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学会“套路”儿子,他变得越来越自律

百合读书 2024-05-09 07:12:25

不知道你家孩子也曾出现这样的情况:

只要是放假或周末,一心就沉浸在手机和电视中;

孩子完成作业只想蒙混过关,达到最低要求就行;

一有点难度或要费劲才能完成的作业,干脆就不写;

做什么都得过且过,不吵不吼就不去做,吵了吼了有时也不做。

我的口头禅就是:你玩了那么久,早就该去写作业了。你再这样放肆的玩,难道就不怕废了吗?我不养废物!

以为这样吵几句,骂几句就能将孩子唤醒,可是眼见孩子越来越贪玩,越来越不自律。我意识到了自己的方法是行不通的。

直到我看一句话:让孩子有动力去学习,根本不是你的工作。相反,你要做的事是帮他们去培养自己的内动力。

痛定思痛,我发现自己想让孩子自律,想让孩子变得更好的思路,压根就是错误的,我更需要做的是“要让孩子自己想变好”。

更直白地说,不能把所谓的“动力”灌输给孩子或代替他接受,这是强迫而不是他真正想要的东西。

于是,通过学习和反复总结,我用了心理学中的“甜蜜点“来套路孩子,来试图来击中孩子的需求,进而促进孩子内在的动机。

内在动机也就是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兴趣或追求挑战以及提升自己的愿望产生的驱动力。

像我家孩子,从进入郑中开始,他的目标就是重点班,就是想追随自己喜欢的一个老师,也正是基于此他才报考这个学校。

不过因为各种原因,一直与重点班失之交臂,他的内心是沮丧和不甘心的。

然而此时他的感受是纠结和复杂的,一方面是觉得自己原本可以的沮丧,另一方面是对自己能力的怀疑,于是在这其中左右摇摆,反倒把自己困住了。

起初的时候,因为不甘心,学习非常努力,课堂极度专注,每天就像打了鸡血一样战斗力满满。

然而在巨大的压力之下,很快他的状态就开始两极分化,一边是出现睡眠障碍,一边是出现情绪内耗,一边是对学习完全的排斥。

我这时并没有逼着孩子去静下心学习,要求他自律一点,来战胜自己的问题,也没有用“胡萝卜“和”大棒“来诱惑或呵斥孩子。

而是静下心来想:孩子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开始不自律了?

思来想后,我发现孩子不自律只是一个表面,真正的原因是他开始对自己充满怀疑,失去心力和学习的兴趣了。

孩子一直对自己有要求,但有时因惰性而松懈了学习,还有情绪无法找到释放出口,容易纠结和恐惧,慢慢就变成了随波逐流,或者在没有实现目标时,假装自己不想要,却愈发自责和看轻自己。

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提出自我决定论,他认为只有满足人类的归属感、胜任感、自主感这三个深层需求时,人们的内在动机才能被激发。

于是我根据这三个需求,定制了提升孩子自驱力的三个方案:

首先,给足孩子安全感。

当我发现孩子所有的“摆烂”后的不自律,都不是他本意,而是觉得他做不好后的逃避,我此时只有心疼,而没有斥责。

我会告诉孩子:只要尽力而为就好,即便没有付出全力,也不必为此感到内疚,因为大多数人都无法做到拼尽全力。你已经做得足够好,让妈妈觉得很放心。

你有什么想不通的地方,或者心里有不痛快的地方,可以随时跟我倾诉。

当我这么做的时候,孩子的焦躁和摆烂少了很多,更能主动去约束自己学习。

其次,肯定孩子的每个进步。孩子经历了数次的挫败后,最缺乏的是对自己的肯定和信心。

这时讲大道理或灌鸡汤是没有用的,于是就悄咪咪肯定他的每一个进步。

当我看到他语文比之前高了十几分时,会肯定他:语文这次的现代文阅读进步不小呀,看来这段读书是有效果的。

看到他物理考了满分时,也会及时肯定他:不错呀,小伙子。物理竟然都能考满分,理化不分家,物理好的人,数学以后也不会很差!数学慢慢也会跟上来的。

不给孩子定具体的目标,不然这就是压力了,只是引导他给自己“画饼”,引导他相信自己是有实力,有能力做到的。

最后,把决定权交给孩子。之前为了让孩子自律,我会给他定年排目标和级排目标,现在只帮他分析在原有的分数基础上,哪科还可以优先“弯道超车”,剩下的交给孩子去自由发挥。

当我不再指手画脚,而是迎合着孩子的想法,解他的“燃眉之急”时,孩子越来越投入学习了,还在自己玩和学的时间,有了自己的规划。

而且从升入高中后,孩子每晚下课都坚持着跑步,光这点自律性已经打败了95%的人,我这个领跑者已经掉队了,可孩子还在坚持着。

是的,眼下所有的骨感都是暂时的,暂且用努力和坚持,去经历着变化,最终活成想要的样子。

自驱力不会浑然天然,自律也不是唾手可得,但经过努力和练习,一定会越来越好。

0 阅读:25

百合读书

简介:爱读书、爱思考、爱写作的百合,读完10000本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