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艰苦朴素的著名将领,却两次动用“特权”,粟裕究竟为何?

山槐谈历史 2023-04-06 12:59:09

在新中国的建立中,诞生了许多著名军事将领,他们很多从“反围剿”时期就开始带兵打仗,再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立下了无数战功。这些将领们不仅在军事上表现出了过人的天赋,在生活作风方面也是值得称道。

我国的开国将领粟裕将军,以擅长打“神仙仗”而著称,生活作风优良。但少有人知道的是,粟裕将军也曾经为了自己的儿子“开后门”,却并没有遭到别人的指责,反倒收获了许多敬意。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作为粟裕将军的子女,他们的人生与其他人有怎样的区别?又有着怎样的辛酸与精彩?

一、粟裕戎马一生,喜得爱子

提到粟裕,在我们的印象中,往往都是正直勇敢,料敌先机,指挥如神。因为长期的军旅生涯,粟裕的军事作风也贯穿到生活中,对于自己的子女,也是一派严父的形象。最让人不解的是,为了执行自己的教育理念,粟裕不惜动用“特权”。

1966年,粟裕的长子粟戎生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毕业,原本应该分配到机关单位搞研究的粟戎生,被一竿子支到前线导弹部队去了。粟戎生知道:这背后又是自己的父亲用了“特权”,“推了自己一把”。粟裕为何对自己的孩子如此苛刻?他们最后如何了?让我们接着往下看。

1907年,粟裕出生于湖南省会同县,少年时期的粟裕十分热衷于学习,几年的私塾生活,让他有了很深的古文基础,也因此考入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院。不久,粟裕经人介绍,加入共产党青年团,并在国民大革命失败后,离开湖南,在叶挺的部队中开始了自己的军旅生涯。

这个出身封建地主家庭的男人,跟着朱德将军一起参加了南昌起义,后来一起上了井冈山。粟裕跟着朱老总、毛主席学习如何打仗,多年以后,粟裕回忆起这段时光,不禁说道:“战争有它自己的规律,克敌制胜的办法必须依据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和战争内在规律去寻找,我学到的这条道理,使我终生受用。”也正是这段时间的充分学习,让粟裕有了后来的成就。

粟裕带兵打仗不久,就因为一场漂亮的战斗,被誉为“青年战术家”,20岁时,他就成为了红军的师长。除了与国民党军队战斗,抗日战争期间,粟裕的精彩表现,让他的军事天赋不断彰显。韦岗大捷、黄桥决战,粟裕用一场场胜利奠定自己的地位。解放战争期间,几场大的战役几乎都有他的身影,军事天才,当之无愧。

虽然战争十分顺利,但是这位杰出的军事将领,却有着不太顺利的爱情故事。他与自己的妻子楚青,是在战争中相识,粟裕曾经三次向楚青表白,直到最后一次,才成功报得美人归。粟裕将军与妻子楚青共育有三个孩子,两男一女,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长子粟戎生。

1942年,彼时的粟裕还在苏中抗日根据地,这一年对于他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因为他的孩子出生了。尽管苏中的生活十分艰苦,但是这并不影响孩子的成长,楚青的父亲,也就是粟裕的岳父,因为敬佩粟裕的战斗生涯,给孩子起了一个十分有战争气质的名字——粟戎生。戎马一生,这是粟裕的一生,也预示粟戎生的未来。

二、标准严父,粟裕的别样教育

作为家中的长子,粟裕对他的教育也是非常严苛的,甚至有些让人难以接受。在提到自己的童年,粟戎生提到最多的,莫过于粟裕教导他学游泳。当时的粟戎生只有两岁半,粟裕因为工作关系,被调到苏浙军区当司令员,因为过人的能力,在浙江的行动十分顺利。随着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节节胜利,日本的失败已成定局,所以粟裕的心情非常好。

这天,心情大好的粟裕与妻子楚青一起出游,当然还有他的大儿子粟戎生。他们穿过茂密的竹林,看见潺潺的的山涧流水,顿时让人感觉心旷神怡。见到如此清澈的溪水,粟裕在溪水转弯处停了下来,这里的流速比较慢,他把粟戎生放在地上,指着脚边得溪水说道:儿子,爸爸今天教你游水,好不好?

尽管并不知道什么是游水,粟戎生还是本能的点头。粟裕让警卫员拿个竹筒过来,然后把一节空竹筒递给粟戎生,看见粟戎生很自觉地抱着,粟裕说道:对了,抱紧了,跳下去。这时的粟戎生不知所措,不敢往下跳,一个劲地往粟裕身上靠。没想到粟裕直接把他抱起来,嘴里笑道:你胆子好小呀。然后松开双手,直接将他放在了水里。

没有了依靠的粟戎生,抱着空竹筒在水中非常害怕,两只脚不停地扑腾,一旁的楚青看见后,吓了一跳,赶忙过去责怪粟裕:你也不怕淹到孩子?粟裕不以为然,直说没事,让孩子自己游。直到很多年后,想起这件事,粟戎生才明白,粟裕这样的做法才符合他的行事作风,作为一个将军,决不允许自己的孩子是个“胆小鬼”。

事实上,粟裕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严父,粟戎生出生后不到一周岁,就离开粟裕身边,跟着外婆一起生活,直到两岁才回到父母身边,但是粟裕并没有因此娇惯他。粟裕知道,在外公外婆的抚养下,孩子有些娇气,必须培养他的军人气质。他为粟戎生定了几条规则,相当于家法,比如说不准挑食、夜间行军时不准啼哭等等。

在粟裕的精心教育下,粟戎生很快成长起来。作为革命将领家庭出生的孩子,收到的礼物也不一样。在五六岁时,他就得到了自己人生第一个礼物——手枪,这是从地主家缴获来的,射程很近,在实战当中没有太多作用,但粟裕还是鼓励他:“好好练,长大去当兵。”从此,当兵打仗在他的心里埋下了根。

除了礼物不同,生活经历也与常人稍有区别。因为战争的需要,中央建立了一个保育院,专门负责党内高级将领的子女生活。而粟戎生也是随着保育院一起漂泊,直到进入八一小学才算是安定下来,但也正是在此时,发生了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

八一小学是一所十分有名的学校,许多干部子女都就读于此,比如左权的女儿左太北,刘伯承的儿子刘太行等等。从小学起,粟戎生就住在学校,由于粟裕对他的教育十分严格,他在学生中也是出了名的艰苦朴素。这种生活方式,让他的班主任大为疑惑,有一天,他的班主任找到他,忍不住问他:“你是不是你妈妈亲生的。”粟戎生一头雾水,看着严肃的老师,认真地回答道:是的。听到这种回答,班主任显然不太相信,在他看来,这种严格要求不像是亲妈能做出来的。

后来的一次见面会上,班主任谈到粟戎生的表现,与粟裕夫妻俩谈起这件事,楚青听到后,在一边笑了半天。带着这种生活方式,粟戎生的成绩与实力也是不负所望,成功的考进了“哈军工”。这座位于哈尔滨的军事学校,便是后来名震世界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

“哈军工”是仅仅用时三年,便在东北医学院的旧址上建设起来的现代化军事学院。它的第一任院长便是大将陈赓,由中央军委直接领导。在建成之初,它是一个保密单位,只有代号,没有姓名。十大元帅中先后有九位曾经来过这所学校指导,它也被称为中国的“西点军校”。在那个时期,它培养了无数军事人才,入学门槛与清华北大平齐,是一所名副其实的顶尖高校。

能够进入这所高校,足以看出粟戎生出色的学业。但是,粟戎生的“哈军工”生活并不顺利。由于实行军事化管理,他们必须参加军事训练。除了校园里的射击与队列训练,他们还要到农场中练习单兵动作。那时的农场,条件十分简陋,所以粟戎生常常吃不饱,只能在空闲时捡一些土豆来吃。但是,他性格十分要强,总是咬牙坚持。

一次,瘦弱的粟戎生通过200米障碍物,没有注意,从独木桥上摔了下来,当时就摔折了肋骨,但是他一声不吭,坚持训练,直到结束才进入医院治疗。而这个总是不太说话的小伙子,也有不听话的时候。那是上个世纪60年代初,中印自卫反击战打响,盘踞在台湾的蒋介石也跳了出来,打起反攻大陆的号角,一时之间,战火再起。

这时的粟戎生,正是血气方刚的时候,他思绪万千,想到自己驰骋沙场的父亲,想到硝烟弥漫的战场,思来想去之下,他向学校递交了一份报告,报告的意思很明确:我不想学习了,我想进入野战部队去当兵。一时之间,整个学校都震动了,老师们纷纷来找他谈话,一些学校领导严肃地批评他。最后,学校政委亲自到场,苦口婆心地对他说:你的动机是好的,但是要知道,你现在的任务是学习尖端的科学技术,这也是为了未来的现代化战争中,我们能够克敌制胜!

他曾经的老大哥“叶选宁”也来劝他,毫不避讳的骂道:幼稚、浪漫,就喜欢蛮干。而最终让粟戎生放弃这个想法的,还是粟裕的一番话。他对粟戎生说:你求战心切是好的,当兵的嘛,就是要时刻准备打仗,但是,掌握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才是新中国年轻军人的使命。因此,粟戎生终于明白自己的道路,安心研究导弹工程。但是,他没想到的是,他的想法很快实现了。

三、粟裕“走后门”,粟戎生开心上前线

1966年年初,粟戎生因为优异的成绩,提前从哈军工毕业。作为军校培养出的高技术人才,又是导弹领域的研究员,粟戎生原本是要分配到机关单位,继续在实验基地从事研究工作,但是他偏不。粟戎生主动找到学校领导,要求分配到战斗部队去当兵,他不知道的是,他的父亲粟裕也在“托关系”把他送到前线去。

父子俩的行为不谋而合,最终粟戎生得偿所愿。看到分配方案后,粟戎生已经有些迫不及待,顾不上“就业前”的放松,直接离开学校,路过北京时也是匆匆看了一眼,直接南下前往广东报道,整个过程只用了5天,连部队领导也是惊讶不已。

按照计划,他要在空军高炮部队当一年的普通兵,然后跟随部队进入云南前线,那里正在进行对越自卫反击战。令他感到意外的是,如愿以偿的粟戎生很快就碰到了两个老朋友。进入部队不久,连长就找到他,让他去接两个新兵,也是哈军工分过来的,一个叫李实,另一个叫廖晖。一见面,粟戎生就笑了,这不是毛新远和廖恺孙嘛,原来他们也是改名来到这里当大头兵。

尽管已经有了心理准备,但是前线的生活依旧让粟戎生吃尽了苦头。云南大山中的生活环境十分恶劣,除了潮湿的气候与无处不在的蛇虫鼠蚁,雷雨大风天气也是十分危险的。因为要和机器打交道,雷雨时节就变得非常可怕,他们必须时刻注意。一次,雷电无意中扫到营部的帐篷上,顿时就把帐篷击穿,烧出一个大洞,连带着床板也烧糊了,好在并没有伤到人。

对于粟戎生来说,最难熬的不是生活上的艰辛,而是技术上的缺失。相较于那些老兵,粟戎生只能做一些“边角料”的工作,粟戎生深刻的记着,有一次机器出了故障,那些老兵聚在一起讨论,粟戎生也上了车,但是他只能看着,后来人越来越多,技师就让粟戎生下去,粟戎生只能站在车外,淋着雨,听这些老兵讨论。

正是因为巨大的差距,激发了粟戎生的自尊心,他不断学习,向老兵虚心请教,很快就有了长足进步。在部队的第二年,粟戎生终于有机会一展拳脚。那是一次艰难的战斗,但是凭借过硬的技术,他与队友一起击落了敌人的“火蜂2号——无人机”,立下了战功。他也渐渐适应并享受自己的军旅生活。

部队的生活称得上艰难,但是粟戎生牢牢记得父亲的教导,以一个普通军人的身份不断成长。他记得粟裕曾经跟自己谈到关于生死的问题,粟裕的表情严肃,但是不乏幽默,他看着粟戎生,问道:死和艰苦,哪个更难受?不等粟戎生回答,粟裕直接说道:死的过程很短暂,艰苦是要熬很长时间的,要忍耐。当兵要不怕吃苦,不怕累。

四、粟裕再“出手”,粟戎生无愧于心

熬过了一段辛劳的时光,粟戎生所在部队的驻地要换防,转移到内地,生活条件能够得到极大的改善。但是,此时的粟裕再一次动用了“特权”,再次调整了粟戎生的分配。1969年,中俄关系恶化,特别是珍宝岛事件之后,中俄之间的矛盾再次升级,随时可能爆发大规模战争。在这个档口,个别人在想方设法把亲人调回来,粟裕却直接将粟戎生调了过去。

就这样,粟戎生从中国的南端来到北端,从高热的密林,来到寒冷的草原。这里干燥、严寒,是与南方完全相反的一个极端。不仅如此,粟戎生进入的是一个步兵连,他再一次成为“菜鸟”,只能从头学起。

在步兵连的历练并不容易,虽然没有直接打仗,但有几次都险些要了粟戎生的命。粟戎生所在的连队一直在坑道作业,由于所在的地段质地较软,所以容易塌方。有一次,六米高的坑道塌到九米深,一个巨大石块很难排除。作为连长,粟戎生找来梯子,让战士们都离开,独自排险。不料,另一块石头落下,从他的肩膀边滑了下去,正好砸在梯子上,梯子当时被砸成两半,他和另外一半梯子都摔了下去,好在没有大碍。但是粟戎生回忆起来,依然感觉后怕,如果再偏十几厘米,落在自己的头上,那后果不堪设想。但是,更为可怕的是,如果当时排险的是其他战士,那出了事,他就更加无法交代。

而这种意外,粟戎生遭遇了三次,好在每次都惊险躲过。每次的哑炮排除,粟戎生都自己亲自上,直到危险完全消除,粟戎生才会让其他战士处理,他也因此获得了战士们的尊重。就这样,粟戎生从最基本的职务做起,慢慢地成为我党的高级将领。

1983年,改革开放没多久,粟戎生因为职务变动,他回到北京向父亲报告情况。此时的粟裕早已没有了当年的风采,他的身体状况日益下降,好在有周总理的帮助,才侥幸撑了过来。但是,年轻时留下的战伤,加上高血压等疾病,他只能待在医院里。

他来到医院,此时的粟裕已经有些精神恍惚,说话十分吃力,他在粟戎生的耳边,断断续续的讲道:师这一级很重要......对军队干部极为重要......。粟戎生没有想到,这短短几句话,竟然是粟裕留给他的最后一些交代。仅仅隔了大半年,他在部队得到了通知,匆匆忙忙赶到医院时,粟裕已经生命垂危。楚青是一个十分坚毅的女性,她强忍着悲伤,凑到粟裕的耳边说道:孩子们都在这。粟裕睁开双眼,久久地注视着他们,却没有说一句话。

1984年2月5日,粟裕的心跳停止了,粟戎生兄妹三人顿时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中。他们按照粟裕的遗愿,没有举行任何仪式。但是,在遗体火化那天,八宝山聚集了众多前来悼念的人。在整理粟裕将军的骨灰时,粟戎生在粟裕将军的颅骨位置,发现了三块小铁片。粟戎生捧着铁片去给楚青看时,楚青掩面而泣:算起来,她们已经存在54年了。原来,这就是粟裕将军多年来头痛的主要原因。

就这样,粟戎生与母亲楚青一起,遵照粟裕的遗愿,将粟裕的骨灰洒在他战斗过的地方。当他来到沂蒙山区,看见群山之间铭刻的一座座丰碑,不禁感慨万千。他热泪盈眶,庄严地说道:亲爱的父亲,你永远是我前进的动力。

事实上,粟戎生一直把粟裕当做目标去努力,不仅练出了和粟裕一般的好枪法,而且治军从严,爱护士兵。由于出生于哈军工,他对如何打赢未来高科技战争的局部问题格外关注,而他也是国内将无人机技术应用于军事领域的第一人。进入21世纪,粟戎生晋升中将军衔,但对于自己的过去,他十分谦虚地说道:感谢哈军工打下的底子,才能一直在部队待下去,国家总要有人去当兵。

退休之后,粟戎生卸下了所有的职务,但是没有放下自己热爱的工作,依然待在部队中进行试验、研究,全然没有休息的意思,用他喜欢的一句歌词来说,“虽说艰苦,我心里欢乐。虽不富有,拥有山河。”

除了粟戎生,粟裕的另外一子一女也是十分杰出,次女粟惠宁获得大校军衔,同样一直在奋斗。他的小儿子粟寒生活动在经济领域,在远洋公司工作,也在发光发热。自此,能够看出粟裕将军完全将他的军事风格融入到生活中,就连教育子女也是如此,而他的后代也并没有让他失望。

作为粟裕的后代,粟戎生完美地继承了他父亲的性格,坚毅、勇敢,吃苦耐劳,却从不向人民提任何要求。他一生努力,既是粟裕的严格要求,也是向着粟裕努力的追求。作为革命将领的后代,没有在吃喝享乐上占到任何便宜,却总是冲到危险的最前线,只身面对战争,他是真的做到了无愧于自己的父亲,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

参考文献:

《开国元勋的子女们》 滕叙兖

《1953-1966 “哈军工”组建纪实》 吕凤茹

《粟戎生:将门虎子因戎而生》 余果

2 阅读:309

山槐谈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