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鑫:长城汽车正在走出舒适圈!

汽车十三行 2024-03-15 15:24:58

昨天,一篇文章让长城汽车上了热搜,原因是舆论对人员流动的各种渲染。今天,长城汽车对媒体报道给出了回应,表示内容存在误导和揣测。事件的发生与演进过程是人们想象的到的,但我想谈的是,之所以被放在聚光灯下,一切都源自长城汽车开始走出舒适圈。

2023年1月,长城汽车销量从过去单月稳定在10万辆左右,突然掉到了6万辆。当时外界就有一种声音,认为长城汽车可能不行了。和这种观点相反,我恰恰认为,在整个经济秩序越来越稳定、企业发展波动越来越小的环境下,长城汽车在有意识地做出变革。对一家成熟车企来说,如果想在销量上保持稳定,随便压压库就能粉饰太平,但长城连最基础的粉饰动作都不做,说明真的开始和自己较真了。

对长城汽车来说,过去数十年的发展波动很小,在自己的优势赛道过日子挺好。但现在,新能源和智能化让汽车企业看到,不变只能等死。在魏建军的带领下,长城汽车必须走出舒适圈。什么是走出舒适圈?就是上上下下都不适应、都不了解、都不懂的事,这就会造成大家都可能在其中犯错误、不断纠正自我、甚至出现争议或摇摆。这个过程中一群人可以跟上节奏,还有一群人注定在自己的舒适区不愿走出去,也就注定企业人员流动迟早会发生。企业战略变革,率先打倒的从来都是那些躲在舒适圈的人。

战略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不断试错中形成。改革考验的首先就是一家企业掌舵人的定力。每当长城汽车面临抉择时,总有一种声音说魏建军“一言堂”。记得哈弗H8推迟上市时有人说过,2020年提出“长城能挺过明年吗”还有人说过,这次人员变动,人们又旧事重提,似乎一切的根源都是魏建军的强势。

和魏建军公开或私下的接触,外界的感知我也多多少少有所体会,但几次交流后有一个新的认知。对一家发展34年的百万规模车企来说,如果掌舵者今天听他的、明天听你的,企业一定不会有今天的成绩。记得坦克产品开发负责人曾和我说,如果不是魏总的坚持,坦克的月度销量目标撑死超不过5000辆,并且会继续躲在越野小赛道上过日子。甚至没有魏建军的坚持,就没有坦克,长城的越野商业护城河就有可能会在2024年被普拉多和福特烈马一下掀翻。正是魏建军的个人魄力,坦克才会让普拉多和烈马今天如此挠头。

长城汽车走到今天,就是魏建军的性格决定着企业性格,有好有坏。在坦克身上,魏建军的决断是优势,但在面对汽车新的竞争环境下,魏建军需要对其他新领域有一个认知时间。就像其他企业用水军攻击长城,魏建军的回应是直来直往,这也是魏建军。外界需要接受一位企业家的AB面,不能给人家乱扣帽子。细数民营车企领导者,哪个没有决断力?如果2010年李书福不力排众议收购沃尔沃,就不会有现在的吉利;如果2019年王传福听了其他人的意见放弃汽车,也就没有今天年销超300万辆的比亚迪;包括前几年混改时被人按在地上摩擦的奇瑞,如果尹同跃没有魄力,也没有现在的奇瑞。所以,企业家精神某种程度上就应该一言堂,一言堂是个中性词。

很多人说长城汽车不怕犯错,但在我看来,长城汽车对过程和结果的要求是一致的,这是一家把犯错风险降到最低的企业。一位中国知名企业家说过,当企业发展良好时,大家可以做一些自由动作,但当企业发展面临转型时,所有人必须先做好规定动作。这次长城走出舒适圈的改革,考验的就是人才做规定动作的能力。如果只能增光添彩不能雪中送炭,这样的人才离开可能反倒是好事情。

2023年至今,包括长城汽车在内许多企业都提出要学习理想。其实,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就是“一言堂”。大家发现,理想也没有明星人才,李想个人更任性,但大家就是认同,许多职业经理人向往加入理想,甚至理想还要对人才挑挑拣拣。为什么?就是因为理想的成绩摆在那里。如果哪一天长城汽车的周期调整开花结果,相信也一定有人把今天的问题看作是成功的答案。

人员流动是双向选择,舆论不要一股脑把责任推给一方,这既不公平也不客观。在迭代和竞争周期如此快的大环境下,相信类似长城汽车人才迭代的事情中国汽车行业今后还会发生,甚至会像互联网企业一样,今天可能走2000人,明天就可能加入2000人,没什么大惊小怪。从长期看,新能源的竞争是无序的,不主动应变就是等死。长城汽车这些年的发展活力是折腾出来的,既然企业自身都敢于走出舒适圈,汽车人才也要走出舒适区。否则等企业真的遇到大问题时,大家又会感慨,早知道当初找找办法多好?!大家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3 阅读:734
评论列表
  • 2024-03-16 23:04

    数小时之内 会有爆炸性新闻

  • 2024-03-16 21:49

    长城汽车的颓势全靠魏小姐的功劳

汽车十三行

简介:知名汽车媒体人王鑫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