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开天笔下《郑和下西洋》开启回望历史的时空隧道

华舆 2024-05-20 14:10:50

【东西问客户端5月19日电】600年多前郑和下西洋呈现出怎样的历史人文风貌?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长风万里——钟开天《郑和下西洋》500米长卷中国画北京首展”在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拉开帷幕。

这是一幅怎样的长卷?一组数字可以直观表达:该作品由中国艺术家钟开天历时13载创作完成。作品为500米长卷,画布设色,全画共三卷十八章,重360斤,展现了300余个场景,17000余人物,全景式再现六百多年前多个国家和地区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

  ▲2024年5月18日,画家钟开天(左)向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副馆长宁一捐赠书画作品。(李国庆 摄)

“画卷”慢慢展开,诸多细节展现在眼前:故事从福建长乐扬帆出海开始讲起,码头繁忙的景象,街道商贾云集;古时印度尼西亚,岛国林立,土沃物丰,玛瑙、豆蔻、胡椒、椰果无所不有。再比如,到访印度柯枝,郑和将家乡(云南)使用网鱼(方式)扳罾传给当地渔民;当地盛产的胡椒、豆蔻被郑和使团大量收购;海边的香料市场,迎接各国商客,船队带来中国瓷器、丝绸、铜鼎、茶叶,在此进行交易……

  ▲2024年5月18日,《郑和下西洋》(局部)展示郑和将家乡(云南)使用网鱼(方式)扳罾传给当地渔民。(李国庆 摄)

钟开天自2010年开始投入到《郑和下西洋》的创作中。他坦言:“题材虽好,但工程浩大。画作的难度在于留下的史料极少,考察起来颇具难度。而美术需要形象,需要细节。”

钟开天花了大量时间在史料收集、考证方面。他前往柬埔寨、印度尼西亚,以及非洲、中东国家,拜访专家学者、探访当地博物馆等。

  ▲2024年5月18日,《郑和下西洋》展示郑和出使爪哇(现印度尼西亚)时与当地民众交流的情景。(李国庆 摄)

13年的时间,这其中艰辛,很难用几句话概括,面对诸多困难,钟开天提到两个核心观点:“舍得”,专心做这一件事,放弃另外一些事;像“蚂蚁啃骨头”一样,在画的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并且进行总结。

  ▲2024年5月18日,参观者在现场欣赏展出的巨幅画作《郑和下西洋》。(李国庆 摄)

据了解,《郑和下西洋》长卷既体现中国画的技法与特色,又兼有西方透视学、解刨学、色彩学支撑,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突破和创新。钟开天在此前的媒体发布会上介绍了画作的几个突破:从二维空间进入三维;300多个场景转换,且转换自然;打破了时间空间概念;山水、花鸟、人物、亭台楼阁、海洋、天空、建筑等众多元素集于一画;工具材料的突破,包括画布、颜料……丰富中国画的表现力。

  ▲2024年5月18日,《郑和下西洋》的场景吸引参观者驻足欣赏。(李国庆 摄)

本次展览也是侨博开馆10周年“侨蕴”系列艺术展的重点展览。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副馆长(主持工作)宁一认为,钟开天先生创作完成的《郑和下西洋》长卷,多角度、全景式再现了郑和下西洋过程中的重要历史事件,所到国家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地理景观,对研究、传播、展示中国人移民海外的历史与文化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和图像价值。

“这次展览既是视觉艺术盛宴,也给大家提供了一次关于历史和现实的沉思。”宁一提到,郑和下西洋是中国海外移民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开辟了中国人更宽更广走向世界的路径,促进了中华文化在域外的传播与交流。

  ▲2024年5月18日,《郑和下西洋》引起参观者们讨论。(李国庆 摄)

据悉,展览除展出《郑和下西洋》长卷外,同期还展出了钟开天近期创作的20余幅书画作品,以及与郑和相关的10件古瓷器照片和120枚金石印谱。(完)

作者/凌云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