,有的温文尔雅,有的粗俗不堪,有的和我谈理想,有的只谈金钱。

在这个北方的小镇上,开设婚介服务的刘海认为,婚姻就像是一场交易,大家都把自己的‘筹码’摊在桌面上,试图在这些筹码中找到最匹配的那一对。“年纪、职业、家庭背景、父母是否退休、是否有房、外貌,这些都是所谓的‘筹码’。”

尽管秦晓心里并不认同这一套标准来评判自己或他人,但她无法避免地被周围不断的相亲活动、结婚潮流、甚至是生育的社会压力所卷入。今年春节,她主动向父母提出了想要尝试相亲。

不仅是秦晓,在这个小镇上,无数如秦晓一般的年轻人正陷在相亲的困扰中,不论男女,一旦到了所谓的“适婚年龄”,他们就必须面对关乎一生的重要抉择。

“县城人眼中的95年未婚女生已经是大龄剩女”

在完成她的专科学习后,秦晓在2019年,毫不犹豫地选择回到了她宁静的家乡。那时她24岁,正处于她父母眼中的适婚年龄。然而,对于婚姻,她并不急切,甚至拒绝了所有的相亲安排,直到她意识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选择似乎变得越来越有限。

在2023年的一年里,秦晓仅仅见过三位男士,他们各有特点:一位是本地的医生,一位是政府单位的公务员,还有一位是小企业的老板。但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年龄都比张玉小,而且似乎对她没有特别的兴趣。

她的一位同事,也是她的好姐妹,尝试为她分析原因。秦晓的工作虽然稳定,但并不是特别吸引人——她在一个体制内单位工作,但合同性质的工作和普通的薪水,并没有让她在婚恋市场上显得特别有优势。此外,尽管她的父母都有退休金,但家庭并没有足够的积蓄来支持她的婚姻生活。虽然她相貌平平,但并不足以让她在相亲市场上脱颖而出。

因此,她的姐妹告诉她,在这些方面她并没有显著的优势,加之年龄的增长,不被选择似乎成了一种常态。秦晓虽然接受了这种冷静的分析,但内心仍然困惑:为什么相亲看似只是一场双方条件的交易,而真正的情感连接似乎被忽略了呢?

然而,在她所在的小城镇,持有如秦晓这样想法的人并不多。在这个环境中,年龄成为了一个关键因素,影响着相亲的选择和可能性。尽管在大城市,像她这样的年龄不会受到如此大的婚姻压力,但在她的家乡,她被贴上了“大龄剩女”的标签。

随着时间的推移,适合她相亲的人选变得越来越少。在这个小城镇,通常只有年龄相仿的男性才会被考虑作为潜在的匹配对象,但似乎所有条件较好的男性都已经被选走。

过去一年里,经常给她介绍相亲对象的同事们也变得沉默了。那三位男士,尽管是广泛搜索的结果,但她知道其中两位之后还与她的表姐相亲过,这让未来的聚会显得尤为尴尬。

原本,秦晓的相亲渠道主要是通过身边的朋友和同事。但随着父母的焦急,他们开始求助于当地的专业婚介,希望能为秦晓“撒下更广的网”。

她的表姐与去年相亲时遇到的那位医生结了婚。尽管他们从未正式见面,秦晓仍然觉得,这样的情况无疑会让未来的家庭聚会充满尴尬。

“三年的相亲马拉松:163次尝试后,我最终接受了县城的妥协之爱”

终于,我步入了婚姻的殿堂,那是去年年末的事。我的丈夫是这个小城的人,但他的工作在另一个城市,那里他有一份稳定的政府职位。

在完成我的研究生学业后,我回到了我温馨的家乡,那时候我已经被当地的媒婆视为一个抢手的对象,因为我成功地获得了一个不错的政府岗位。

从那时起,直到2023年,我的生活充斥着连续不断的相亲。在这段期间,我曾短暂地和一个比我年轻三岁的男孩交往,但那段关系因为他对前女友念念不忘而结束。

那次失败后,我对相亲感到极度疲惫。我一直认为,与其说工作和学历是决定一段关系的客观条件,不如说是那种难以言喻的感觉更为重要。

但我的经历似乎总是带我走向那些不值得信赖的人。我的大学和研究生恋爱历程,都以对方的不忠告终,让我陷入了长时间的沮丧。

经过这些经历,我开始尝试抛开个人的情感,转而用社会普遍接受的标准来衡量一段婚姻——家庭背景、工作稳定性、教育程度和外貌。

这种方式与我的个人信念背道而驰,让我在相亲的过程中感到迷茫,不知道该如何选择。

幸运的是,我的一位同事帮我梳理了思路,认为我应该找一个教育和工作背景相匹配的人,家庭背景和其他因素则相对次要。

在这样的指导下,我通过一个在外地工作的表亲,遇到了现在的丈夫。我们最初只是通过微信简单交流,我对他的外表有些偏见,所以没有太多的联系。

直到他回家乡休假,我们才有了面对面的见面机会。他的身高和外貌并不是我心目中的理想型,但他的职业稳定,收入也远超我,这让我心中有了矛盾。

我父母此时也开始催促,强调我已经30岁,如果不抓紧可能就嫁不出去了。在种种压力下,我的内心天平倾斜了。我开始害怕,害怕自己会成为那个不符合社会规范的人。

两个月的相处后,我们开始筹备婚礼。我对他的经济能力很满意,所以要求的彩礼是当地的标准水平。

如今,婚后半年,我发现自己并不真正喜欢他,我们之间缺乏那种心动的感觉。

我不断地自我说服,认为婚姻不过是一场交易。每当他离开去外地工作,我总会松一口气,对自己说,不必再做戏,这场生活剧终于可以落幕了。

"你别在北京漂了,我的同学朋友家孩子全都结婚了"

李婷,一个来自小城镇的女孩,毕业后满怀梦想地来到了北京。在这个繁华都市,她像无数北漂青年一样,为了生活奔波,为了梦想拼搏。年复一年,转眼间,她已经在北京工作五年,成了所谓的“大龄未婚女性”。

在北京的这些年,李婷几乎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工作中,偶尔的空闲时间,她会和朋友们聚聚,生活虽然简单,但充满了希望和快乐。然而,对于家里人而言,李婷的生活似乎偏离了他们的预期。在他们的传统观念中,女孩子到了一定年龄,最重要的是成家立业,找一个好人家嫁了。

"你别在北京漂了,我的同学朋友家孩子全都结婚了"

每次回家,李婷都能感受到家人浓重的期待与担忧。她的父母总是细心地为她物色合适的对象,亲戚们也时不时地会提起某某家的小伙子不错,应该考虑见一见。李婷知道,这些都是出于家人的好意,但她心里有自己的坚持。她不想因为年龄的压力而草率决定自己的终身大事,她渴望一段基于真心相爱的关系,而不是一纸婚约。

随着时间的流逝,家里人的催促声越来越紧迫。有一次,母亲在电话里哽咽着说:“婷婷,你在北京这么多年,我们都看得出来,你很努力,但是你也不小了,总不能一直这样单着吧。回家吧,家里人帮你找的那个小伙子,人很实在,你们见个面,说不定能有个好结果。”

李婷心里五味杂陈,她知道家人是担心她,希望她能过上幸福的生活。但她也清楚,自己的幸福不能仅仅建立在他人的期待之上。她内心深处,还是那个有着梦想和执着的李婷,她不愿意就这样放弃自己的理想生活。

经过深思熟虑,李婷决定和家人进行一次真诚的对话。她告诉他们自己的想法和打算,她希望能在事业和爱情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点。她也希望家人能理解和支持她的选择。

这次谈话虽然并没有完全改变家人的观念,但他们看到了李婷的坚持和决心,也开始慢慢理解和尊重她的选择。李婷知道,前方的路还很长,可能会充满挑战和不确定,但她愿意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和寻找,直到找到那个能与她携手共度余生的人。

“彩礼和未来计划定下后,婚事就定了"

毕业于1992年的我,大学期间曾有过恋爱经历,但随着毕业和“北漂”的生活,加之工作的忙碌和我较为内向的性格,逐渐变成了父母眼中的“大龄剩男”。

每年春节回家前,母亲都会给我发几位女性的照片和简介,希望我提前了解,然后一回家就开始密集的相亲行程。

这样的流程已经持续了好几年。我对于相亲这条路并不排斥,认为这是结识异性的有效途径。

起初,家人为我物色的多是在北上广等大城市工作的女性,后来范围逐渐扩大到了本地和其他地区留在本地工作的女性。

从最开始的试探到最后的全然接受,我的心态其实并未发生太大变化。

但经历这一过程,我意识到,与我一样漂泊在外的女性相比,本地女性在相亲时提出的条件通常更加直接,常涉及到收入、购房、生育等实际问题。

我曾遇到一位女性,在得知我在北京工作了九年却未购房后,直言不理解,认为像我这样的男性在本地相亲市场上几乎是被淘汰的对象。

今年的相亲之旅,我遇到了一位在北京一所高校食堂工作的女性,年纪与我相仿。相亲仅三天后,她明确表示,若结婚,可以暂不考虑购房,但需要28.8万的彩礼,并直接交给她父母。

考虑过后,我决定接受她的条件,同时我也有我的要求——我们应有两个孩子,且随我的姓。

目前,我计划在“五一”订婚,“十一”举行婚礼。虽然这样的选择可能难以为人理解,但经过无数次相亲的经历,我深刻认识到,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婚姻很难成为现实。

真正的婚姻到底应该基于什么——是外界的期望,还是内心的真实感受?

你会妥协吗?

(人名均为化名)

0 阅读:16

明朝似锦

简介:明天永远美好而又充满希望~ 孤单世界,有我懂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