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城丽水“三楼”的故事

丽水本地头条 2023-02-24 10:19:19

丽水旧城处州,历史悠久,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有“三楼”几乎见证了丽水的风风雨雨,其中应星楼与万象楼为丽水人所熟知,但最后一楼却鲜为人知,今天让我们走进“三楼”,了解应星楼与万象楼背后的故事,揭开最后一楼的神秘面纱。

【应星楼】

(图片来源于网络)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灭陈统一中国,处士星明大而黄,处士星是我国古代星象文化中极其重要的人才之星,它的显亮昭示着天下人才得以重用,隋文帝下令在处士星分野对应之地,设置处州,应天和人的和谐发展理念,“所谓应星楼,应星之外,更要应心。”

古人总把天上星象与人间社会相对应,观测天上星象来预测人间变幻,隋设处州的真正用义,正是帝王渴求人才出山,希望南渡精英北归出仕。处,有止或藏的意思,处州,即人才隐匿之州,仰望星空的同时观照大地。

在经历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乱世之后,一个饱受离乱之苦的中国在慢慢恢复生机,为了让 因战乱南迁隐藏在浙闽群山之中的中国士族精英血脉出山,北归出仕,于是创造了星象传说,与处州之说相应。隋朝创造性地实施了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打破血缘世袭和垄断,尽管隋朝只存在了38年,科举制度却延用了千年。

应星楼这个名字的重点,并不在“星”,而是在“应”。一座呼应星象的名楼,借用的只是头顶那片永恒不变的星空,承袭的却是千年处州的未断文脉,更隐藏着中国人数次南迁北望的乡愁。

【万象楼】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万象山,在丽水县治西南。城中之山,此为最高。宋参政何澹建万象楼于其上,山因以名。元改为崇福寺,明万历(1573——1620)中右参议徐云程建一览亭于前,俯临城市,近揽溪光,俨若画图。

何澹生母在其很小的时候便已逝去。1201年,何澹的继母去世,他请命回丽水老家。在这期间,他为家乡做了许多好事:修撰龙泉县志,奏请朝廷调兵三千人疏浚碧湖通济堰,将木坝改为石坝等。不少资料上显示何澹是辞职回乡的,但宋史记录的比较明白,是因为继母去世何澹才回家尽孝,并为纪念母亲建了万象楼。

【七子楼】

(图片来源于网络)

南宋丞相何澹,字自然,号小山,丽水人口口相授的“何丞相”。少时随父居处州城西山(现今万象山)。自幼聪颖、文笔惊人、爱好诗文、喜静,钟爱于静谧之处赏景品茶作诗。

丽水三岩寺一带山水环绕,遍布莲塘,时有白鹭,何澹听闻兴致盎然。一日,他挟册散步至三岩寺地势较高处,寻得一胜地,碧莲、清泉、凉亭、怪石,相映成趣。遂作诗《方壶》:“玉壶清景面瑶池,便入丹青也自宜。挟册几回成独往,壶公应笑一书痴”以记。而后,此处便成为其常赴煮茶、温书之地。

据传,一日何澹又于此处温书。饮泉小憩渐入梦境,周围仙雾缭绕,他身骑白鹭,直上青天,眼前忽现一方瑶池,金莲璀璨,居中盛开一朵七子金莲蓬,以手触之,霞光四射,七子逐一飞落于手中。此时,一阵微风拂过,醒来方知是梦,梦中所遇“一鹭莲科”,甚是吉兆。遂发宏愿:若此次高中,日后功成名就,定回报家乡。

乾道(1166年),何澹进京赶考果真高中进士,历官丞相、知枢密院事,爵封缙云郡开国公,可谓是位极人臣。1207年,为造福家乡何澹奉请朝廷调兵三千,疏浚处州通济堰建成世界上最早的拱形大坝,为感怀七子莲蓬之梦建七子楼,随着历史变迁,七子楼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