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青年节记者走进汉城路消防救援站记录三名青岛小伙的成长心路

青岛晚报 2024-05-06 08:36:12

韩镕泽、何昊锦、臧学坤(左到右)。 本版摄影 刘卓毅

三名消防员在训练。

消防员要随时处置各种各样的突发险情。

夜深人静,当整座城市被宁静笼罩,总有人严阵以待。这群“城市守夜人”当中,相当一部分是年轻人。

“那天晚上,突然‘轰隆’一声,过了几秒,我才发现自己还抱着水枪。”五四青年节之际,记者走进青岛市消防救援支队前湾保税港区大队汉城路消防救援站,听这里的三名小伙讲述“火焰蓝”青春的样子。

巨响刚刚过去几秒  他惊觉,气浪从头顶飞过

2018年夏天,时年18岁的胶州小伙韩镕泽在家休息时,突然听见窗外响起消防车的声音。韩镕泽向窗外望去,附近一间平房起火了。身着战斗服、面戴空呼面罩的消防员拎着水带冲进了火场……

火被扑灭后,消防员们摘下了头盔——韩镕泽这时候才发现,他们其中很多人都是稚气未脱的年轻人。“能救人,敢为他人付出,才是真正的英雄。”韩镕泽当时就决定要成为其中的一员。一年后,他看见消防员招聘公告时,毫不犹豫报名并通过了选拔。很快,韩镕泽体验到了成长的感觉。

韩镕泽回忆起2020年夏天的一次经历:当时,一辆轿车撞上一辆货车后,由于车速过快撞击猛烈,两辆车都起火了。韩镕泽和同事们到场后端起水枪灭火,突然“轰隆”一声巨响传来。

“那是深夜,周边很安静,那一声特别响。”韩镕泽回忆,自己下意识地弯腰躲避,连续好几秒根本听不见声音,耳朵里一片嗡嗡叫。当他反应过来时,手里依然紧紧地握住水枪。同事告诉他,刚才大货车的轮胎爆炸了……

如果不是灭火时和大货车保持了安全距离,如果不是下意识弯腰躲避,气浪很可能伤害到自己——韩镕泽体会到了,平时的训练除了练习如何更快灭火,更是掌握如何自我保护的技巧。

因为崇拜,韩镕泽有了选择;因为理解,韩镕泽继续坚持。在他看来,灭火救援,是职责所在,更是自己青春时代最好的见证。

遇险男子不能动了  他在想,决不能再磕着他

2019年,从部队退役的何昊锦回到青岛。他在想,自己当侦察兵时练就的一身本事,回到地方能干点啥?很快,一条公告引起了他的注意:招聘消防员,退役士兵优先。

“这个职业太适合我了,可以说是‘无缝衔接’。”何昊锦说。凭着在部队养成的自律、令行禁止的习惯,他很快适应了消防救援队伍的工作和生活。

尽管如此,何昊锦还是体会到了消防救援队伍和部队不一样的地方:部队是天天训练演习,时刻准备战斗;消防救援队伍是天天都要出动,面对真正的考验。

2020年初的一次出动,当时是一个早晨,何昊锦和同事们救援一名河道里的遇险男子。何昊锦回忆,同事在河道中为男子缠上板带和绳索,顺着梯子拖着男子,何昊锦和岸上同事扯着那名男子的衣领,其他同事一起使劲往回拉,将他救回了岸上。“他已经不能动了,我们决不能磕着碰着他,这是对生命的尊重。”

在消防救援队伍中,何昊锦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团队的力量:一辆消防车到现场,指挥员、驾驶员、通信员、战斗员要相互配合,才能更快地形成战斗力:班组是灾难事故现场的最小作战单元,能快一秒钟投入救援,遇险的人员就能多一分生存的希望。

何昊锦发现,在这支队伍里,很多人把灭火救援比作战斗——安定祥和背后,离不开每一名消防员的付出。

一月经历两次火险  他坚信,被需要无上光荣

2021年9月,臧学坤大学毕业后,加入了消防救援队伍。“别人觉得我当消防员是要留在家门口工作,其实不是这样。”臧学坤说,他的哥哥是一名退役军人,2008年5月曾随部队去汶川抗震救灾。哥哥从小就和他讲在汶川救援的经历,让他从小就觉得,被需要,是无上荣光。

尽管臧学坤如愿以偿地加入了消防救援队伍,但他很快发现,和想象中的还是有一点差距:大学里大家都充满着个性,但消防救援队伍,则讲究令行禁止,处处有严格的标准。臧学坤起初有点不理解,但后来发现,纪律是战斗力的源泉。

虽然主责主业是守护前湾保税港区的消防安全,但汉城路消防救援站也承担着增援任务。臧学坤曾在一个月之内经历过两次大火场,都是和其他救援站的消防员彻夜奋战,轮流上阵,最终将火扑灭。

一次又一次的灭火救援经历让臧学坤认识到,大家通过训练、通过纪律紧紧地团结凝聚在一起,以极强的战斗力,完成一次又一次看似不可能的任务——他的青春,有一种“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力量。

青春,是五彩斑斓的。在消防救援队伍里,这群年轻人,在最美好的年纪,选择了最伟大的事业。他们的青春底色,是火焰蓝。

观海新闻/青岛晚报/掌上青岛 首席记者 刘卓毅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