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笔记3:桃园结义,一场浪漫与现实的碰撞,无情与有情的考量

北方丽人读书观史 2024-05-15 21:08:47

一场黄巾起义,一张官府的招兵告示,让三个心怀大志的底层小生意人,卖草鞋的刘备、卖枣子的关羽和杀猪卖酒的张飞有了共同的目标和方向,虽然萍水相逢,却因为志同道合,他们决定肝胆相照。

刘备放下了草鞋,关羽丢下了枣子,他们一起来到张飞家。

张飞提议说:“吾庄后有一桃园,花开正盛;明日当于园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结为兄弟,协力同心,然后可图大事。”

三个人中,张飞是最有钱的,招兵买马,主要依靠他,所以他提议结拜,让三个人更紧密地团结在一起,荣辱与共、休戚相关。

他们都是底层草根,没有资源没有背景,却要去血与火的沙场搏击富贵功名,一个人的力量太单薄,简直不可能。唯有结伴同行,才能患难相助,才能生死与共。

张飞的提议立刻得到刘备和关羽的热烈响应。第二天,张飞准备了五牛白马做祭礼,三人焚香结拜盟誓:

“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

结拜完毕,此时三人虽然还不怎么熟悉彼此,但心中的感觉已经不同了。

那时候距离现在两千年,人类的历史还不算太长,人们更加敬畏天地神灵,也十分在意自己许下的诺言,所以对天盟誓、义结金兰是一件人生大事。

随后,就在这缤纷灿烂的桃园中,三人又宰牛摆酒,“痛饮一醉”,群雄争霸、三国演义就此拉开了帷幕,一个又一个英雄豪杰们就此纷纷登场了。

而“桃园三结义”则成为历史上的著名典故和意象,差不多妇孺皆知,影响深广。

而据说,真实的历史并无“桃园结义”,只说他们“恩若兄弟”,桃园与结义,都是小说作者,或者之前民间传说赋予他们的英雄浪漫主义。

无论多么精明世故的人,内心也有浪漫的向往;无论人性多么自私利己,也都有对生死不渝情义的渴望。

比如,相比“经世致用”的学问,其实诗词皆无用,但还是流传千年不朽,抚慰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

政治残酷、战场无情。刘关张三人原本萍水相逢,谁也不是谁的青梅竹马,谁也不是谁的亲戚故交,他们以志同道合而结交。而所谓志同道合,本质上就是利益一致,彼此能够在缓急之时互相利用。

当然,人们在互相利用之后,也可能结下深厚的友情,最终超越了利益的算计与权衡,比如刘备关羽张飞这三个人。

涿县桃园的花年年盛开,结义的刘关张越走越远,再也没有回来过。

他们果然扬鞭跃马逐鹿中原、干出了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而更难得的是,这份兄弟情谊保持到了他们生命的最后一刻。

公元220年,关羽败走麦城被俘杀后,刘备兴兵伐吴,他的理由就是“为关羽报仇”。虽然我们知道,刘备伐吴的原因很复杂,报仇并不是唯一的理由,但也足以证明他们的情比金坚。而张飞,亦是死在了出征的前夜。刘备为儿子刘禅娶了张飞的女儿为太子妃,二人从兄弟又成了实实在在的亲戚。

人生若只如初见,在这个沧桑复杂的红尘世间,多少亲情友情爱情,走着走着就散了,走着走着就反目成仇了。尤其是政治人物,走到最后你死我活也是稀松平常。

所以,刘关张的生死情义,才被一代又一代辗转流传,赢得后人的向往与怀念,值得桃花的恣意浪漫。

在悠长的中国文学史上,桃花是著名的意象。武陵也有个桃花源,那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出世与逃离;而涿县的桃花园是要迫不及待地入世,就是要汲汲于功名利禄,就是要奋力拼杀一番,青春都一晌,热血不曾凉......

1 阅读: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