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平博士为“红棉学堂”文史深研班讲授经典阅读

大粤追光灯 2024-04-18 21:53:36

什么是经典?为什么要学习经典?如何阅读经典并从中汲取力量更加坚定文化自信?

4月18日,中国晚报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文化学会会长、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中山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周建平博士,为“红棉学堂”文史深研班作了《经典阅读与文化自信》的专题演讲。广州市老年干部大学70人参加了讲座。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自信,更是一个民族可贵的精神品质。

“经”是经久不易之书,“典”是规范神圣的典册。“经典”具有根源性、典范性、权威性和永恒性,或是经过历史淘汰,优胜出来的被证明是最有价值的特殊文献,或是对某个领域产生深远影响的伟大作品。一个有深厚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必然有自己经久不衰的经典。

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的中华民族,拥有怎样的文化经典呢?这些古老的经典对当今中国又有怎样的现实意义呢?在周建平看来,经典阅读对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具有特殊意义。

   

周建平就如何坚定文化自信,守护文化根脉,讲好中国故事等方面展开讲述。结合丰富的文史知识和生动翔实的阅读体验与思考,深入浅出地阐释了阅读经典对民族、国家发展的重大意义,激发经典阅读的兴趣,探讨经典阅读的方法。引导广大读者通过阅读经典作品,不断增强文化自信,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品读经典,守护文化根脉。“经典似酒,储藏越久则越加醇厚;经典如泉,不断诠解永远意犹未尽;经典如日,苟日新、日日新,总能激发灵感、激情与希望!”周建平教授开宗明义,提及经典著作之所以能够流传的原因。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文化的泱泱大国,经典堪称中国的瑰宝,中华的文化之精粹。从阅读经典中汲取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复兴与发展,最为基础和关键的力量。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一句出自明代顾宪成的名句,成为中国自古以来的读书人一种推己及人的真实写照。以此为纲,周建平通过旁征博引,深入解读经典,传授了丰富、深刻的文史知识。

经典之作,上穷千古而百代不衰。孔子的《论语》,“仁、义、礼、智、信”成为人生信条和行为准则,民族深层次的人文价值,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底色。《孟子》“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成为中国人走向现代政治文明的伟大思想源头。老子《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经之王,传遍世界各地。严复翻译的《天演论》,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民族危亡的时刻发出强有力的呐喊,唤起了国人的救亡意识。

经典之作,传布中外而启迪民智。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邪恶即无知”,塑造了哲学一开始的模样。经典图书亚当斯密的《富国论》、牛顿的《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马可波罗游记》《利玛窦中国札记》,地理大发现,与工业革命、启蒙运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推动世界科技经济文化发展。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刺破了黎明前的黑暗,点燃了革命思想的火花,让人类在探索历史的进程里看到前进的方向。

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古今中外,经典迭出,灿若星辰,境界高远!阅读过后,经典将如何具体影响人们的生活?周建平以“把理论变成故事、用故事承载思想、以思想激发情怀”的讲述方式,结合生动翔实的例子,表明了文化自信对个人和国家带来的深刻改变。

法国哲学家狄德罗曾言:“怀疑是向哲学迈出的第一步。”读书求学何尝不是如此?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莎士比亚曾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牛顿也有名言:“我比别人看得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周建平指明,“巨人的肩膀”就是记录前人成就经验的书籍。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跻身于浮躁的社会,在各种压力面前我们常以为外来的帮助最重要,实际自己内心深处的力量,才是使我们熬过冰雪,获得重生的力量。

如何阅读经典?周建平介绍了阅读经典的方法,如何下“硬功夫、真功夫、巧功夫”,并为学员们列出一批经典书目。从个人经验和历史回望,看到阅读经典之于民族、国家发展的重大意义。周建平表示,坚定文化自信,将助力我们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增强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经典阅读正是致力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周建平如是总结。

课后学员与周建平教授热烈讨论

周建平博士的课,深入浅出,厚积薄发,激情涌动,点评精到,受到学员喜爱。

任晓兰:人间四月天,最美读书时。世界读书日在即,广州市老年干部大学举办的第二期“红棉学堂”文史深研班邀请周建平博士为我们做了题为《经典阅读与文化自信》,及时且精彩入心的讲座。周博士旁征博引、自信地引导我们如何在浩瀚书海中选择经典,让读书人的灵魂也在听讲座中产生了深度共鸣与无比感动。阅读滋养心灵,沉静下来阅读经典亦能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与乐观豁达不期而遇。活到老,读到老,让读书成为我们的内在需求,融化到灵魂,成为生命的一部分,人间有味是读书。

谭俊梅:今天聆听周博士的讲座,我收获最大的是在如何内化经典作品理解经典文化方面解放了思想。周博士在讲座中告诉我们可以方式灵活,途径多样地进行输入以达到理解内化。灵活指的是可选取自己喜欢的部分或可选择最精华的部分进行反复阅读诵读理解等等,多途径则是可以通过视听等途径,这个“视”除了阅看,还可以是观看节目等等。

庄红宇:今天有幸聆听了周建平博士讲授,着实给我一次学习、开阔视野的机会。周博士的"阅读经典,坚定文化自信"课程,突出了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周教授知识渊博,从中国经典文学讲到西方经典,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在听课学习中,收获不少,感想颇多,使我深刻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和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日后我会多阅读唐宋诗词和毛主席诗词,感悟诗词中的美感,豪迈,振奋人心的力量,丰富充实老年生活。

王秋儿:“经典阅读与文化自信”讲座,再一次让我们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经典的重要性。全面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品位,须从我们每个人做起,阅读经典了解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读懂儒家思想“仁、义、礼、智、信”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有这些深厚的文化底蕴都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也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根本所在。周会长还引用了苏格拉底的名言:美德即知识,邪恶即无知,无知是罪恶的根源。我联想到我国的九年义务教育,在科目内容的配置上,对“经典阅读与文化自信”的教学比例问题。

曾建芳:虽然上个学期听过周教授的讲座,今天再听,仍然意趣盎然,可能这就是中国文史的魅力所在。

马爱平:再次聆听周教授的讲学,他语言表达清晰生动,内容非常丰富并贴彻着每个历史时期,精彩不断!使我越听越精神!同学们也不时发出赞许的笑声!央视播出的《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和《典籍里的的中国》也总是吸引着我。从2016年至今八年来,我在老年大学学过的东方舞、民族舞、形体芭蕾和古典舞中,最喜爱的是古典舞,我对文史由衷的热爱。

黎伟彤:今天再次在“红棉学堂-文史深研”班聆听周教授关于中外经典文学的阐述和见解,历史名人巨著诗篇侃侃而谈,融通古今中西,腹有诗书气自华。适逢听君言一席,开卷启蒙谓之益。我辈自当学而思,上下求索寻真知。(记者 何金德)

0 阅读:4

大粤追光灯

简介:不一样电视台!资深电视人联袂打造,互联网电视播出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