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小县城实录:一个知名女老师,竟然“变相体罚”小女生

喝啤酒侃感情 2024-05-05 08:47:32

这是发生在湖北某小县城的一个真实故事。

如果不是家长反复诉说,并不断发来截图证据,我们无论如何也不会相信:现在,竟然还有老师如此“变相体罚”学生,这是妥妥的校园暴力啊!

01

小可(化名)就读于湖北某县某知名小学二年级。她是一个听话的孩子,每天正常上学、放学、完成作业,配合家长和老师。

一个偶然的机会,小可的妈妈得知,在几个星期前的一次体育课上,孩子班上的一名周姓同学一直惹小可。

多次惹烦了后,小可回头打了周姓同学一下,不小心打到了其脸上。当场,周姓同学用衣服打了小可的脸。

事后,周姓同学回家跟妈妈说了这件事,她妈妈打电话该班班主任冯老师。具体说了什么,不得而知。

后来,冯老师把两个孩子叫到前面,让周姓同学照着小可的脸还了两巴掌,以此显示公平。

因为害怕,小可回家并没有向家长说明这件事。但是,自此之后,一直都很阴郁,还不时说脸上疼。

02

得知此事后,小可的妈妈既心疼孩子们,也惊讶老师的处理方式。

她与班主任冯老师取得联系,希望了解事情的经过,一起努力安慰孩子,避免产生心理阴影。

可是,冯老师对这件事似乎是另一个态度,她一边强调“这事已经过去了”,一边追问小可的妈妈“到底是谁跟你说的”。

随后,冯老师便联系上周姓同学的妈妈,并给小可的妈妈发来信息,自己已经在追查传播相关信息的个人。

两人不欢而散。

03

小可妈妈想不通这件事。当学生之间由童真童趣产生的小分歧,造成误会,进而发生一定的矛盾时,老师为何没有及时制止,且作正确的思想教育引导,冯老师在这件事上是否存在失职?

孩子之间发生分歧后,对方家长单方面介入此事,令人意外。更意外的是,老师没有联系家长,没有通报、沟通此事,而是直接让对方孩子殴打孩子。

如果说孩子在相处时的磕磕碰碰存在故意和无意的区分,那么老师引导一个孩子对另一个孩子单方面还手,则涉嫌变相体罚了,也对孩子们人生观的形成构成误导。

据了解,冯老师日常一直教育孩子们不能打架,且不能打同学的脸。那么,当孩子们发生分歧之后,她引导对方孩 子直接打另一个孩子的脸,属不属于打脸?是不是与她平时的 教育相悖?

这些问题,也许冯老师并没有认真思考过。也许,在事情发生后,个人行动有一定毛糙的成分,这都可以理解。

令人无法理解的是,在得知此事并与孩子确认后,家长试图联系冯老师核实,她个人态度非常恶劣,令人无比失望。

04

不止是小可妈妈想不通,其实我们也想不通。

一个正常老师,除了教书,还要育人。在处理学生之间的摩擦时,一般都是尽可能大事化小,以柔克刚,努力让同学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毕竟,日后还要相处。

可是,这位冯老师却通过暴力的方式,变相体罚学生。虽然没有自己动手,但这个行为对学生的误导性实在太恶劣了。

事情发生后,老师没有与家长取得联系,没有沟通此事,也略显不够成熟。

实际上,按照正常人的逻辑,这件事处理起来很简单:学生之间发生了摩擦,老师将其单独叫到一起,作一定的劝导教育,让他们意识到错误,握手言和即可。

即便老师真没有控制好,发生了以上事件,即使与双方家长取得联系,做一定的解释,共同宽慰孩子,也能化解一些问题。毕竟,每个孩子都应该是老师保护的对象。

退一步讲,即便以上工作都没有做好。当家长询问时,老师完全可以如实讲述,共同宽慰孩子。如果条件允许,可以上门看望一下孩子。至少,老师和家长之间不会产生误会。

遗憾的是,这位老师没有这样处理。

05

据悉,小可的妈妈现在非常纠结,也很担心,孩子在这样的教育方式和环境中,是否能 够正常学习、成长。

本来是一件小事儿,但与老师之间沟通不畅,反而看起来闹成了一件大事。

她通过正规渠道将此事反馈给了校长以及教育主管部门。我们相信,校长一定会秉公处理此事,给孩子更好的保护。

可是,关于“变相体罚”和“校园暴力”,我们可能有更多的思考。

0 阅读:60

喝啤酒侃感情

简介:写家乡、写小城市的烟火气,我们更在乎是否有代入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