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隆洼遗址的小秘密:8000年前动物驯化的秘密,打破你的认知边界

船长卡戎 2024-05-10 07:33:33

在华夏的北方,内蒙古的怀抱中,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它的北部矗立着一座赭红的山峰,显得格外壮丽。人们因此而亲切地称呼它为“赤峰”。如同烈焰般燃烧,与它的古老和坚韧交相辉映。那是它年岁的烙印,那是它历史的见证。

中华远古的时候,有一个村子开始在这里耕种。经过8000年的岁月,这个地方孕育出了兴隆洼文化,让全世界都为之惊叹。它是一处非常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不仅是中国国内保存最好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也是规模最大、时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这个遗址的发现,让人们对中国古代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也为世界史前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那么考古学家是如何认定这个遗址的年代呢?答案很简单,运用碳-14测年法。

我们知道,碳-14是碳的一种放射性同位素。它来源于宇宙射线,会在大气中与氧结合变成二氧化碳,然后进入所有活着的植物和动物体内。只要它们还活着,就会不断吸收碳-14。但当植物或动物死亡后,它们就不再吸收碳-14,而是让体内的碳-14开始慢慢衰变,直至消失。碳-14半衰期,需要5730年。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检测物体中剩下的碳-14含量,来推测它的年代。

这里展示了古代人类的居住景象非常令人震撼。虽然这个遗址的半地穴式房址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但是看起来仍然像是一个新的大型村庄。这个村落不仅规模宏大,而且布局规整,排列有序。这样的聚落特点,人们很自然的想到应该是定居农业的生业模式。但是,在房址的居住面上发现了大量的动物骨骼,这些骨骼表明这个地方曾经是狩猎采集的生业模式。结合这个遗址的久远年代背景,也有人认为这个遗址更有可能属于采集狩猎型的生业模式。

我们知道植物利用阳光、水和二氧化碳制造食物,同时吸收不同类型的碳和氮。每种植物有自己独特的碳-13和氮-15比值。如果一个人或动物长期只食用某类植物,他们的身体内的碳-13和氮-15比值会与该类植物相符。因此,通过分析人骨或动物骨的碳-13和氮-15比值,我们可以了解他们的生前饮食习惯和所食用的食物种类。

考古工作者对兴隆洼遗址的人骨进行了碳-13和氮-15的测定,发现这个古老文化时期的人们主要吃粟或黍等植物。说明当时已经有了原始农业,粟或黍种植已经有一定规模,粟和黍的比例在60%。兴隆沟出土粟的年代距今约7650年,这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的小米实物遗存之一,也是唯一经过精确年代测定的最早的小米遗存。

同时,人骨的碳-13和氮-15分析还显示,他们也吃一些肉类食物,但与典型的牧区相比比例并不高,说明这个时期的兴隆洼遗址的生业模式以农业为主,狩猎和采集为辅。

猜猜人类历史上,最早被驯化的动物是哪个?

答案是二师兄。

猪性格温和,肉多脂厚,古时候人们养猪,就有了稳定的食物来源。这样,人们就不需要去采集和狩猎,生活更安稳。再加上人类学会了种植谷物,房子和土地成了生活重点,渐渐形成了村庄和城市。这就是我们现代社会的起源。

古代人类在生活中饮食来源稳定的情况下,就能进行各种脑力和体力工作,如制作陶器、玉器等艺术品。举行祭祀和丧葬活动,以及实现社会阶层的分化。在这些活动中,猪的地位十分重要。人们用猪来进行祭祀,与神灵沟通;在兴隆洼猪和人甚至合葬在一起;有些文化的图腾就是猪;还有猪头龙的玉器问世。

在兴隆洼的房址中,专家们发现在居住面上摆放着有规律的兽头。比如在兴隆沟第5号房址中就出土了15个兽头,其中有12个猪头和3个鹿头。这些兽头的额头正中央都有一个方形或圆形的孔洞。其中两个兽头还有明显的被灼烧过的痕迹。有专家认为这些兽头可能与古代人们祭祀上天有关。这也是对猪灵崇拜的一种表达,在这里诞生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龙的形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那么兴隆洼先民在精神生活是如何呢?

0 阅读:1

船长卡戎

简介:上班带娃看书跑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