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变成“会捧场”妈妈,儿子的厌学和摆烂消失了,再也不焦虑了

百合读书 2024-05-06 09:50:48

不要再跟孩子涌中传递焦虑,要表现出信心和勇气。

这是《自驱型成长》中一句话,它让我明白一个道理: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他得学会承担责任。

当我明白这个道理时,再也没有以自己想要的目标来倒逼孩子,而是尊重他的想法,停下来不断观察孩子为什么会出现厌学,为什么总不想呆在学校,为什么总在上课时想要跑神。

其实究其根本是压力和恐惧,孩子害怕自己做不到,害怕被人嘲笑,害怕自己丢脸。他惧怕的外在反馈远远超过了自己对于目标的期待。

从根本上来说,还是因为不自信和内心对自己缺乏认可,所以才想从成绩上得到一些存在感和价值感。

这时孩子需要的不是鼓励,不是定各种目标,也不是学习方法和总结能力,而是一些接纳自我的勇气和看见自己足够好的一双眼睛。

当我发现,孩子之所以难过到厌学,想要摆烂时,并不是出于对自己的放任,而是对自己没信心了,觉得自己是这么菜而极度自责和无法接受现状的一种逃避。

此时,我在反思是不是自己对孩子的反馈模式出了问题。这一复盘不打紧,还真是揪出了不少的问题:

每次孩子没考好时,我总爱说一句话:没事,下次考好就行,把错的题好好分析一下;

一次没考好算个啥,你是有实力的,下次努力和踏实一点就行啦;

是听课状态不好?还是题不会呀?要不要帮你找个补课老师?

慢慢来呗,急啥,只要后边踏实和努力点,就行啦。

这些反馈看起来没啥问题,但其实都是“隔靴挠痒”,一点正向作用都没起到,反而会让孩子有种“我妈可烦人”的感受。

这些反馈都是变相在否认孩子,要么是暗戳戳批评孩子不够努力和踏实,要么是想尽各种办法来纠正孩子,唯独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想想看,他没考好时,是不是很沮丧和难受,或是自责,或是后悔没有好好认真去学。

这时只需要共情他此时的感受,理解他此时的担心和恐惧,而不是传递一些焦虑给孩子,让孩子更烦躁。

这次期中考试孩子对自己的成绩不是很满意,我没有多说一句话,只是倾听他,也不做评价,静静的等他把话说完,然后就去给孩子弄吃的去了。

我要缓一缓,猜一猜孩子心里怎么想,然后再去听一听孩子还会说些什么,接着再看一看孩子的日记,看看他在学校里有什么样的想法,我再决定要怎么说。

果然,看到孩子的日记后里有一句话:化学原本想要冲满分,结果错了两个很简单的选择题,只考了94,我没有什么快乐了。物理也因为粗心扣了分,生物原本不太会,结果考得比想象中好一点。

换之前,我肯定很着急地跟他谈,想要纠正他的粗心大意,并告诉他以后要多检查几次,要耐住性子。

但这样说,无疑会加重孩子的自责,也会变相将我的焦虑传递给孩子,于是我换了一种说法:这次化学考得还不错呀,物理也较之前有了很大进步。

果不其然,孩子很生气地说:化学失误了,不然可以满分。

我笑着跟他说:咦,你不是应该这样想。我化学丢了两道最简单的分数还能考到94,岂不是说明自己很厉害嘛!

孩子一听我这样说,瞬间开心了不少,也不再纠结于丢掉的分数了。

我一看时机成熟了,就跟孩子灌输正念:反思自己固然是好事,也要看到自己的优势所在,不能光盯着自己的缺点不放,看不到自己优点才是最大的失误。

这一次,我没有在说什么“只要是出错的,都说明知识点不牢固”,也许道理是对的,但为啥要去拿道理去打击孩子呢?

明知道孩子很缺乏自信,就少用说教和道理来跟孩子交流,做一个“会捧场”的妈妈。在孩子失去信心时,适时的鼓励,面对孩子做得不够好或没做到的事,就多去淡化。

让孩子能在没那么好的成绩中,也能感受到成功的滋味,感受到被重视和价值感,孩子就不会被焦虑和负面情绪困扰。

当孩子出现情绪或摆烂时,最应该先冷静下来的是妈妈,要有足够的能量去向孩子传递平静、信心和勇气,而非怀疑和焦虑。

当我这么做时,我发现眼里全是孩子的优点,全是对孩子的欣赏和期待,全是对孩子的温柔与呵护。

我再也不说“你应该”,“你不要”,“你不能”怎样的话,在自己有情绪时就推迟表达,等自己冷静下来后,再去开口。

绞尽脑汁发现孩子做得好的地方,然后不吝啬表扬和肯定,以赋能孩子的信心,让他更有勇气去面对和接纳自己,不断“捧场”孩子,这时孩子真的有了变化。

调节情绪的能力变强了,脸上的笑容变多了,更愿意沟通了,对学习中的困难也能更好应对了。

没有了对目标的过高期待,增加了对孩子的欣赏度。当我不再焦虑时,孩子也变得开朗了,这大概就是正念力量所带来的正面影响吧。

1 阅读:36

百合读书

简介:爱读书、爱思考、爱写作的百合,读完10000本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