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觉醒后,才能真正帮助厌学的孩子

百合读书 2024-05-15 07:13:16

之前,我的孩子经常会对我抱怨:你对我要求太高了。

那时,我不以为然,反驳他“求其上者得其中,求其中者得其下”,要是将目标定得过于低,那真是啥也没了。

看似也不错,但在某种程度上还是曲解和运用错了。尤其是在孩子对自己充满怀疑和厌学时,要是再以高目标来驱动,只会让孩子有种“我做不到”的绝望感以及自责。

让孩子感觉“我妈对我所有期待”和“我妈对我期待太高了”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前者能让孩子感受到满满的期待,而后者只会带来无尽的压力。

或者说同样一个理念,在孩子不同的抗压能力以及心力强弱不同下,有些高目标能产生正向的激励,但有些高目标只会让孩子慢慢产生厌学心理。

目标的适配性显得尤为重要。所以要多去追问自己一个问题:

对孩子的期望是否与孩子对自己的期望产生分化?目标是否适配孩子目前的现状?

我之前给孩子定的目标很高,让孩子把年级前20作为自己的对标,后来发现孩子一时根本做不到,就会产生自己很菜的悲戚与无助。

高目标,不仅没有让孩子获得正面反馈,反而在不断挑战着他的自信。

当我意识到目标太高,反而给孩子造成压力时,就慢慢放弃了目标,或者说目标再分解得细致一点,把目标放得低一点,然后关注阶段性目标,比如月目标和周目标等。

这样目标放低之后,就站在了跳一跳,够得着的边缘。

这么说吧,要是孩子定了太高的目标,一时又难以达成时,每次即便有进步,也不会达到期待值,这时只有内疚和质疑,而看不到自己的进步。

当我想明白这些时,再也没有对孩子干涉那么多关于目标的定标,而是从细微的进步中肯定和鼓励孩子,甚至在失误中也会找到孩子的闪光点。

比如说,孩子盯着自己丢的分时,我会告诉他:多棒啊。丢了一些不该丢的分后,还能考这么高,足以证明你的实力了。要是总盯着自己粗心的地方,看不见自己做得好的地方,那不是自虐嘛。

如果我再强调,别说什么不该丢的分,那就是知识点不牢固。或者说教:我早就说让你认真仔细,你不听,或者说一些废话:下次认真就好了。

这些对孩子都只是无效沟通,并不能激发孩子的自驱力,也并不能让孩子的内心好过一点。

有时候,父母觉得我也没有吵孩子,我对孩子也很宽容,也没有在意过他的成绩,可是为什么孩子还是觉得压力很大呢?

压力呢,分为潜在的压力和无意识的压力还有可感受的压力。大部分压力都是无意识的压力,而且这些压力都是父母在不知不觉中投射给孩子的。

像一句不经意的话,不太合适的鼓励以及不是很同频的沟通方式,这些都会造成孩子厌学。

直白地说,当孩子做不到或者感觉自己不行时,就失去了前行的信心,失去了对目标的信任,从而变得随波逐流。

这时要是父母还不觉醒,还以正确的道理或说教或者忧心忡忡地面对孩子,结果真无解了。

心理学中有一个效应叫皮格马利翁效应,就是父母越无条件信任孩子,孩子就会越好。反之,要是总是担忧和怀疑,孩子就会如你所愿。

那父母也会说了,明明孩子已经很厌学和摆烂了,还要让我怎么去相信孩子呢?

这时,父母就要通过学习来提升自己的心力,做出更多的心理建设:首先相信孩子已经是尽力了,其次相信孩子总能做得更好,最后坚定的支持和信任孩子。

这些说得容易,做得难。尤其是要做到始终如一的相信,更是难于上青天。

觉醒后的父母不会把目标达成当成一切,而是把冲刺目标的过程与坚定当成一切,拼一把,试一试,不一定非要赢,但一定要有想赢的心与行动。

给孩子传递出一种“我信任你”,“做不到也没关系”,“无论你是否做到,你都是我的骄傲”。

父母的信任传递给孩子一种无处不在的安全感和踏实感,孩子不害怕、不担心、不自责时,他的自驱力和行动力以及爆发力就能做到很好的诠释。

不过度期待,但也不全无期待,通过积极的语言来陪伴孩子,父母不逼孩子,也不让孩子逼自己,率性而为,积极驱动。

有了这样觉醒的父母,孩子一定不会差。

0 阅读:168

百合读书

简介:爱读书、爱思考、爱写作的百合,读完10000本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