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评丨自行车热回归,中国人蹬出不一样的感觉

华舆 2024-05-11 09:40:55

第32届中国国际自行车展览会8日在上海落幕。这届展会吸引了1400多家中外企业参展,7360个展位总面积15万平方米,比去年增长了11%。这些直观的数据,既是这届展会热闹的缩影,也是近年中国自行车热回归的写照。

100多年前自行车由西方传入中国。当时,它是身份地位、社会阶层的重要象征,只有极少数人才能拥有。末代皇帝溥仪结婚时收到的新婚礼物之一便是自行车,足见自行车在当时的稀缺、珍贵程度。

新中国成立后,自行车作为一种交通工具逐步进入寻常百姓家。当时中国公共交通不发达、效率低,体验也难言舒适,但民众又没有其他交通方式可选,兼具省时、省力等属性的自行车受到青睐,并与手表、缝纫机、收音机成了中国家庭的“四大件”。每当上下班高峰期,中国南北城市街头潮水般的车流、清脆的铃铛声,成了那个年代中国的特色画面。

进入21世纪,很多中国家庭的交通工具从“两轮”变为了“四轮”。小汽车登上舞台,自行车一度角色黯淡。不过,事实证明,“横梁上的时代”并未翻篇,自行车并未退出历史舞台。

  ▲5月5日,一名小运动员在酷骑展台表演车技。(图片来自新华社)

近年来,自行车热再次回归。与几十年前相比,今天自行车在中国显然被蹬出了不一样的感觉。

过去,自行车更多扮演通勤角色,是交通工具。人们入手自行车时,更多考量的是它是否结实、省力、耐用等属性。今天,自行车在中国日常生活中“客串”的角色更加多元。

它被视为避开城市交通拥堵的“神器”。随着小汽车保有量持续增长,越来越多城市患上了“拥堵症”。骑上轻便的自行车,可以在城市中御风而行,让时间尽在自己掌控之中。

它被视为了运动健身的工具。中国人对健身需求日益升温,自行车自带的运动属性让其“出圈”。《2024年度运动流行趋势指南》显示,2023年是户外运动爆发的一年,骑行维持了前一年的热度,在网络曝光指数中稳居TOP3。从风靡中国的“City ride”到各地举办五花八门的业余自行车赛事,都能窥见骑行热的火爆。

它被视为扩大“朋友圈”的方式。骑行不只是强身健体,也是一种时尚潮流,为一群志趣相投的人提供了社交圈子。通过这个“朋友圈”,大家交流骑行技术、分享生活乐趣、结交了知心朋友,收获了满满的情绪价值。

与几十年前相比,今天的中国人选择自行车不再满足于基本的通勤属性,而是更加看重功能性、专业性。那些采用了新材料或新技术的中高端自行车,在中国市场销路好。

每个人的生活方式看似是个人的兴趣和选择,但实际上与时代大背景密不可分。自行车热在中国回归,是中国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投射,也是绿色、环保、低碳理念深入人心的体现。(完)

【本栏目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作者/骆栋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