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给馕送上热搜,又迎来了卡瓦包子

我从新疆来 2024-01-18 20:44:54
美食不仅是味道的诱惑,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当代文学家汪曾祺在《慢煮生活》里细致讲述了烹饪美食的过程。我们在品味人间烟火的过程中也能体会“南甜北咸东辣西酸”的魅力文化。一个人的味觉要宽一点、杂一点,多去尝尝不同的美食。

开封灌汤小笼包、天津狗不理包子、广东叉烧包、新疆烤包子、上海生煎包......这些包子名字的带着不同地名。是啊,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招牌包子,街道巷子里都有数不清的风味小吃。

说起新疆的包子,大家脑海里首先蹦出来的是不是烤包子?没错,烤包子在外地结识了一大批馋友,打出了名声。

烤包子,维吾尔族语称“萨木萨”,是新疆各民族喜爱的食品之一。烤包子里面包了肥瘦均匀的鲜羊肉和剁碎的皮牙子,放进馕坑烤熟之后颜色金黄,香气四溢,像是被吹了一口气,鼓鼓的。

咬上一口烫嘴的烤包子,羊肉混合香浓的皮牙子滋滋冒油,连着吃几个都不过瘾。

还有薄皮包子,维吾尔族语称“皮提曼塔”,色白油亮,皮薄如纸,里面的馅儿熟透后油汁丰溢,满嘴留香。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已经流口水了呢?吃薄皮包子的时候撒上黑胡椒粉,那叫一个香。吃包子时可以配茶,也可以在抓饭上放上几个。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种类的包子,让我来考考你吧。你知道卡瓦曼塔是什么吗?不知道?那就让我来好好介绍一下吧。

从维吾尔语的称呼上就能听出来,“卡瓦曼塔”有一股柔韧劲儿。它在南北疆都很受欢迎。“卡瓦曼塔”翻译过来就是“葫芦薄皮包子”。大疆南北直呼“卡瓦包子”,无人不晓。

“卡瓦”就是憨厚笨重又结实的葫芦瓜,很多人叫它南瓜。它跟南瓜生长所需的地理条件一样,人们也普遍认同“卡瓦”就是南瓜的一种。它脖子略长,皮呈酱黄色,略带甜味,是新疆人喜欢吃的一种蔬菜。

“卡瓦”的藤蔓蜿蜒曲折,孕育的小葫芦在秋天长得修长又圆润。葫芦成熟后就可以采摘下来,放心大胆地切和剁,做成“卡瓦曼塔”。它也是储备留作冬天的蔬菜之一。看着一个个“卡瓦”在角落整齐地堆放着,让人内心充盈而满足。

“卡瓦曼塔”也是一道具有包容性的美食。各个民族都会用卡瓦来制作美味,但不同的制作方式有不同的风味。将“卡瓦”擦成丝或切成粒粒包在面皮儿里,蒸熟了再一口咬下去,油浓香甜的汁水味直窜天灵盖,能把人香迷糊了。

每年秋天,邻居大姐或者巷子里的阿娜尔罕娘娘都会把自家地里刚摘下来的新鲜瓜果抱几个送过来:“让家人好好吃,味道甜。”吃的时候心里暖暖的,这是大家沉甸甸的爱。

▲小红书:食野

将出锅的“卡瓦曼塔”端到饭桌上,大家一拥而上,纷纷赞叹:“攒劲!”“味道真不错。”“这卡瓦甜呀!”边吃边吮吸流淌地汁水,那才叫过瘾,根本停不下来。

素“卡瓦曼塔”

滴几滴清油在馅儿里和“卡瓦”搅拌在一起,使包子不油不腻,透着它自己的原汁原味。

对吃不惯当地口味又想品尝民俗食品的外地游客来说再适合不过了。一口下去,别有一番风味。在新疆本地也有喜欢吃素包子的伙伴,因为素包子吃起来可“太掉秤了”。

荤“卡瓦曼塔”

有素就一定有荤。荤的“卡瓦曼塔”可以根据自己口味选放肥瘦适中的切肉丁或牛羊肉,剁点皮牙子,再把羊尾巴油剁碎来提香,这可是“卡瓦曼塔”的灵魂。蒸出来的包子透过熟了的皮儿都能看见里面的馅儿,吃起来仰起脖子撅起嘴,汁水横流。

更多人喜欢用手抓起包子皮儿上的小提边,另一只手拖着小餐碟,第一口咬下去,另一半“粒粒在目”:卡瓦粒粒、肉粒粒、皮牙子粒粒,还有那化成油水的羊尾巴。一边用舌头舔着嘴角流下的汁水,一边将包子里的汁水吸入口中,担心洒出去一点儿。再端起小餐碟里滴落出的油亮金黄的汁水喝两口,满嘴香甜。

卡瓦曼塔吃起来颇有灌汤包子的风味,过瘾!满口留香的羊油搭配皮牙子,吃起来不膻也不腻。

旁边放上一碗酽酽的、放了点儿奶皮子的奶茶,端起来热热的喝一口。哇哦,解馋了!

水煎“卡瓦曼塔”

同样的包子换了一种烹饪方式,味道也会不一样。将“卡瓦曼塔”放在电饼铛里煎至两面金黄,在煎的过程中馅儿里的汁水“刺啦刺啦”地响着,快要出锅前给锅里浇上准备好的蛋液面粉汤,伴随着“刺啦”一声盖上盖子。

几分钟过后,摆在桌上的它们就披了一层金黄酥脆的纱,吃起来“咔嚓咔嚓”,还带着一股焦香味。“卡瓦”本身带有的甜味,更加清楚地在呈现在嘴巴里。再配上一两道凉菜,能让人忘了之前做它时发生过的一切。

走进美食街,我们能看到许多小餐厅的菜单上都写着“传统薄皮包子”,这就是“卡瓦包子”。一道传统美食的继承,不光是“爱吃”,还有“会吃”。认识它、了解它,根据自己的口味尽情享受。传统美食不仅满足了我们的胃,更满足了我们的心。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尽管风俗文化各不相同,我们都能继承传统文化。

入冬了,你储备“卡瓦”了吗?这个时候和家人一起吃,味道亚克西!

-END-

本文由“我从新疆来”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了解熟悉而又陌生的新疆!
1 阅读: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