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80后山东人,初中辍学,在工地做小工,婚后独自到新加坡打工

故事织梦人 2024-04-24 22:40:22

一、家乡的田园风光

我的家乡位于山东半岛腹地,是座环山围绕的小县城——沂南县。这里群山环抱,溪流纵横,自古就有"九逵十八峰,万山拥抱"的美誉。虽然家乡的自然风光秀丽宜人,但由于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经济发展一直落后,百姓们生活贫困。

上世纪80年代的一个寒冷冬日清晨,我就出生在这片青山绿水之间的一个普通农户家中。家里祖祖辈辈世世代代都是穷苦农民,过着自给自足、自耕自食的日子。我们全家共有6口人,爷爷70多岁了,奶奶60出头,父母亲40多岁,除了他们两个,还有我和我的两个妹妹。

我们一家老小都住在一间只有20多平方米的小瓦房里,家徒四壁,陋室披裘。房间里除了几张很简陋的木板门,再没有任何家具用品,冬天取暖全靠炕灶。父亲常年在外做一些体力活挣点微薄收入,维持家计;母亲则在家操持家务,照顾我们三个孩子。

农村里没有自来水,我们全家人喝的都是井水。记得小时候最讨厌在冬日被窝里爬出去跑到村外的公共水井去提水这件事,那个时候冷得我浑身直哆嗦。家里也没有自来电,只能靠些篮子煤油灯作为照明,每天晚上黑咕隆咚的,到了冬季更是伸手不见五指。

虽然家境贫寒,生活窘迫,但家乡祁连山脉般连绵的群山和溪流旁郁郁葱葱的田园风光给了我永恒的童年记忆。小时候最快乐的事就是放学后和伙伴们在山间小路和溪边玩耍,捉迷藏、抓知了、采野果、游泳戏水......青山绿水间才是我们最天然的游乐园。

二、出生和成长

我于1981年9月18日冬至之前出生,排行老大,父母亲为我起名叫李雷。当时正值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时期,但家乡农村的面貌和我们的生活状况依旧很落后穷乡僻壤。

母亲高小英,一位28岁的贤惠妇人,生我时遍体鳞伤。而父亲李占奎当时只有30岁出头,是个体格健硕、为人老实本分的农民。由于家境贫寒,父亲只读过几年小学就辍学在外打工了。他那年纪虽小,却早已习惯了在外作粗活挣口钱养家糊口。

除了我,父母后来又给我添了两个妹妹,分别是1981年出生的李梅和1985年出生的李花。三个孩子年龄相差不远,在家里总是打打闹闹、吵吵嚷嚷的,热闹非凡。

祖父母姓张,都是地地道道的沂南本地农民,一辈子未曾离开过这片热土。祖父张合友当年只上过几年私塾,勤劳朴实,是个纯正的农民;祖母张玉珍能歌善舞,曾在年轻时被誉为"沂南八大怀才"之一,惜才无遇。两位老人都已年过花甲,全身是伤,但仍在家中操持家务,照看孙儿孙女们。

我们全家就靠父亲打点零工和祖父祖母年后年底卖些农产品维持温饱。生活虽然拮据,但大家拥有纯朴热闹的小日子。父母和祖父母诚恳勤恳,对孩子们百般呵护。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教导我们诚实守信、尊老爱幼,让我从小就懂得了孝道和道德操守。

那个年代农村极为贫穷,但生活还是充满乐趣。印象最深的就是每逢农历新年和中秋节,有街坊邻里走亲戚来家里拜年的时候,大家就会在祖父祖母的率领下载歌载舞、嘻嘻哈哈,热热闹闹地过了一个夜。虽然家徒四壁,但亲朋好友的欢声笑语总能给房间带来温暖。

三、辍学打工

1994年的夏天,我15岁那年不得不辍学打工了。当时我刚从县城周家庄中学读完初二,成绩在年级中属于中等偏上。虽然学习还不错,但家里的生活实在太拮据了,我不想再给父母增添负担。

初中毕业后没多久,我就在家乡找到了第一份工作-在县城东关一家小餐馆做跑堂,每月只有100多元的微薄工资,但对我们家的经济状况来说已是雪中送炭。打工后我尝到了生活的艰辛,体会到了父亲外出打工赚钱养家的不易。

后来我又在乡下一家理发店学了理发,每个月能挣200多元。1997年18岁时,我在县城一家小型建筑工地干起了体力活,虽然工作十分辛苦,但收入终于有了可观的提升,每个月能拿到500元左右的钱。

第一次挣到这么多钱时,我高兴极了,立即拿出一半上交父母,剩下的自己攒钱。在工地上干活时,我被当地多年打工经验的农民工叔叔教导技艺,渐渐从一个门外汉成了挑夫、木匠、泥水工甚至电工,日薪逐步攀升到50元左右。我总是卯足了劲干,为了多挣那么一点钱,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劳累。

20岁那年,我已成了工地上小有名气的"脚手架皇帝"。由于曾在高空的脚手架上摔下来摔伤过腰,我对操作脚手架特别在行,日薪达到了80元的高峰。钱虽然挣得多了,但也意味着风险越来越大。忙碌于体力劳作的同时,我也在观察身边人的精神世界,看着那些岁数比我大不了几岁的农民工,一个个生活拮据、疲惫不堪的样子,我的内心也开始萌生了改变现状的想法。

尽管打工收入直线上升,但生活质量却依旧不高,房子还是那间狭小简陋的瓦房,没钱置办太多家具,休息时只能躺在冰凉坚硬的水泥地上。年过25岿,生活的压力让我开始考虑是否要成家立业。我确实已为家里攒下了一些钱,但远远不够在城里安家的费用。这时一个机会来了......

四、结婚生子

2002年的春节前夕,我23岁那年,在一个冰天雪地的寒夜里,我迎娶了同乡女孩张秀英为妻。她比我小两岁,是个体型稍矮但长得极其漂亮的姑娘。婚礼虽然简陋,但热热闹闹、好不喜庆。

婚后的第一个年头,我们夫妻俩仍旧住在那间20平米出头的破瓦房里,和我的父母、妹妹们以及年迈的爷爷奶奶们挤在一起。生活的确拮据,但有了妻子的陪伴,我的日子倒也温馨而有滋有味了。

第二年,也就是2003年的时候,妻子怀孕生下了我们的第一个孩子-一个漂亮的女儿。按照当地的习俗,孩子出生后满月那天,家里请来周围的亲朋好友做了一次小小的满月酒席,祝贺新生命的诞生。我和妻子给这个可爱的小女儿起名叫"丽丽"。

丽丽出生后,我的肩头算是真正负起了当父亲的责任。生活的重担变得更重了,我必须为家里更多的口粮操劳。虽然每个月的收入已达800元上下,在当地乡镇算是小有钱景,但要养活六七口人的开销仍然捉襟见肘。

那几年,我和妻子为了给孩子一个好的成长环境而努力打拼。我白天在工地上干活,下班后就赶回家帮忙做家务;妻子则在家里精打细算,精简节俭用度,每一分钱都过问题。生怕一不小心把钱给浪费了。

2007年,我们添了新丁-一个儿子。按当地风俗,男孩子一出生就要给他"满月理发"。虽然我已不再那么穷困潦倒,但生活质量仍然不高。两个孩子的出生无疑加重了我们的负担,压力越来越大。

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当妻儿们熟睡后,我常常一个人站在房前那棵大树下,遥望星空,暗自思忖着要如何改变现状,为家人创造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可是一蹶不振的我,没读过多少书,真的别无出路。我开始感到前途迷茫和无助.....

五、机缘来临

2005年的春节将近,当时我已26岁了,有了儿女后的生活压力让我开始焦虑不安。虽然我在当地挣钱给家里这件事上勤勤恳恳、努力不懈,但总感觉好像遇到了瓶颈期,根本看不到改变现状的希望。

就在除夕家宴时,邻村的老乡王大叔莅临我家作客。王大叔今年53岁,在新加坡打工已经有10多年了。聚会时,他给我们介绍了一下在新加坡的打工生活。

"新加坡是个很不错的地方,那边的工资比国内高出好几倍呢。"王大叔掏出一叠硬币和纸钞,在桌子上理了理,"虽然辛苦一些,但只要肯吃苦,通过几年的努力完全可以在那边攒下一笔可观的积蓄。"

我看着王大叔拿出的那些钞票和硬币,个个都面值很大,让我顿时对新加坡充满了向往和好奇。妻子在一旁也注视着那些钞票,眼神闪烁不定。

"别看我现在混得还可以,当年在新加坡的生活也是吃了不少苦头。"王大叔接着说,"不过只要坚持,将来就能改变命运了。你们年纪也不小了,要是再耽搁下去,就来不及了。"

王大叔的话就像一记当头棒喝,狠狠地击中了我的心扉。是啊,要是再这样熬下去,我们一家子就真的穷困终生了。这个时候要果断一些,趁着年富力强,赶紧寻找改变命运的出路。

当晚,我独自在房前的大树下坐了许久,脑海里一遍遍浮现王大叔话语中的"新加坡"二字。这似乎就是我一直在寻找的出路了!第二天一大早,我就找到王大叔,详细打听了在新加坡打工的具体情况。

原来只要通过出国打工中介公司介绍,并支付一笔中介费用,就可以获得为期两年的新加坡工作签证和安排。中介会负责在新加坡那边为我物色第一份工作,也会提供最初几个月的食宿,极大地减轻了出国打工的难度。

虽然要支付一大笔中介费让我颇为犹豫,但为了家人的未来,我必须要勇敢地去一试。经过反复权衡,我终于狠下决心,立志要在机会来临之前,一定要把握住这个改变命运的良机!

六、新加坡打工生活

2005年4月的一个清晨,阳光明媚,万里无云。我站在家门口,眺望着远方,深吸了一口气,心中百味杂陆。妻子和两个孩子依依不舍地簇拥在我身边,个个都眼眶微红,看着让人肝肠寸断。

这是我人生的又一个新的起点,也是我艰难又充满希望的人生历程的开始。为了家人的未来,我不得不做出这个将近两年不见妻儿的艰难抉择。

经过4个小时的车程,我终于来到了距家乡400多公里之外的济南。在那里,我由一家新加坡人力资源中介公司负责安排后续的一切手续。第二天,我就被带上了前往新加坡的飞机。

太阳下山后,我终于抵达了这座让我无比向往的城市-新加坡。初来乍到的陌生环境,让我有些手足无措。好在中介公司已为我们安排好了最初几个月的工作和生活,否则我真不知如何是好。

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小型餐馆打工,薪水只有800元人民币左右,但已经比国内的水平高出一大截了。我们这批从国内来的打工者都被集中安置在了一个廉价的劳工籍,环境陈旧而简陋,三人一室。我的两个室友分别是来自河南和湖北的老乡。

一开始的日子着实有些懵懵懂懂,三个人靠着有限的积蓄相互勉励,互帮互助,渡过了最初的艰难时光。每天从清晨5点就开始工作,一直忙到晚上10点多才能下班,而且工作环境和作息时间都是陌生的,非常辛苦。

除了工作的酷熬和环境的陌生之外,最让我揪心的是对家人的思念。一想到妻儿们在万里之外的家乡,我就无法自已,泪水汪汪而出。我真恨不得能分了个身,一个照顾家里老小,一个在异国他乡打工。

渐渐习惯了新加坡的生活,我仍在不断努力地找机会改善自己的处境。大概半年后,我从餐馆服务员做起,转而去当了一名建筑工人,月薪终于达到了1500元人民币。虽然很辛苦,但我很高兴能挣到更多的钱寄回家乡。

就这样,在新加坡我先后做过十几份低薪工作,而且生活环境也一直很简陋。但我从没有放弃过,一直在不断进步,努力改变现状。终于在2010年时,我做到了施工现场的项目经理,月薪终于可观了。

七、渐入佳境

2010年,在新加坡打拼整整5年之后,我的事业终于有了起色。凭借着多年扎实的从业经验和勤恳踏实的工作作风,我获得了建筑公司的青睐,被委以重任,出任了一个大型工地的项目经理一职,月薪终于达到了将近一万元人民币的可观水平。

作为工地主管,我的工作主要职责就是全面负责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质量控制、安全管理和成本控制等方方面面。虽然工作压力很大,但薪资待遇的改善让我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有了可观的收入,我首先就把国内祖居的那间20平米狭小瓦房彻底拆除了,在原址上重新修建了一栋占地面积达150平方米、四合院式的大宅院,再也不用像从前那样家人们挤在狭小的空间了。

房子的建设耗费了将近40万元人民币的重金,但由于多年的打工积累,我已经攒下了100多万元的存款,因此这笔开支并不算什么。除了盖新房,我还在家乡沂南县城买了一处价值60万元人民币的商铺,打算将来作为投资理财。

新房落成后,我就申请把妻儿和年迈的父母老两口接过来新加坡和我团聚。2011年春节前夕,他们乘坐飞机从老家抵达新加坡,终于见到了我们分隔两地好几年的一家人重逢,彼此万分激动,泪眼婆娑。

在新加坡的这几年,我家人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父母不再住在陈旧简陋的农舍,有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孩子们也不用再像过去那样艰苦倍受穷困的折磨了,可以安心读书;妻子更是过上了舒舒服服的闲云野鹤般的生活,无忧无虑。

渐渐地,我们一家人在新加坡这个陌生的岛国也算是将就地生存下来了。我将父母和儿女们安顿好之后,工作上也更加专注努力,希望能赚更多的钱,攒下更多的家当,好让家人将来衣食无忧,过上无憾的生活。

2022年春节前夕,我暂时放下工作,和家人一起回到了家乡沂南老家探亲。19年匆匆,家乡村庄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处处都是新房新楼,交通设施一路改善,而且农村的生活条件也有了极大提高,与之前判若两世。久别重逢,一切变得如此美好,仿佛就连天空都变得更加蓝了。

八、归乡探亲

2022年1月中旬的一个清晨,北方的严冬已尽,万里无云,和煦的春风拂面而来,沂南县城暖阳高照。我一家7口人搭乘航班从新加坡飞抵济南,然后转乘专车返回家乡。

车子行驶在美丽的乡村公路上,路旁是绿油油的麦田,一望无际的田园风光让我回想起了儿时的纯真年代。小时候和爷爷奶奶在麦田里捉知了,跑跳嬉戏的情景一幕幕浮现在脑海中,心中洋溢着无比亲切和温馨的感觉。

我们先在县城里停留了几天,住在之前购置的商铺的二楼。回乡路上,我特意让司机绕了一些远路,把我们所经过的每一个村庄都看了个遍。

这些年来,家乡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变。以前贫困落后、确一钱一卡的农村,如今处处是高楼大厦、水泥路、绿化带,宛如一个崭新的城市。看着眼前的一幕幕,我的心情无比激动,仿佛就连天空都变得更加湛蓝了。

临近除夕那天,我们全家驱车回到了位于沂南赤山脚下那片村庄里的老房子。第一眼看到那栋新建的宽敞大院,我内心就泛起了万般的感慨。

这间院子就是我儿时生活的地方,我出生、长大的地方。如今这里变成了可以让我们一家老小安身立命的安乐窝。祖父母和父亲曾在这里扎根多年,我又在外漂泊了十多年,如今终于可以在这块热土上安家落户,圆了一个多年的梦想。

除夕那天,我们亲手包了上百个饺子,一家人吃了一顿丰盛的年夜饭。在这个标志团圆的日子里,我的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也多希望往后每一年都可以像现在这样,和家人们团聚在一起,一同吃吃喝喝,其乐融融。

次日大年初一,全村亲朋好友们都赶来我们家拜年,场面热闹非凡。他们盛赞我在新加坡多年的奋斗成就,奉我为乡里的"贫困斗士"和"新加坡人"。我则回赠他们每人一个红包,以表谢意。

大年初三那天,我独自一人来到了位于村外的一座山顶,遥望了一下整个村庄。这里就是我儿时常去放风筝、赏花、游玩的地方,如今也被重新修缮一新了。看着家乡在这几年间发生的巨变,我为之自豪;而我又是凭着一股出自内心的朴实和韧性,才得以成功改变命运,攀上了人生的新高峰。有生之年能在故乡实现夙愿,我无比感动!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