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丨六〇三文创园:“工业锈带”蝶变城市新景观

湖北日报视频 2024-05-20 11:00:25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文俊 通讯员 孙海波

编者按

一条古街巷、一座古建筑,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成为一个城市的记忆与名片。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连日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分头实地走访一批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和传统风貌区,探寻各地在保护、传承、发展这些城市记忆方面的生动实践。今日起,本报“文化中国行 荆楚风华”专栏推出系列报道“老街新韵”,敬请关注。

红砖厂房、红旗飘飘,老公汽依旧停靠在生活区大门口,经典电影《英雄儿女》《闪闪的红星》宣传画仍停留在“人民剧院”的外墙上……

游客在六〇三文创园打卡拍照,回忆旧时光(园区供图)

5月13日上午9时许,襄阳古城外的岘山脚下,六〇三文创园迎来又一波来自省内外的游客。“原来《毛泽东选集》《新华字典》当年也在这里印刷的啊!”“电影《你好,李焕英》就是在这条路取景!”打卡拍照声中,时不时传来游客们的惊叹。

60年前,襄阳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国家三线建设布局的重点地区之一,一大批国防军工企业落户襄阳;20世纪80年代起,当初的三线工厂陆续外迁或转产,留下一处处从峥嵘岁月中走来的老旧厂区,无声地讲述着这座城市的历史。

近年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工业遗产保护,工业遗产得以跳出“被遗忘的角落”。沐浴春风,六〇三文创园一直在保护与创新中探索前行,魅力重现。

三线记忆:不能忘却的新中国建设史园区大门,十余本书籍造型和“603”三个数字,简约大方。城市书屋、话剧演出、非遗体验、书画展览、音乐会……今天的六〇三文创园,是年轻人眼中的“潮地”,但在老一辈人记忆里,它是红极一时的三线工厂。

1965年,国家加快三线建设,文字六〇三厂落户襄阳。该厂采用了当时最新的技术装备,汇集全国印刷行业最强的技术人才,是全国印刷行业翘楚,也是全国唯一一家拥有发行资格的印刷厂。

“除了印刷《毛泽东选集》《列宁选集》等名人著作,当年全国90%以上的《新华字典》从这里印刷发行。”厂里的老职工、现在六〇三文创园执行董事总经理杨斌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工厂筹建力量主要来自上海,吴侬软语的上海话曾是“厂语”,厂区内除了基本配套设施,还有当时少见的面包房、冰激凌生产厂,职工们的穿衣打扮非常时髦。

三线记忆展厅(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文俊 摄)

厂区大门右边的维修车间,如今是“三线记忆”展厅。记者推门而入,油墨、机油交织在一起的味道扑鼻而来,一台产自1962年的方箱平压印刷机,一枚枚排版用的铅字、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带着游客回到那段“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年代。

一张老照片上,工人们埋头紧张工作,背景“坚决印好装好毛主席的红宝书”的标语醒目,这是当年印刷《毛泽东选集》的场景。杨斌介绍,当时所有工人工资都是定额,也没有加班费,但大家都自觉加班加点,甚至许多工人休息时间从车间上方的透气窗翻进去加班,为了让工人们休息好,最后厂里不得不通过断电强制停工。

为何叫文字六〇三厂?在展厅陈列的一份文化部的文件上,记者找到了答案。文件上面写着“第三新华新刷厂的代号为文字六〇三办公室”。当时印刷厂的主要任务是以印刷毛主席著作为主,实行的是半军事化管理,文字六〇三是这座三线工厂的代号,也是它名字的由来。

修旧如旧:一砖一瓦还是旧时模样

穿过厂区林间小路,记者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李氏漆器髹饰技艺”第六代传承人隗鹏的工作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3D打印技术制作的襄阳古城微缩景观,襄阳王府、襄阳府学宫、鹿门书院、铁匠铺、民居等建筑上百间,基本还原了明清时期襄阳城的格局。

“我2016年搬到这里时,看中这里荒无人烟,没想到现在成了网红打卡地。”隗鹏笑着对记者说,虽不再寂静,但年轻人的涌入也带给他新的灵感。

上世纪80年代,六〇三厂效益达到顶峰,员工几乎家家都有自行车。随着改革开放的大幕拉开,国家明确了“关、停、并、转、迁”的三线工厂调整方针。上世纪90年代初期,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六〇三厂一度陷入低谷,渐渐成为“工业锈带”。直到2017年,文创产业的春风吹进了快被人们遗忘的老厂房,文字六〇三厂改制为文字六〇三文化创意(湖北)有限公司。

六〇三城市书房(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文俊 摄)

然而,厂房年久失修,基础设施老旧……如何破题?襄阳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经多方学习和多次研究讨论,六〇三文创园确定了改造方案。一是不能只是简单复制其他地方的工业文创园,要从襄阳人的记忆入手,用好“文字六〇三”的文化名片;二是旧厂房、旧厂区具有不可复制的岁月沉淀和历史魅力,要保留最原始的风貌,砖、瓦、檩条、椽木、窗户等都要尽量保存,修缮也要做到修旧如旧。

如今的六〇三,怀旧与时尚碰撞,工业美学与潮流文化叠加。印刷车间成为演艺剧场,装订车间变身美术馆,胶印车间成了主题酒店,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办公室、五金库、单身宿舍成了个性民宿,工人剧场每周为游客献上文艺汇演节目或者播放怀旧电影,还有众多个性鲜明的咖啡厅、手工坊点缀其中……昔日破败不堪的旧厂房华丽蝶变,以全新的面貌重回大众视野。

融合创新:筑巢引凤打造特色文化空间

“今年五一假期,外地游客特别多。”青襄蓝染坊主理人王超玲告诉记者,老厂房环境和印染这一非遗技艺非常契合,游客来到这里能静下心,亲手制作一件蓝印花布作品。

2021年,一部火爆全国的电影《你好,李焕英》,让更多人记住了襄阳。从此,这部电影的取景地六〇三文创园,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旅游打卡,王超玲的店面正处于电影取景的小路上。

文创园火了,如何让“这把火”烧得更旺更持久?六〇三文创园不断创新,促进文化与科技、旅游等融合发展,围绕“公共阅读、艺术普及、非遗传承、文化惠民”等,将不同业态有机融合,打造集三线文化展示、非遗体验、文化展演等体验型、服务型特色公共文化空间。

电影《你好,李焕英》取景地(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文俊 摄)

今年4月开馆的六〇三城市书房,是襄阳面积最大、藏书最丰的城市书屋。不远处的图·美术馆里,襄阳八中高二学子易子涵正在观看画展。他告诉记者,作为一名美术生,现在能近距离欣赏到的画展越来越多,对他开阔眼界、提高艺术素养非常有帮助。

青年是文创园“流量”主力,给园区带来活力。襄城辖区内有湖北文理学院、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襄阳职业技术学院、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的6万余名师生。园区主动对接院校,签署校地融合协议。学校文艺演出、社团活动、体育赛事等,都可免费使用六〇三文创园场馆;大学生可在园区内入驻企业实习;院校科研成果可在文创园优先试用或使用……

作为在襄阳出生、在襄阳长大的“三线子弟”,六〇三文创园总顾问蔡军感叹,六〇三文创园历史与现代交融的独特文化气息,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有思想、有情怀的创业者,文化、旅游、餐饮、艺术等不同业态企业争相入驻。园区目前入园企业60余家,带动3000余人创业再就业,拉动产值近3亿元。

更多报道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