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飞的绰号经常被念错,他和吴用使的同类兵器,我们是不是也理解错了?

半壶老酒半支烟 2024-05-15 12:25:37

梁山一百单八将,绰号多以飞禽走兽为主,不研读古代典籍,有时候还真不好理解,比如旱地忽律是鳄鱼,短命二郎的“短”应作“断”字理解,那是鲁西南方言,“短路”就是“劫道”,“短命”就是取人性命,可不是骂他“短命鬼”。

有些绰号,经常会被念错,比如邓飞绰号火眼狻猊,笔者就念了好几年“梭泥”,实际应该是“酸泥”。

说到火眼狻猊邓飞,笔者还曾对他的兵器感到诧异:他已经占山为王,后来又加入梁山,跟镇三山黄信、病尉迟孙立、丑郡马宣赞、井木犴郝思文、百胜将韩滔、天目将彭玘、圣水将单廷圭、神火将魏定国等官军降将一起位列马军十六小彪将,怎么还用一条铁链子?这家伙在马上抡起来,还不得把自己的战马打晕了?

在梁山一百单八将中,用“链”做兵器的,除了火眼狻猊邓飞,还有一个智多星吴用,两人一个用铁链,一个用铜链,两军对垒的正规作战,他们也没还上大刀长矛,这当然不是梁山装备不足——梁山再穷,几件刀枪还是能拿得出来的,比如卢俊义上梁山前没有战马只有朴刀,坐上第二把交椅后,就有了快马长枪,在玉田县之战中,单兵战力不弱于梁山马军五虎将的耶律四小将,被卢俊义以一敌四击败并枪挑一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梁山头领,没有趁手的兵器是不行的,梁山军征田虎的晋宁之战,邓飞的铁链就表现出了极强的杀伤力:“姚约见二人落马(秦英、陆清被青面兽杨志和摩云金翅欧鹏枪挑),拨马望本阵便走,被邓飞赶上,举铁链当头一下,把姚约连盔透顶,打个粉碎。”

读者诸君请注意,邓飞的“铁链”是“举”而不是“抡”,这就说明他用的不是链式软兵器。

邓飞的铁链、吴用的铜链,在《水浒传》中多次出现,怎么看都不像江湖卖艺使用的“七节鞭”——之所以把江湖七节鞭和军营竹节鞭区分开来,是因为两者长度差不多,但却完全是两种兵器:军中制式兵器七节鞭,就是有环装凸起的铁棍,跟锏形制差不多,两者在宋朝兵书《武经总要》中均有记载。

《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三》记载:“铁鞭、铁简,两色。鞭其形,大小长短,随人力所胜用之。人有作四棱者,谓之铁简,言方棱似简形,皆鞭类也。”

“锏”就是“简”,这很好理解,因为看过秦汉题材影视剧的都知道竹简是什么样的,按照竹简模样加长加厚并用金属制成,就成了兵器“锏”,宋朝名将李纲的战锏已经出土并成为福建博物馆的展馆之宝:该锏全长96.5厘米,内棱长74.1厘米,所配鞘长76厘米,总重约3600克。

七斤多的铁锏杀伤力应该十分巨大,一般人根本就抡不动,笔者有一支十斤重的“麦穗鞭”,玩儿了一天就装进口袋放在书柜上面吃灰了——单手能抡三五下,但根本就收不住,闹不好就砸了自己的大腿。

“麦穗鞭”和“竹节鞭”都是硬铁棍,这一点读者诸君都知道,古代用鞭的名将有很多,比如三国的黄盖、隋唐的尉迟敬德、宋朝的呼延赞,细看古典小说,能找出十几二十个,据说姜子牙用的也是一条神鞭。

铁鞭是破甲利器,在隋唐乃至宋辽金时期,明光铠、冷锻甲对刀枪弓弩的防御力都很强,所以宋朝军队装备了大量鞭锏棒等武器,北宋丞相级别的曾公亮和丁度在撰写《武经总要》的时候,对上述兵器的形制都进行了详细介绍。

大家都知道军中之鞭是什么样的,但是对吴用的铜链和邓飞的铁链,却可能有一些误解,这都是通假字惹的祸,比如那个“望”字,笔者在许多平台发布的时候,都会被建议改成“往”。

吴用和邓飞的兵器“链”,在《水浒传》中至少出现了十三次,其他人手中也有“链”这种兵器,比如鲁智深进入华州城行刺贺太守,就看见“太守那乘轿子,却是暖轿;轿窗两边,各有十个虞候簇拥着,人人手执鞭枪铁链,守护两下。”

吴用很会摆谱,上了梁山之后,每次出阵都悬挂着那两条铜链:凫舄稳踏葵花镫,银鞍不离紫丝缰。两条铜链腰间挂,一骑青骢出战场;贴里暗穿银甲,垓心稳坐雕鞍。一双铜链挂腰间,文武双全师范。

“马上手擎羽扇,腰悬两条铜链。”吴用的铜链悬挂在腰间而不是缠在腰上,说明铜链跟宝剑和腰刀的携带方式是一样的。

吴用总用铜链“就中一隔”,分开了插翅虎雷横和赤发鬼刘唐的朴刀,要真是一条铜链子,肯定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清朝乾隆二年进士、榆社知县、诗文家、诗歌笺注家程穆衡写了历史上第一部系统考证、研究《水浒传》的专著《水浒传注略》,那本书里有明确解释:“链即锏字,军器,似剑,有脊而无刃,非锻炼字。”

程穆衡的解释应该比较权威,但也不一定完全准确,起码以水浒原著为依据,我们就不能把“链”和“锏”划等号。

水浒中的铜链铁链到底是什么东西,我们从“水浒兵器谱”中就能发现问题——王进传授给史进的十八般武艺,就是“矛锤弓弩铳,鞭简剑链挝。斧钺并戈戟,牌棒与枪杈。”

施耐庵这段描述,让我们对铜链铁链是不是铜锏和铁锏产生了怀疑:王进传授的兵器中,既有“简(锏)”又有“链”,那岂不是说“链”不是“锏”?

如果链和锏不是一回事,我们就只能从《武经总要》中再去找相似的兵器了:“铁链夹棒,本出西戎,马上用之,以敌汉之步兵。其状如农家打麦之枷,以铁饰之,利于自上击下,故汉兵善用者巧于戎人。”

八零后九零后的读者诸君肯定没见过早年间农村脱粒用的“梿枷”,但看过去的《武林》、《中华武术》等杂志,却能找到“梢子棍”、“铁链夹棒”等兵器,笔者说那就是梿枷演变成的双节棍,有的是两节一长一短,有的两节一般长,据说宋太祖赵匡胤的“蟠龙棍”,就是一长一短的双节棍,因为这种“兵器”很容易制作,所以当年的小伙伴们的“兵器库”里,基本都有这么一件。

“链”可能是“连枷”、“梿枷”或“链枷”、梢子棍、蟠龙棍,也可能是另外一种兵器,我们看本文第一张图中的邓飞,用的可能是一种类似流星锤的东西,这种东西在《武经总要》中也有记载:“短柄铁链皆骨朵类,特形制小异尔。”

不管怎么说,吴用和邓飞的兵器,都不应该是现代意义上的“链子”,因为那东西既不好看又不好用,街头混混打架斗殴还可以,战场杀敌不行,而且很容易把自己和身边的战友砸个满脸花。

这样一总结,麻烦就大了:吴用和邓飞的兵器,可能是锏,可能是双节棍,也可能是流星锤,当然也可能就是一根由若干铜环铁环连接成的链条,哪一种解释更靠谱,笔者闹不清楚,最后就只能请教读者诸君了。

在笔者看来,因为通假字和雕版印刷、活字印刷难免出错,所以吴用和邓飞的兵器,应该更像铜铁锏,所以才能挂在腰上,用的时候隔开朴刀或砸碎敌人的头盔和脑袋,而铁链铜链显然是做不到的。

哪一种说法都有道理,哪一种说法都有问题,那么在熟悉古代兵器的读者诸君看来,吴用和邓飞的兵器,究竟是什么样的?它真正的名字应该叫啥?

1 阅读:1923
评论列表
  • 2024-05-21 07:13

    吴用从袖子中取出铜链,你猜链子是啥样的[呲牙笑]

  • 2024-05-16 21:09

    就是蟠龙棍,连加

  • 2024-05-22 21:28

    火眼狻猊邓飞

  • 2024-05-17 15:33

    短命二郎就是使人短命,二郎就是三兄弟他排老二。

  • 2024-05-19 09:19

    作为武将,7斤多就抡不动?三国里那动不动就82斤青龙偃月刀,怕不是水浒这帮人想都不敢想。[笑着哭]

    名字不见了 回复:
    3到4斤的装饰剑,一般人就用不了。你可以去找一把实际试试,看看能不能拿着剑做出你想象中的动作效果来。不用太复杂的动作,连续刺20下,动作不变形,手臂稳定,平举剑剑尖朝前,保持十分钟手臂不下垂,或者挥劈0到20下,保证每一次都能在你想要收住的地方停住。
  • 2024-06-01 13:04

    天罪二郎 谁碰短命

  • 2024-05-16 11:58

    其实是这种,棒子+打击的金属链,所以既能格挡,又能锤击。宋代骑兵很喜欢用,因为有链条,步兵用盾牌也拦不住。

半壶老酒半支烟

简介: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