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决定,留在合肥!

AHTV第一时间 2024-05-15 14:50:27

网络上曾有一个关于“漂”的问题,点赞量最高的答案是:别无选择。

问题中所指的“漂”是人们口中的“北漂”“上漂”“广漂”“深漂”,而今天我们所要讨论群体的是:“科漂”。

为何而漂?他们的答案恰恰相反,“为梦想寻找更优选择。”

众所周知,梦想的背后是技术、人才、资金……,这些要素的串联需要一个核心组织者——它要有全局的视野、强大的组织能力,还要有细致入微的服务。

科大硅谷,就是这样一位核心组织者。成立以来,科大硅谷探索科技体制改革,搭建产学研平台,赋能科技成果转化,800多个科技项目先后落地此处。今年年初喊出“携发展‘合伙人’,建创新‘联合体’”口号后,这里更是成为炙手可热的选择。

“科漂”们还给予它一个新名字:科漂新乐园,梦想新GUi处。

杨博士的创业梦

杨博士最初来合肥,压根没想过创业,他主要目的是做实验。

杨博士叫杨青,新上海人,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所,方向是精细化学。2021年来合肥的时候,他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创业梦——在上海组建了一支完整的研发团队,并在化学医疗领域取得了一定的市场效益。

按照正常的发展脉络,杨博士的创业梦会以上海为原点,辐射长三角。

缘分往往妙不可言,因为研发需求,杨青来到了合肥市先导功能分子研究院。在这里,他找到了一个全新方向:合成生物。

放弃原本安定的环境“漂”到安徽来,杨青的念头最初鲜有支持。可心思一旦生发,就会不止不休。

时间到了2022年,合成生物热得发烫,杨博士在合肥先导院的科研课题,又是科技产业化的热门选题。更巧合的是,作为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试验田”的安徽,正有心有力地推动科大硅谷建设,让处于“深闺”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资源,从而实现产业化,进而赋能区域发展。

种种机缘让他觉得,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不能再等了”。

“不惑之年再创业,相比首次创业,更清楚明白自己能做什么,想要什么。”这一次,杨博士还拉来了三位合作人:工业发酵微生物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谢希贤,原联合利华战略科学研究部中国负责人、上交大博士周伟正和药学博士於洪建。

他们的企业与赛道同名:和晨生物。

不到半年时间,和晨生物完成了两轮融资——2022年9月份天使轮由怀格资本独家投资;12月份天使+轮由弘博资本、国元创新共同投资,怀格资本持续加码。

“真没想到,引资促产的故事也能发生在我们这个处于初创期的企业身上。”杨博士后来总结到,“漂”来安徽是幸福的,也是幸运的。“不仅仅是政策的支持力度、高效务实的科创理念,还有场景应用的实战,让走向市场的科研工作者更好地理解‘技术’和‘产品’这两个词的差别。”

资源越多,被看见的机会越多。

今日的和晨生物是国内最早实现美容界明星产品“麦角硫因”生物制造的公司之一,在这里,1吨葡萄糖可产出12公斤麦角硫因,“价值放大100多倍,但成本不到传统生产的十分之一。”

近期还发生了一件喜事,和晨生物即将结束第三轮融资,科大硅谷成为投资人之一。这个平台正努力实现“一栋楼就是一个创新联合体、一个单元就是一个新兴产业链”,位于联创u谷的和晨生物就是“其中一栋”。

“创业来安徽,来对了。”说这话的杨博士,底气很足。

李经理的航天情

和杨博士一样,李经理也是创业者。

他对科“漂”有着自己的理解:不是漂泊的漂,而是漂亮的漂——是漂亮的团队和漂亮的项目,在一个地方拥有了落地的机会。

李经理叫李季,安徽安庆人,毕业于北航。求学期间,他参与过多个航天航空项目,在实验室见证了诸多科技成果诞生的瞬间。毕业后,李季没有选择在科研上深造,而是创业力求让更多科技成果进入市场。

过去五六年,李季确实带着项目“漂”在四处:从北京漂到珠三角,又从珠三角漂到长三角。这个旅程很辛苦,因为李季的身上还背负了实验室内师生的期望,“高大上、万里远的航天技术应用到生产生活中,转化过程会涉及到多个流程,尤其是资本、商务等等,我想做一个桥梁,把这个通道嫁接起来。”

2023年初,李季嗅着风向来到了合肥,这里正积极谋划空天信息产业蓝图。“城市的产业方向确定了,项目至少不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经过政府职能部门的介绍,李季对接上了科大硅谷,迎接他的是一长串计划清单,“什么时间干什么事,可以享受到什么政策”。

走南闯北的李季,在合肥,在这一刻,动心了。

用他自己的话说,“受到了那里发自内心的尊重和礼遇”。而在选择落脚点的过程中,李季再一次感慨:想来这创新创业的项目,太多了。“考察结束返回北航做的第一场汇报,吸引了二十余位教授到场,大家都想到安徽试一试。”

如今,李季成为了李经理,他的团队落户在合肥创新产业园3期,隔壁“邻居”是深空探测实验室。“迎面而来的各种航天元素,感觉像回‘家’了一样。”李经理到安徽的第一个项目,主要做两件事:仿真机器人和智能穿戴。“这些领域也是安徽的强项,中国科大、合工大都是我们的合作伙伴,产业生态非常好。”

关于未来,李经理有完整地谋划。

他说,这里对科创的态度很包容,而这种包容为新质生产力的催生提供了新思维方式;他说,这里科创体制机制改革很务实,打通了产业链、资金链与人才链,企业所需应有尽有;他还说,落地没多久,就接到了一笔价值五百万的预售订单,关于消防智能穿戴的。

说这些时,他的眼里始终有光。

做好风头正劲的事

有了上面这些故事,或许不难理解:成立刚满两周年的科大硅谷,为何会成为众人口中的“科漂新乐园,梦想新归处”?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快建设,6大研究院建成运营,深空探测等4个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组建,“讯飞星火”认知大模型正式上线,“九章三号”“墨子巡天”入选年度全国重大科技成就……过去一年,合肥以体制机制创新引领科技和产业创新,科创成绩有目共睹、生态活力十足。

以科大硅谷为例,落地科技项目800多个,布局9家海内外创新中心,服务对接近万名校友。当技术、人才、资金、产业、项目等要素从全球各地涌来,如何讲好科创故事已成为每一位科大硅谷人的必修课。

好项目的确是“一家有女百家求”,但牵手却从一次考察、一段谈话、一次服务开始。

为了让更多创新创业团队汇聚“谷”中,科大硅谷也是下了一番“硬功夫”:坚守定位,勇闯科创与产业深度融合的新路子;汇聚资源,加快建设海外创新中心,推进全球合伙人计划;完善机制,构建双招双引标准化“流水线”;优化生态,倾听来自创新生态系统内的声音,提供可持续市场化的服务。

今年3月底,杨博士带着产品先后参加了FCI2024(中国国际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展)、PCHi(中国国际化妆品个人及家庭护理用品原料展),接到了来自全球各地的客户需求。他已经决定扎根合肥继续发展,不仅如此,不少合作伙伴也随之来到合肥。

李经理也干得起劲儿。以往,太多转化不了的技术困扰着科技主管部门,而科大硅谷探索的“高端人才+创业项目”带土移植新模式,给了他极大的自信心。他觉得,这种模式本身就值得大加推广。

与此同时,科大硅谷也有了新目标: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争当全球卓越创新中心;汇聚链接全球高端创新资源,成为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源头;立足自身特色,打造科技创新试验区“升级版”。

科创,永远是风头正劲的事。

中国科大和安徽,中国科教版图里的佳话。

一方秉持“怎么支持中国科大都不为过”,另一方回应:“中国科大怎么回报安徽也都不为多”。而科大硅谷,则是“情投意合”又“心灵契合”的双方,以一种更加宏观的视野碰撞出来的“花火”。

做好这件风头正劲的事,科大硅谷这片热土也就实现了它的价值:

让科创要素无阻力地流动,让梦想有方向地前行。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