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最突破道德底线的4件事,司马昭弑君上榜!

情怀历史 2024-05-08 19:22:41

三国是古代历史上的著名战乱时期,不管是诸侯还是权臣,都面临着十分激烈的斗争。于是,为了击败对手,取得胜利,这些人物可以说是用尽手段,穷尽计谋。当然,“兵者诡道也”,只要能够取得胜利,确实可以不用考虑手段和方式。可是,在三国时期,以下四件事情最突破道德底线,所以令人不齿。

一、吕布弑杀义父

吕布初因勇武被并州刺史丁原任为主簿,受到了信任和重用。不过,公元189年,董卓入京之后,诱其杀丁原,并任骑都尉,后任中郎将,封都亭侯。对此,在笔者看来,吕布背叛丁原这位主公,固然是拉低道德水平的行为,不过,这放在汉末三国时期,还能说是突破底线。

可是,在跟随董卓,特别是和董卓誓为父子后,吕布却没有收手。公元190年,关东军起兵讨董卓,吕布参战,因与将领胡轸不和,被孙坚战败。到了公元192年,吕布被王允、士孙瑞、杨瓒等拉拢,成功刺杀自己的义父董卓,任职奋威将军,进封温侯,与王允同掌朝政。

在重视孝道的古代历史上,背叛甚至弑杀义父的行为,都是令人难以接受的。自此之后,吕布也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最终,公元199年,吕布被曹操下令处死。

二、吕蒙白衣渡江

白衣渡江是在东汉末年的襄樊之战末期,东吴吕蒙袭击荆州、消灭关羽的一场行动。因为在渡江过程中,吕蒙让部下都扮作成商人的样子,所以这次战役被叫作“白衣渡江”。在三国之前,无论各国交战多么频繁,穿着“白衣”的商贾都享有特权,能够在各大势力间“穿行”,却不会遭遇攻击。如同两军交战不斩来使一样,双方也不会对商人下手。

现在,吕蒙的“白衣渡江”,开启了“军人伪装商人的先河”,从而导致“白衣渡江”之后,历史上再也没有军队给“商队不受检查,穿行无羁,交换有无”的特权,这显然也是突破“战争规则”与“伦理底线”的行为。

三、司马懿洛水之誓

早在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曾在洛阳洛水边郑重发誓,誓言绝不因为兄长被朱鲔所害而展开报复,这一传世佳话即为洛水之誓。

而在公元249年,司马懿也效仿光武帝,在洛水处发誓,表示不会对曹爽进行报复。值得注意的是,正是因为相信司马懿的承诺,曹爽在高平陵之变中放弃了抵抗。可是,之后司马懿的行动却让人大跌眼镜,他不仅背弃誓言,还残忍地消灭了曹爽及其亲信的三族。

对此,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如果规则不被信服,无法形成共识,那社会将无法维系,只能回到野蛮状态。因为司马懿违背承诺,尤其是向洛水这个神圣地方的誓言,这同样拉低了当时的道德底线。当然,比起司马懿的洛水之誓,他的儿子司马昭可谓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四、司马昭当街弑君

司马昭弑君,是三国时曹魏甘露五年五月(260年6月)发生于魏都洛阳的著名事件。当时,曹魏皇帝曹髦欲讨伐司马昭,却因王沈、王业的背叛而泄密,其本人被司马昭的亲信贾充指使武士成济弑杀于南阙。事后司马昭另立曹奂为帝,曹髦被追贬为庶人,忠于曹髦的大臣王经及亲属被杀,成济则作为替罪羊被夷灭三族。

尽管最后禅代成功,司马昭弑君事件仍成为了司马氏集团挥之不去的阴影。直到东晋,据《世说新语》记载,当晋明帝听王导讲述晋朝建立的过程,听到司马昭弑君等事时也忍不住捂住脸说:“若如公言,祚安得长!”

0 阅读:75

情怀历史

简介:往事如风,一座城、一段历史、一种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