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忘国耻:七七事变前,日本早已预谋已久,为的就是开启全面侵华

德温的日常生活 2023-12-30 17:49:39

1937年7月7日,一场由日本人精心策划的挑衅事件,引发了中日两国之间的全面战争。这就是卢沟桥事变,也被称为七七事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也是全国抗日战争的序幕。

事变发生的地点是卢沟桥,一座位于北京西南郊的石拱桥,连接着北平和宛平县城。当时,经过6年在东北的经营,日本驻华部队已经占领了中国东北和华北的大部分地区,对中国的主权和领土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日本人的野心不止于此,他们还想进一步侵占中国的中原地区,甚至全中国,实现他们的“大陆政策”和“田中奏折”的目标。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日本人不断制造事端,挑拨离间,企图瓦解中国的抗日力量,同时也在积极准备战争。、1936年,日本政府制定了一项旨在控制华北的秘密计划,称为“国策基准”。根据这一计划,日本想要在华北地区建立一个从东北为满洲国一样的傀儡政权,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日本不惜挑起战争,企图摧毁中国的抵抗力量。

1937年6月,日本驻华北的军队开始了一系列的挑衅行动。他们以“军事演习”为名,多次出现在丰台附近,威胁中国驻军的安全。丰台是北平的重要交通枢纽,连接着卢沟桥和平津铁路。如果失去了丰台,北平就会被日军完全切断。因此,中国军队坚决守卫着卢沟桥,不让日军有机可乘。卢沟桥因此成为了中日两国的紧张对峙的焦点。

7月7日,这一对峙达到了最高潮。当天晚上7点半,日本军队的一个中队,由清水节郎率领,悄悄地向卢沟桥北侧的中国阵地发起了进攻。他们声称这是一次“军事演习”,但实际上是一次蓄意制造的挑衅。他们的目的是想引发一场战争,从而为日本的侵华计划铺平道路。这是一次蓄意挑衅的行动,因为日军并没有事先通知中国地方当局,而且还在中国的领土上进行演习。

演习结束后,日军又无耻地谎称有一名士兵“志村菊次郎”在演习中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进行搜查。这就是典型的无中生有,挑起事端。因为日军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士兵失踪的事实,而且也没有权利进入中国的城市。中国驻军的指挥官,第二十九军第三十七师二一九团团长吉星文,坚决拒绝了日军的要求,表示要保卫中国的领土和主权。

日军见状,立即以此为借口,向宛平县城和卢沟桥发动了猛烈的进攻。7月8日,日军率先向宛平城开炮,一开始中国守军保持了克制,但随着日军挑衅的升级,中国驻军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奋起反击,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中国驻军虽然人少器械差,但是英勇顽强,不惧牺牲,三次击退了日军的进攻,使得日军无法攻破宛平城。双方在卢沟桥一带陷入了僵持状态。

这时,北平当局为了避免事态扩大,与日方进行了谈判,双方同意派员前往调查失踪士兵的事情。本来双方谈判的前提是暂时停火,在日本方面根本就不理会谈判的规则,继续向宛平城内倾泻炮火,企图趁机攻占城池。中国驻军再次奋起抵抗,与日军展开了血战。北平当局下令驻军坚守卢沟桥,不让日军过桥。第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也向国民政府报告了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和原因,请求支援。但是,国民政府的反应却很冷淡,只是对日本大使进行了口头抗议,没有采取任何有效的措施。

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种两面派的态度。一方面,他们声称要求和平地解决这一冲突,不让事态扩大化。另一方面,他们却在暗中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计划,向中国境内调动了更多的军队,准备发起更猛烈的攻势。他们的真实目的是欺骗国际社会和国民党政府,争取时间,夺取中国的领土和资源。7月9日,日军与北平的国民党当局签订了停战协议,中国军队按照协议从卢沟桥撤退了。

然而,日军并没有履行自己的承诺,反而趁机增派了大量的兵力,向华北各地展开了侵占和屠杀。7月11日,国民政府为了避免战争,再次向日军示弱,提出了一系列的屈辱条件,包括向日军道歉、惩罚中国方面的责任人、禁止抗日团体的活动等。这些条件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和尊严,也严重打击了中国人民的抗日信心。

卢沟桥事变的爆发,是日本终于按捺不住自己对中华大地野心的表现。自此之后,全面抗日战争正式开打。全国人民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抗击侵略、救亡图存成为中国各党派、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以及海外华侨华人的共同意志和行动。历经八年,终于将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了中华大地!

0 阅读:12

德温的日常生活

简介:努力让思维变得更有深度