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理人发布首届消费金融榜:哪家是标杆呢?

商讯社 2024-05-16 09:47:09

“头部位置稳定,整体二八分化。”

文 | 经理人融媒体中心

编辑 | 曹諵

头图 | Pixabay

根据波士顿咨询预测,未来五年中国消费金融市场的增速将在7%左右,到2027年消费金融市场总规模将达25万亿元。

消费金融已成为机构的必争之地。

但另一方面,消费金融市场整体客户群数量和渗透率已经基本达到顶峰,增长很少来自新客户群的扩大。与此同时,4月由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制定的《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开始施行,行业准入门槛提高。

消费金融市场从跑马圈地式的狂飙突进转向精耕细作。

作为仅次于银行的第二大个人消费贷款,各消费金融公司如何应对这一市场和监管的新局面?哪家消费金融公司又在这场“消费金融战”中更胜一筹?

经理人融媒体中心特此针对31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进行了多维度测评。

排行全景图

以31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公开披露信息为基础,定量定性指标包含规模指标、服务指标、合规指标三大维度,下设6项子指标,各子指标因其重要性被赋予差异化权重。

综合评分结果,经理人融媒体中心构建以下29家消费金融公司榜单(建信消费金融、捷信消费金融相关指标数据缺失,故此次评定暂予以剔除。)

兴业消费金融、招联消费金融、马上消费金融位列前三。其中兴业消费金融、招联消费金融也是榜单上唯二的总得分超过90分的消费金融公司。

规模是衡量经营能力重要指标,故在定量定性指标中,业务规模被赋予60%权重。

仅考虑规模指标,兴业消费金融、招联消费金融、马上消费金融依然领跑,第三名的马上消费金融与第四名的中银消费金融得分相差十余分。意味着,消费金融公司间持续分化,梯队差距逐渐在拉大。

以下就规模指标下的3项子指标具体分析:

就营收端而言,消费金融公司整体营收延续增长,招联消费金融、马上消费金融、兴业消费金融2023年营收均超过百亿元,分别为196亿元、158亿元、112.3亿元,且与腰部公司间的差距拉大,位列第一的招联消费金融营收为第四名的2.3倍。

紧随兴业消费金融其后的为蚂蚁消费金融、中银消费金融和中邮消费金融,分别实现营收86.3亿元、78.6亿元、69.5亿元;除此之外,其余消费金融公司营收均未超过50亿元,更有甚者有6家营收未到达5亿元。

头部消费金融公司位次虽稳固,但就增速而言,招联消费金融、马上消费金融、兴业消费金融增速均有所放缓,2023年分别同比增长12%、16.7%、11%;相反宁银消费金融、苏银凯基消费金融、唯品富邦消费金融却实现194%、107%、53.6%同比增长。

当然,行业跑马圈地阶段已过,招联消费金融、马上消费金融、兴业消费金融本身的基数较大,增速有所放缓也在情理之中。

就利润端而言,招联消费金融、兴业消费金融、马上消费金融2023年净利润均超过15亿元,分别为36亿元、20.7亿元、19.8亿元,三家合计净利润占31家消费金融公司合计净利润比例超过半数。

其余消费金融公司净利润规模均在10亿元以下,其中小米消费金融、盛银消费金融、金美信消费金融、晋商消费金融、唯品富邦消费金融、蒙商消费金融净利润不足1亿元。

就资产端而言,除阳光消费金融总资产出现小幅下滑,各消费金融公司总资产均正增长,不过受宏观经济以及消费需求不振等因素影响,整体增速不及往年。

当然也有例外,蚂蚁消费金融2023年连续完成两轮增资,完整承接来自重庆小微小贷、重庆商诚小贷的花呗、借呗业务,资产总额达2397亿元居于首位,成为唯二达到千亿元级别公司,另一家为招联消费金融,总资产1764亿元。

不过,行业总资产情况也存在显著分化。以300亿元作为分界线,剔除蚂蚁消费金融和招联消费金融,总资产规模超300亿元的仅10家,且整体与前二差距明显;其余超半数消费金融公司总资产规模还未达到300亿元。

亟需增强服务

如果不计服务指标,蚂蚁消费金融将跃居第四名,也就是说蚂蚁消费金融在客户投诉及处理上相对劣势。

情况也并非只存在蚂蚁消费金融。

榜单中我们以黑猫投诉平台数据为基础,将服务指标分为累计投诉量和投诉回应完成率两个观察点。

累计投诉量。如下图所示,马上消费金融和招联消费金融累计投诉量断档式领先,均超过2万条;中邮消费金融、海尔消费金融、中原消费金融位于第二梯队,分别为12662条、9624条、8101条;其余各消费金融公司累计投诉量基本3000条以下。

当然,投诉量并不能完全有效反映消费金融公司客户服务优劣,毕竟其中涉及用户量的多寡以及灰产的恶意投诉等因素,故此我们同时观察了投诉回应完成率(累计投诉数量与已经给予回复的完成数量之间的比例)且给予更高的权重。

结合累计投诉量和回复率可见,各消费金融公司对于投诉的处理态度显著异同。

以累计投诉量前五公司为例,招联消费金融、中原消费金融的完成率均超95%,分别为98.3%、97.8%,而马上消费金融、中邮消费金融、海尔消费金融的完成率分别为87.1%、83.5%、79.9%。

即使累计投诉量较少,部分消费金融公司对于投诉的态度似乎是“置之不理”。29家消费金融公司中,有6家完成率低于70%,其中尚诚消费金融的完成率为10.1%,341条累计投诉中仅34条完成,锦城消费金融的完成率为0%,984条投诉无一回复。

贷后管理是违规重灾区

合规是各消费金融公司必须坚守的底线。

榜单中经理人融媒体中心针对各消费金融公司2020年以来收到的罚单数量和受罚金额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罚单数量和受罚金额分别反映违规的多寡和违规严重与否。

在本榜单统计的时间(2020年至今)段内,共有14家消费金融公司遭受处罚。

从处罚次数上看,中原消费金融、长银五八消费金融、尚诚消费金融处罚次数并列第一;从罚款金额上看,金美信消费金融单张罚单金额达290万元,中原消费金融、长银消费金融、尚诚消费金融、马上消费金融受罚金额均超过100万元。

从违规类型分析,本榜单统计时间段内,受到处罚的14家消费金融公司的违规情况主要集中于贷后管理、合作机构管理两个领域。

其中,贷后管理是消费金融公司违规的重灾区。

金美信消费金融上述290万元的罚单涉及的违法违规事实即“信贷管理制度机制存在缺陷、贷款管理不尽职导致部分贷款资金被挪用”。而受罚的消费金融公司中,除尚诚消费金融、北银消费金融、马上消费金融、杭银消费金融外,其余10家消费金融公司收到的罚单均涉及贷后管理的违规。

合作机构管理主要涉及委外催收机构的管理,马上消费金融、北银消费金融、杭银消费金融受罚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对委外催收合作机构管理不审慎”。

如果再结合上述服务指标中的投诉情况来看,可以发现这三家消费金融公司的投诉主要集中在“暴力催收”问题。

以马上消费金融为例,经理人融媒体中心在黑猫投诉平台抽取100条投诉信息统计,涉及违规暴力催收达到44条。经理人融媒体中心认为,消费金融公司需加强合作机构管理以及消费者适当性管理,更多运用金融科技手段规范催收。

0 阅读: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