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年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最大的危机是百姓认定“国家和我无关”

任太虎 2024-01-18 21:17:31

前言

1900年8月14日,北京城被八国联军攻破,这些洋人到处烧杀抢掠,侮辱妇女,他们从紫禁城、中南海和颐和园盗抢珍宝无数。

圆明园继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烧劫掠之后,再一次迎来浩劫。圆明三园内只有二三十座皇家宫殿幸存,但门窗不齐,室内陈设、几案都被劫掠一空。

八国联军对圆明园造成的破坏,比40年前的英法联军更严重更彻底,这一次对圆明园的毁灭是最为致命的,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也点燃了中国人民对西方列强的仇视,但凡事都会有两面性。

外敌入侵,百姓麻木不仁

八国联军的侵华罪行不可磨灭亦不容置疑,中国因此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无数士兵和百姓付出了宝贵生命,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八国联军能成功入城,其实得益于当地百姓的协助。

1900年6月17日,八国联军攻占大沽口炮台后,对天津城发起进攻。攻占天津一个月后,联军开始进犯北京,但北京城到底是国都,城高池厚,纵是八国联军也久攻不下。

不少百姓跑出城,给联军搭攻城梯并扶好,即使不会得到任何回报。百姓主动告诉联军,广渠门下水道没有设防,于是才一万多人的所谓八国联军钻进下水道,顺着土坡以散兵队形鱼贯而入。

百姓们就站在河岸上围观,麻木地看着一个个荷枪实弹的洋人,从水沟里冒出来,畅通无阻地进入北京城。联军不知道走哪条路,百姓来带,没有火种也有百姓帮忙找。

得知联军粮食和弹药运输有困难,百姓踊跃接受联军的雇佣,有的用独轮手推车在路上运送,有的用渔船经水路运送,也有百姓与联军做生意,和他们交易粮食和生活用品。

在大多数生活艰苦的清朝百姓看来,受洋人雇佣运送辎重、和洋人做生意都能获得丰厚回报。这是有了上顿没下顿的他们养家糊口的救命钱,为什么不做?

联军里的一名英国上尉在回忆录里直呼“神奇”,清朝人在这边和联军做生意,联军却是将要与清朝人战斗,甚至杀死、摧毁他们的人。

这些清朝百姓在后世的大多数人看来,如此作为无疑是“带路党”,是“卖国贼”,可对他们而言,国是什么?国又在哪里?

国不知民,民不知国

在清朝百姓的认知里,天下是皇帝的。洋人攻破的是皇帝的北京城,洋人要打欺压百姓的清廷,洋人要抢的也是百姓被抢走的,他们烧百姓想烧不敢烧的,杀百姓想杀不敢杀的。

平日里,骑在百姓头上作威作福的清廷,肆意鱼肉百姓的清廷,即将要被洋人打得屁滚尿流,那有何不可吗?这和百姓又有什么关系?

清朝名将裕谦在东南沿海招兵抗英,背地里却说这些应招百姓“均属匪类”,用“匪类”抗击异族,有以毒攻毒之效,且死不足惜,还能为地方除害,奕山甚至直接说“防民胜于防兵”。

清朝末期一直实行愚民政策,当官的也视百姓为匪寇,是祸害更是大敌,上至官员下至兵丁无不欺压百姓,借巡查之名勒索商旅,从百姓手里买食物不给钱,替真正的贼匪销赃。

当慈禧一顿普通的饭要消耗860公斤食材,共计花费100多两白银的时候,她有想过那些连米汤都未必能喝上的百姓吗?一百两白银,足够喂饱15000个农民。

清廷从上至下的利益与百姓利益都是对立的。国待民如草芥,民自然视国如仇寇,这就是清朝百姓将自身与国家完全割裂,认为事不关己,对外敌入侵麻木不仁的原因。

当时的百姓并不具备现代意义上的民族观念和国家观念,所谓国家不过是清朝统治者的私产,自己不过是长工和奴隶、倍受压榨的工具人,洋人来了也不过是换一个皇帝而已。

温饱都无法得到保障,谈何忠君爱国?某些清朝官员在兵败后曾怒吼“满城皆汉奸”,他们归咎于百姓,至死不悟,可曾反省过为何民心尽失?

国不仁,民如散沙

清朝的例子殷鉴不远,但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一直都在告诫世人,诸如此类的前车之鉴,其实比比皆是。

“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的大明王朝,代表着中华民族骨子里的不屈和铮铮铁骨,更被誉为最有血性的王朝。

大明王朝有其伟大之处,可惜在当时百姓眼中,朱姓宗室不过是一群趴在他们身上吸血的寄生虫罢了,最明显的就是宗藩制度。

朱元璋优待宗室,以期江山永固。藩王们掌握财富,无需劳作,不从军不从政,领着朝廷发放的巨额俸禄却不用缴税。

面对天灾,宗室们不仅不会协助赈灾,还会伺机低价兼并农民田产,囤货居奇,抬高粮价,有人饿死就是赚钱的最佳时机到了,其余官僚地主们也有样学样。

当时的大明王朝GDP长期位居世界第一,按英国学者安格斯·麦迪森估计,明朝GDP占当时世界的29%,是名副其实的第一经济强国,可谁知道这个帝国的财政收入低得可怜?

明朝“士绅不纳税”,再加上土地兼并现象严重,最有钱的那群人不用交税,穷得叮当响的百姓反而要承担绝大部分的赋税劳役,穷苦百姓身上又能榨出多少油水?

崇祯年间,河南各县共计发生“人相食”事件103起。宗室和士绅吃人血馒头,泥民百姓为了活下去开始了真正的吃人。

盛世时苦的是百姓,灾祸来临之际仍旧是百姓首当其冲,国家兴或衰于百姓都没有什么不同,那兴衰又与百姓何干?

李自成进北京城,百姓热烈欢迎,河南到处传唱“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既然朱姓皇帝倒下去了,不如换一个人试试。李自成不行,那就夹道欢迎清兵入关。

暴虐无道、苛捐杂税和统治阶级的层层盘剥,百姓就会对国家失望,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都会加速百姓对国家的信任崩塌,“王侯将相宁有种”的陈胜吴广起义不也是这样吗?

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百姓理所当然更倾向于追求个人利益,自然就对国家疏离且漠不关心。

百姓认为自身利益与国家不相干时,国家将逐渐失去对社会的约束控制能力。矛盾与冲突升级的最终结果,极有可能就是导致国家分崩离析。对一个国家而言,这种内部矛盾才是最大危机。

0 阅读:12

任太虎

简介:大家好,谢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