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诗文活动更须追求品牌效应

文旅中国 2024-05-16 10:11:44

丁香诗歌文化沙龙现场

前不久,“致敬巨匠百年诗情”法源寺百年丁香诗会系列活动在京举行,笔者参加了在湖广会馆举办的“丁香诗歌文化沙龙”。与来自国内外的诗人以及诗歌爱好者一起分享诗歌的美好,令我感慨良多。

1924年4月,印度诗人泰戈尔首次到访中国,留下了 “那么多的花朵,/那样的光芒、芳香和歌曲”这样优美的诗歌来称颂丁香诗会。而今一百年过去了,时间的脚步令人感慨,诗歌留下的美好永远新鲜,而且年代越久,味道越醇香。不一定人人都当诗人,但大家都可以分享诗的光芒与芳香,分享东西诗歌之精髓。

法源寺“丁香诗会”,是北京这片文化沃土上生长的一枝鲜艳奇葩。这枝奇葩现在可以说是越来越芳芬、越来越鲜艳了。虽然接续的是旧日丁香诗会的书香和文脉,但是无论在深度上、广度上还是时间的延续性上,都有了很大的创新和拓展。而它所具有的独特大众审美价值和发展、上升的巨大审美空间,是在新时代新形势下重新兴盛的重要原因之一。

深厚的群众基础,使丁香诗会具有了广泛的大众审美意义。真正意义上的诗歌交流,不能仅仅停留在我给你读、我读你听的情况。在理想的交流状态中,听众随时可以对诗人的作品表达自己的意见,诗人也可以直接听到听众对自己作品的反应,同时也可以把各式各样的美好感情更加生动热烈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使人们得到美的享受,获得美的启迪。

丁香诗会作为一个符号性的文化现象,也引起我对于群众文化工作方面的一些思考。群文活动有别于专业创作,确实需要接地气,要有鲜明的群众性,但也需要有创精品的雄心,要有叫得响、传得开的品牌效应。这项工作是一种动态管理方式,不能时紧时松、抓抓停停,而应该具有长期不断、持之以恒开展的丰富的活动内容。这些活动的参与者虽然有专业人士,但更多的是公众比较熟悉的、在大家身边的业余作者和爱好者。以诗文活动而言,群众文化需要不断注入新的文化内涵,形成新鲜自由的生态面貌。其组织者应该整合资源,积极创新,力争走出一条资源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新路子,并形成较为成熟的品牌机制和行之有效的操作方式,使之得到当代人的关注,成为当代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进而在文化生活方式日趋多元的大气候中重新得到应有提升,使宝贵的文化资源覆盖更多基层人群。

那些业余爱好者或许不如专业人员高明,但他们在火热生活中的真切感受,一些专业人员也可能无法比拟。群众文化只有在群众中得到更广泛、更贴心的共鸣,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覆盖,才能使文化产品、文化消费品惠及更多群众。品牌效应所独具的深厚群众基础,使群文活动具有广泛的大众审美意义,彰显群众文化活动的品牌价值。

法源寺丁香诗会起源于明代踏青时节的诗人吟诗唱和活动,纪晓岚、洪亮吉、顾炎武、何绍基、黄景仁、龚自珍、王闿运、陈衍、程颂万一直到鲁迅、徐志摩等都参加过相关活动。这些诗人、作家的参与使丁香诗会有了质量和分量,但这一活动的生命力,还是在于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丁香诗会的系列文化活动已经结束,诗文活动如何形成更好的品牌效应,如何打破旧的固有模式而达至自觉性地常办常新?如何才能使已有的有限文化资源覆盖更多的基层人群?这些题目留下来,非常值得进一步深入思考。

责编:武玥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