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以生命哲学为内核的无神论

璞因挲果 2024-05-11 09:22:50

常听信佛的人将佛陀称为“本师”,因为正信的佛教徒认为佛陀与信众是师生关系。因为,佛陀是觉悟者,是引领我们的导师,引导我们在人生中求得解脱与升华。

因此,在正信的佛教中,佛并不是神,更不是造物主,他不掌管吉凶,也不讲祸福,因为佛也是由人修行而成就的。

佛是关心一切生命的,尤其是人的生命,并坚持认为包括人在内的所有的生命都不是外在神灵赋予的,而是“由绝诸对待的如来藏本体缘起而产生的。”

可见佛教没有宗教的鬼神信仰,没有迷信,只有理性,所主张的一直是无神论。

因此佛教所认定的是,生命其本身是有其内在的规律性的,而只有掌握了这一规律才可以避免生命的盲目性,并才能最终使得生命获得圆满。

对于佛教来说,生命由两个层次构成的,一层是本体,一层是现象。

前者佛教谓之“法性”“实相”,简称“性”;又被称为“真相”;而后者佛教谓之“法相”“假相”,又被称为“假象”。透过现象看本质也是佛教运用的具体方法。

因此佛教讨论生命问题是从生命的现象开始的,其特征就是所有的生命都是一种“和合性”的生命形态。其具体构成形式就是著名的“色受想行识”称为“五蕴”。

其中“色”表示人的物质存在,而“受想行识”表示人的精神性。我们由五蕴所感知到的外界世界共有十八种,又被称为十八界:

我们认知世界依赖的是六根: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

而认识的对象有六境:色界、声界、香界、味界、触界、法界;

由此生起的认知便是六识: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

这十八届构成了我们所处的世界一切现象的分类,包括人的主体心和身,以及人所感知的外部世界。由此可知,人的生命形态和结构是多重的,并且是有条件性的。

对于佛教来说,只要不是单一性的存在就不是真实性的存在。现象界的一切都是多重性、互相依存的存在,说明了生命现象是“因缘和合”的。现象界的一切都是彼此关联且互相影响的,所以他们本质不是真实的存在,简单说就是“多”即是“假”,唯有“一”才是“真”。

毕竟“因缘和合”的特性就是事物之间是有关联必须依存条件而存在,不独立且没有自主性的,受因果关系的影响而变化无常的,因此它们是没有实在性和真实性的,佛教称之为“无常”与“无我”。

这个理论就是大家所熟悉的“缘起性空”,亦称为“缘起论”或是“空论”。

既然现象界的一切都是虚幻不实的,因此佛教认为我们就不该执着于现象界的虚妄,这就是“不执住”,否则就会被假象束缚而不得自由。

但佛教也认为,在变幻无常的现象界背后是有着唯一自主的恒久“存在”的,这就是佛教所谓的“法性”,或称作“实相”。

只不过由于翻译的不同,这个实相在佛教不同的教派中拥有不同的称谓。禅宗称其“自性”;唯识宗叫“阿赖耶识”、华严宗则是叫“华严世界”等,但原始的佛教将它叫做“涅槃寂静”或是“常乐我静”。

对于佛教来说,现象世界是一个由无数的条件、因果在不断关联、变化中幻化无常的世界,这一切都是难以把握且不真实的,因此赋名为“空”。但是我们存在的世界,本质是真实而无分别、圆融不二的,这便是本体的世界,佛教称其“不空”。正是本体世界的存在,使得现象世界纷繁的一切有了规律,便是“因果”。

以上,便是佛教中的世界观。

很显然,一切都是理性且不存在主宰世界至高神明。

而修习佛法的目的就是为了堪破虚妄无常的现象世界,使人从纷扰的烦恼中挣脱出来,悟达世界的本质,完成自性的升华。

由此可见,佛教的本质是以生命哲学为内核的。

3 阅读:30
评论列表
  • 2024-05-14 15:47

    佛教承认有鬼神(六道生灵),但不承认有一个人形主宰(创世神);承认有命运,但不承认它绝对不可变、坐等成败;承认有吉凶祸福,但不主张盲目求神拜佛、依赖外力。

  • 2024-05-17 14:56

    阿弥陀佛[祈祷] 3 佛教承认有鬼神(六道生灵),但不承认有一个人形主宰(创世神);承认有命运,但不承认它绝对不可变、坐等成败;承认有吉凶祸福,但不主张盲目求神拜佛、依赖外力。

  • 2024-05-14 11:44

    佛祖从来就没有死过,这个比神厉害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